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口月
@wyc513
Sun, Mar 26, 2023 6:57 AM
Sun, Mar 26, 2023 7:00 AM
17
2
雜
@ijei2 - 之前看的時候還沒出台灣版,今天發現有之後就買了順便分享,一併附上當時的感想:
對這篇漫畫有不同看法。
漫畫中,需求(被愛)、給予方式(擁抱)、評價(偽善)、公平性的內容皆有待釐清,卻被一個限定框架(拯救)的提問總結、引導思考。
-
1.「偽善」
在道德心理學中,偽善指未能遵循自己所表達的道德規則和原則。
偽善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在漫畫中,被評價為「偽善」的行為是「行動時有『想拯救那個女生』的目標」、「知道還有許多相同煩惱的人存在,而想出來只能拯救那個女生的方法」。
前者情形,「做出符合『拯救者』的行為,以成就自我價值」的行動意圖與「幫助他人」的道德原則確實有別,或許可說是「偽善」;後者則不確定。
川口月
@wyc513
Sun, Mar 26, 2023 6:58 AM
Sun, Mar 26, 2023 7:00 AM
後者可能想表達的是「對相同的人,基於同一標準卻不給予相同對待,也難說有遵循自身原則,因而是偽善」。
但「幫助他人」是抽象道德原則,具體實踐方式還需考量對方因素(需求、方式、能力等)、自身因素(自身身心狀況、能力、資源等)、環境因素(社會資源、能力)等,並非依據幫助他人的原則,就非得「自己」用「同一種方式」幫助「所有人」不可。
川口月
@wyc513
Sun, Mar 26, 2023 6:58 AM
懷著幫助他人的心、接受「有人會因得不到幫助而受苦」的事實,才能讓我們有持續行善的動力、結果。
反之,不接受「有人會因得不到幫助而受苦」的事實,可能會被「他人受苦是因為自己做得不夠多」的起心動念逼得透支自身心力、挫敗行動意願,反使善行中斷。此心念也可能過於痛苦,而讓我們以投射(是你做得不夠多才會受苦,不是我的錯)、合理化(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本就不該幫)等方式迴避痛苦,但也對尋求協助者施加額外的傷害(否定、評價、羞辱)。
川口月
@wyc513
Sun, Mar 26, 2023 6:58 AM
空有慈悲而缺乏智慧的行動,可能招致惡果卻不自知,反而帶來更多危害。
e.g.出於「保護生命」的善心,卻未考量生物環境、行動促進「放生產業鏈」的惡性循環等因素,使放生造就「海洋生物入淡水環境必死無疑」、「外來種入侵原生種環境」、「促進不肖生意」等危害結果。
川口月
@wyc513
Sun, Mar 26, 2023 6:58 AM
-
川口月
@wyc513
Sun, Mar 26, 2023 6:58 AM
2.「被愛」需求、「擁抱」滿足方式、「公平性」對待
在不同情境、因素聚合下,需求會有多種不同形式、強度的滿足方式。
出於「被愛」的需求,可能需要擁抱、給予資源、鼓勵安慰等積極行動,也可能需要不受羞辱評判的安心空間、慈悲地拒絕等被動方式。
「公平性」放在師生關係的脈絡來看,是希望每個學生在該教學空間能因「無條件區別的對待」,而對教學關係產生信任。
為了滿足教學關係的信任與愛,團體規則溫和堅定地執行、不羞辱比較、不武斷評價、容許學生有自我表達的空間等「不因條件而被剝奪」的公平形式,可能比「為了維持公平性,應無條件給予擁抱」更適合作為舉例說明。
川口月
@wyc513
Sun, Mar 26, 2023 6:59 AM
-
川口月
@wyc513
Sun, Mar 26, 2023 6:59 AM
3.有時候,最慈悲的回應是拒絕。
當自身心力、資源、能力無法達成對方的請求;當對方請求滿足需求的方式可能造成傷害,在這些狀況答應了反而會造成更多惡果。此時,最慈悲的回應是拒絕。
但拒絕不需要以暴力的方式表達。我們可以清楚表明自身界線、說明可能結果(e.g.表達無法幫助對方,若對方仍持續留言會不再回應、封鎖),並堅定行動(就算對方情緒勒索也堅定實行)。
川口月
@wyc513
Sun, Mar 26, 2023 6:59 AM
此時,我們既保護了自己,也接納對方正在受苦的事實。自身需求(希望保護自身界線)與對方需求(希望移除痛苦)不處於敵對狀態,也就不用為了其一而犧牲其他(為了保護自己而認為對方受苦是活該、不承認其受苦;為了移除對方痛苦而勉強自身、危害自己身心安全)。
川口月
@wyc513
Sun, Mar 26, 2023 6:59 AM
「幫助」,常讓人聯想到積極、主動的「要做些什麼」。但對我來說,「不做什麼」也同樣重要。
當我看到有人正痛苦地呼喊著,我能不能先意識到「別人有痛苦」就好,而不急著分析、評價、給解方,以至於無視對方經驗、為對方增添額外的「不被理解的痛苦」?
我的行動是否出於逃避自身「有人在受苦」的坐立難安感,因此常帶有控制性質,容易讓對方陷入受制、無力的處境,只能重複依賴循環、更難以發展能動性?
川口月
@wyc513
Sun, Mar 26, 2023 6:59 AM
-
川口月
@wyc513
Sun, Mar 26, 2023 7:00 AM
4.注意修辭的框架設定
「偽善」、「擁抱」、「公平」、「拯救」等修辭,限縮互動的可能性,並以負面評價引導討論,若全盤接受其概念、不釐清定義,便易導致不完整或雞同鴨講的結論。
如同佛陀「割肉餵鷹,捨身飼虎」的故事,若不能理解該故事用意在「強調佛陀的慈悲、願力,犧牲的精神」,而使信眾能感受「無條件的愛與關懷」的力量、對向佛陀學習更有信心,便容易按字面意義理解故事,將「慈悲」誤作「就算毀滅自身也在所不惜」的「不愛護自己、給自身施加痛苦」。
按字面意義理解的「慈悲」,不但無法讓人信佛陀而免於恐懼、心生力量,反而造成更多排斥與痛苦(對自己施加痛苦到不再願意行善、用自我犧牲來強求別人的「好」)
星雲大師全集
川口月
@wyc513
Sun, Mar 26, 2023 7:00 AM
-
機器狼🎁TG貼圖包
@KMN_BOT
說
Sun, Mar 26, 2023 7:07 AM
分享是很重要的喔汪
載入新的回覆
漫畫中,需求(被愛)、給予方式(擁抱)、評價(偽善)、公平性的內容皆有待釐清,卻被一個限定框架(拯救)的提問總結、引導思考。
-
1.「偽善」
在道德心理學中,偽善指未能遵循自己所表達的道德規則和原則。
偽善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在漫畫中,被評價為「偽善」的行為是「行動時有『想拯救那個女生』的目標」、「知道還有許多相同煩惱的人存在,而想出來只能拯救那個女生的方法」。
前者情形,「做出符合『拯救者』的行為,以成就自我價值」的行動意圖與「幫助他人」的道德原則確實有別,或許可說是「偽善」;後者則不確定。
但「幫助他人」是抽象道德原則,具體實踐方式還需考量對方因素(需求、方式、能力等)、自身因素(自身身心狀況、能力、資源等)、環境因素(社會資源、能力)等,並非依據幫助他人的原則,就非得「自己」用「同一種方式」幫助「所有人」不可。
反之,不接受「有人會因得不到幫助而受苦」的事實,可能會被「他人受苦是因為自己做得不夠多」的起心動念逼得透支自身心力、挫敗行動意願,反使善行中斷。此心念也可能過於痛苦,而讓我們以投射(是你做得不夠多才會受苦,不是我的錯)、合理化(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本就不該幫)等方式迴避痛苦,但也對尋求協助者施加額外的傷害(否定、評價、羞辱)。
e.g.出於「保護生命」的善心,卻未考量生物環境、行動促進「放生產業鏈」的惡性循環等因素,使放生造就「海洋生物入淡水環境必死無疑」、「外來種入侵原生種環境」、「促進不肖生意」等危害結果。
在不同情境、因素聚合下,需求會有多種不同形式、強度的滿足方式。
出於「被愛」的需求,可能需要擁抱、給予資源、鼓勵安慰等積極行動,也可能需要不受羞辱評判的安心空間、慈悲地拒絕等被動方式。
「公平性」放在師生關係的脈絡來看,是希望每個學生在該教學空間能因「無條件區別的對待」,而對教學關係產生信任。
為了滿足教學關係的信任與愛,團體規則溫和堅定地執行、不羞辱比較、不武斷評價、容許學生有自我表達的空間等「不因條件而被剝奪」的公平形式,可能比「為了維持公平性,應無條件給予擁抱」更適合作為舉例說明。
當自身心力、資源、能力無法達成對方的請求;當對方請求滿足需求的方式可能造成傷害,在這些狀況答應了反而會造成更多惡果。此時,最慈悲的回應是拒絕。
但拒絕不需要以暴力的方式表達。我們可以清楚表明自身界線、說明可能結果(e.g.表達無法幫助對方,若對方仍持續留言會不再回應、封鎖),並堅定行動(就算對方情緒勒索也堅定實行)。
當我看到有人正痛苦地呼喊著,我能不能先意識到「別人有痛苦」就好,而不急著分析、評價、給解方,以至於無視對方經驗、為對方增添額外的「不被理解的痛苦」?
我的行動是否出於逃避自身「有人在受苦」的坐立難安感,因此常帶有控制性質,容易讓對方陷入受制、無力的處境,只能重複依賴循環、更難以發展能動性?
「偽善」、「擁抱」、「公平」、「拯救」等修辭,限縮互動的可能性,並以負面評價引導討論,若全盤接受其概念、不釐清定義,便易導致不完整或雞同鴨講的結論。
如同佛陀「割肉餵鷹,捨身飼虎」的故事,若不能理解該故事用意在「強調佛陀的慈悲、願力,犧牲的精神」,而使信眾能感受「無條件的愛與關懷」的力量、對向佛陀學習更有信心,便容易按字面意義理解故事,將「慈悲」誤作「就算毀滅自身也在所不惜」的「不愛護自己、給自身施加痛苦」。
按字面意義理解的「慈悲」,不但無法讓人信佛陀而免於恐懼、心生力量,反而造成更多排斥與痛苦(對自己施加痛苦到不再願意行善、用自我犧牲來強求別人的「好」)
星雲大師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