ꌚꂑ|綠的少女#
《口袋裡的哲學課》是真的將哲學融入日常生活層面的書,作者用「三言兩語」(在哀居經營帳號的貼文,每個問題不到兩頁),不用冗長、複雜和虛構的詞語,就解釋清楚了各種複雜的哲思與各種形式的「主義」,令人感到愉快、美好與「有用」──消除社會投射在人身上的身分、標籤和迷思,不以特定的方式行事與感受(西蒙波娃談為人母親);每人都「被生活質疑」,任誰都「以特殊方式去單獨」做出回應(法蘭克談為苦難賦予意義);在被事物淹沒時,可以透過超然的視角看待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是作為主體的我們透過行為或對事物的反應,將價值投射在他者與它物身上(斯多噶主義論遠眺、談如何反應)。
對我而言像是心理諮商類型的書(?),推薦給想要找到一個剛開始讀哲學的切入點的人閱讀。


mur書 讀嘛讀嘛
ꌚꂑ|綠的少女#
要是《蘇格拉底特快車》的作者是絮絮叨叨、侃侃而談、不時離題又切題的旅伴的話,《口袋裡》的作者就是利用通識課的空檔隨口聊聊「小事」(anecdotique:「看凡無奇,事後回顧卻感覺別具意義之事」)的最近好像在讀哲學的後座同學(?),猝不及防地問,「如果人可以隱形會怎麼樣?」(柏拉圖)「如果每人的言行舉止都一樣會如何?」(康德的「定言令式」),沒有意識到自己其實正在思索,「人是否天生心存正義?」(「唯一能讓我們舉止正派的,就是我們在乎別人的評價和論斷。」)「人的內心是否存在絕對的道德感?」(人根據理性確定生活中的「格言」[道德準則或行為指導),應該成為「令式」[表示必須做的事];「定言」表示「為了自己利益做的事」。)等的哲學難題。
ꌚꂑ|綠的少女#
《街頭遇見哲學》談論的是「偉大思想」的話,《口袋裡》就是「碎片化」、概括式與幽默感搭配簡化符號的「微型哲學」。(放在一起沒有什麼意思,只是都是我在一個月內讀到的哲學通俗作品。)作者說,我們確實需要瞇著眼看《巨觀哲學》才能了解康德如何只運用理性去建構「定言令式」的表述,可是,還是有簡單可行的,我們都應該「善待他人」,「要將人視為目的,而不僅是(達成目標)的手段。」康德主張的基礎是,「每人都主觀認為自己的存在是最重要的。我認為我很重要,我相信你也自認如此。這個世界是由所有作為主觀實體的人所組成,因此我們可以聲稱,人人都有想有這個價值。如果我們都認為自己不受任何限制就擁有價值,這個世界便可說是由有價值的人所共同組成。」
ꌚꂑ|綠的少女#
作者將哲學觀點連結至生活,有的很有趣(歌德的《色彩理論》探討顏色對人的意義、哈拉瑞的《人類大歷史》指出集體迷思深植人性、榮格的「原型」像是遊戲的角色選擇介面),有的稍為讓我稍微反感(康德將感覺、尼采將藝術、柏拉圖將真愛「一分為二」);作者把一三五個問題分成十個類型主題,於是,提及的思想家不只是哲學家、心理學家與科學家,還有小說家(卡夫卡在《審判》描述疏離感、潛規則與脫節事件,「每個事件都有各自的氛圍,帶著經常顯得荒謬的未知規則。」;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描述「非自主性記憶」)和虛構人物(「蝙蝠俠」電影的小丑談虛無主義與漫威漫畫的薩諾斯談生態恐怖主義)。除此之外,作者也淺談「侘寂」與日本美學的「空白」。
《口袋裡》真的是本「自助餐吃到飽」的哲學小書。(又說「小書」是因為它的內容真的輕薄短小。)
ꌚꂑ|綠的少女#
ꌚꂑ|綠的少女#
Samantha Harvey《我睡不著的那一年:獻給無眠者的自癒之書,與你一起擁抱那份無形的不安》;李伊婷|堡壘:2020。
Joseph Campbell《千面英雄:七十年經典新編紀念版,從神話學心理學到好萊塢編劇王道》;朱侃如|漫遊者:2020。
Ayn Rand《阿特拉斯聳聳肩》;楊格|早安財經:2019、2012、2009。
Robert Macfarlane《故道:以足為度的旅程》;Nakao Eki Pacidal|大家:2017。
Iris Murdoch《大海,大海》;梁永安|木馬:2003。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