ꌚꂑ|綠的少女#
Jennifer Howard《囤積癖:從消費欲望到斷捨離,囤積世代的物我依存關係》;陳義仁|漫遊者:2022。
強迫症 囤積性格 消費心理學

把物件看作是自我的延伸的「囤積者」──是什麼原因驅使他們囤積:因為聚集雜物帶來安全感,因為物件能夠彌補經歷的創傷,因為將囤物視為表達痛苦的方式?──的污名化程度相當高,直到一三年,囤積症終於從「強迫症」這個廣泛標籤下獨立出來被認定為精神疾病。「不過,有意思的是,強迫症著重於焦慮,而囤積症則來自於『快樂和痛苦的混合』。一個人可以樂在獲取物事,卻又苦於無力管理或甩掉隨之而來的過多雜物。」

https://images.plurk.com/2BjxCLKfXNyxRVme7u70V.png
封面設計|萬亞雰

mur書 讀嘛讀嘛
ꌚꂑ|綠的少女#
囤物也是一種被延遲的決定,「這個說法巧妙概括當無法或不願意處理積累的東西時,產生的那種淹沒感和癱瘓感。」去雜物和極簡主義是種集體的自我舒緩與撫慰,有助抵抗我們在被分心、被淹沒時,感到的存在性焦慮:以為擁有某樣東西,就會讓自己具有某種價值。於是,罪惡感和羞恥感經常是整理師處理的兩個重點:把收到的東西轉送出去會感到罪惡,正視自己浪費多少錢在從來不穿或不用的物品上,會感到羞恥。
ꌚꂑ|綠的少女#
在生活面對不可預測的壓倒性混亂中,找到秩序的建議,都鎖定在個人的習慣和選擇。「這種對於堆雜和甩掉堆雜的執迷心態,提供一種途徑,讓人在生活感益發數位化之際,重新連結到物體的世界。人靠整理和去雜物,讓自己忘卻活在人類世,(……)有時候把所有的衣服通通堆在床上,然後重新想像你是個怎樣的人,或者是你想成為怎樣的人,」也是很好玩的事。
ꌚꂑ|綠的少女#
多數整理師「都是經由人際紐帶,才進入堆雜清除的領域;會入行成為整理師,都是從幫忙朋友和家人清理或大屋換小屋的的契機開始,然後才發現自己頗為擅長此道。」成為整理師可能會製造出麻煩的道德和私人問題,雖然不是自己的東西,還是讓人情感透支,造成傷害。由於相關工作牽涉到很情感的面向,經常發生在人最私密的空間,「或是在人捨不得卻又不願面對的東西之間,因此整理師必須堅定的設下界線,」不僅需要整理意識,還需要相當的韌性和同理形容自己被物品壓垮、被雜物癱瘓的客戶。
ꌚꂑ|綠的少女#
我喜歡作者說,近藤麻理惠的核心魅力是保持寬容的態度,「就算多想批評客戶積累出來的垃圾,她也沒有表現出來。滿懷尊敬又富有同情心,直面讓節目觀眾震驚或驚恐的倒抽一口氣的景象。」也同意書評人說,「要把每本書都拿在手裡,然後看看它會不會讓人怦然心動,可是得花上好幾年的時間。」
ꌚꂑ|綠的少女#
顯然我太沉溺於「擁有東西」,擁有東西的自己,而非擁有的東西本身。甚至大半時候幾乎無關自己或東西的故事與記憶,我有的多的是沒有用處或只是美感的「小擺件」與紀念品──紀念「把錢變成喜歡的樣子」?想要成為「擁有某個東西」的人,無關成為的意義或擁有的價值是什麼。於是,很容易被感覺很浪費,明明是東西──拿來(被)擁有還是(被)使用,有時兩者並不同時存在,只是,不要時對我來也只是東西,而不是錢,也不是自己。
ꌚꂑ|綠的少女#
我也沒有「有條理又有秩序的習慣」,我的東西或許有其位,可是很少「順手」歸其位,讓東西散落至堆雜;不過,我莫名喜歡有時間就「把亂收好」,也喜歡有能力「把東西擺整齊」的自己。收東西時也看自己有多少東西,看自己還想不想擁有──幾乎不是對東西的怦然心動,而是對成為「怎樣的人」的自己的嚮往。
ꌚꂑ|綠的少女#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