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ue, Mar 7, 2023 1:29 AM
Sun, Oct 15, 2023 5:08 AM
75
21
1
jeany讀書
社科人文
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
讀嘛讀嘛
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How Good Intentions and Bad Ideas Are Setting Up a Generation for Failure
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本世紀最大規模心理危機,看美國高等教育的「安全文化」如何讓下一代變得脆弱、反智、反民主
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本世紀最大規模心理危機,看美國高等教育的「安全文化」如何讓下一代變得脆弱、...
這也是一本我覺得中文版的標題過度引申、加入許多價值批判的書。原作書名特別強調了「善意」,也並沒有講「脆弱、反智、反民主」,也沒有說「玻璃心」。
出版社下標的這種做法,吸引到的受眾,就是已經有特定意見的人,對於溝通和交流不同意見是很不理想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ue, Mar 7, 2023 1:30 AM
這樣的操作也許有助於賣書、但總覺得又造成了進一步的分化⋯?
而且本書其實還是一本相當嚴謹的論述,我覺得即使讀者立場不同,也是很值得一讀,因為他提到的現象還是存在的。
但如此下標,很容易讓人還沒開始讀會有很多意見,根本看都不想看,這樣就失去很多討論的機會,就很可惜了。
作者在 2015 年的時候在The Atlantic 投稿了“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引起當時相當多討論,後續又寫成了這本書(2018年出版)。
這本書基本上是在談現代社會太過保護學生,以致於下一代缺乏面對不同意見和論述的機會。很容易二元化區分「我們」和「他們」,以及因此衍生出的種種問題。
簡單來說,他提到現在大學因為「安全至上」,走到另一個極端。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ue, Mar 7, 2023 1:31 AM
Tue, Mar 7, 2023 9:30 AM
從2012年以來多個大學引發集會抗議富爭議性的演講者、甚至導致暴力事件,甚至許多教授寧可避開較具爭議的討論以至於大學生畢業可能無法應對社會。
其中一個例子我覺得很有說服力,就是法學教授不願意教授強暴案,因為要求兩方辯論時引發爭議,這類爭議甚至可能導致教授被解職,其他教授哪怕同情也不敢出聲。
整個大學從多元走向偏左派的同質性越來越高,從而開始討論是否真的是合適的教育方式。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ue, Mar 7, 2023 1:31 AM
本書也討論受害者文化,包含自我認定為受害者、相信自己無能為力容易受傷。
1995年後出生的i時代更為脆弱,憂鬱症比例更高,和青少年時期大量曝露在社交媒體害怕自己被忽略、或自己錯過同儕的事件,或不斷地和別人相比,而造成情感受傷。整個社會對安全至上文化的認定大不相同。
PS: 我覺得讀到這裡要特別小心,不要落入了覺得受害者發聲,都是因為受害者心理太脆弱。但同時間,也要考慮本書談到的問題是否存在。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ue, Mar 7, 2023 1:32 AM
由於中產階級家庭對好大學的執著,以及整體社會對安全文化的認知改變,使得小孩「不受監管的自由玩樂」相對於嬰兒潮或 X 世代(也就是i世代或稱Z世代的家長)時間大量減少。
其中舉了一份1975 年小孩上一年級的 check list,其中一項是自己可以獨自前往附近六個街區內的商店、學校、朋友家,自己騎腳踏車上學。相較現在的 check list 都是智識性的如一數到一百以及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等等。
看完兩份 check list 我發現我兒一年級的時候好像哪個版本都不達標😂🤣🤣
所以現在的小孩成熟度普遍比較慢,以前十一歲的小孩已經在幫忙當保姆看小小孩,現在一般都覺得十一歲自己都還需要個大人看著。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ue, Mar 7, 2023 1:32 AM
不過我記得我幼稚園就自己走回家,我小學的時候都戴一個鑰匙在脖子上,小一開始就自己上學下學,中間遊蕩到金石堂,或是自己在家裡一個人。現在小孩應該都沒這樣自由遊蕩的機會吧!
這本書的第一章就講到美國花生或堅果過敏兒比例在1990以後大量上升,因為以前到處都有花生堅果,免疫系統常常接觸,後來因為怕過敏原於是接觸少了,結果是免疫系統對不具威脅度的東西反應過度。
話說脫敏療法的一種做法,就是少量持續性接觸過敏原,久了就不再過敏;但現代父母多數則選擇避開過敏原,於是小孩過敏比例就上升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ue, Mar 7, 2023 1:33 AM
第二章講到 CBT 認知行為療法,講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基模 (schemas),也就是長期建立的思考和行為模式。如果能讓負面念頭和負面情緒的回饋中間暫停,思考自己的自動化念頭是否合理,就比較有機會重新建立新的習慣和行為模式。
有九種常見的認知偏誤:
1.情緒推理 - 任感覺引導對現實的詮釋
2. 災難化思考 - 把焦點放在最糟的可能結果,而且認為那樣的結果最可能發生。
3. 以偏概全 - Travis 的歌可以詮釋: why does it always rain on me,雖然我是蠻喜歡 Travis 但這首歌簡直到處充滿槽點
4. 二分思考 - 這個太多了。
5. 讀心術 - 明明沒有充分證據卻認為自己知道別人想什麼 。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ue, Mar 7, 2023 1:33 AM
6. 標籤化思考
7. 負面過濾思考 - 焦點幾乎都放在負面的事,很少注意正面的事。
8. 忽視正面事務 discounting positives:認定自己或外人的正面行為微不足道,以繼續對自己或他人持負面評價。
9. 歸咎他人:一心把別人當成你的負面感受的根源,拒絕為改變自己負責。
我覺得這些認知偏誤應該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CBT 對每個人應該都蠻有幫助的。記錄一下自我提醒!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ue, Mar 7, 2023 1:33 AM
第三章講到「我們」和「他們」,根源於部落文化。
我想這就是個兩面刃,如何在塑造群體認同(「我們」)的時候不會落入敵視「他們」的二元論。
書中有很多例子,我最近印象最深的就是 J.K. Rowling 被變成哈利波特世界裡「不能提的人」,這樣子的 cancel 文化其實也是蠻恐怖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ue, Mar 7, 2023 1:33 AM
本書第二部分講到前三個謬誤化為行動產生的影響,包含恐嚇與暴力、獵巫心動(我還第一次從讀到學理上對「獵巫」這個詞的嚴謹定義呢。)
第三部分探討為何步入當前局面,包含各章「對立循環」、「焦慮與憂鬱」、「偏執教養」、「遊戲減少」、「行政官僚的安全至上心理」、「追求正義」- 此章也探索了正義的概念。
第四部分則是建議,「讓孩子更有智慧」及「讓大學更有智慧」。
我覺得這本書要討論的東西蠻多的,寫得很好,但他為什麼會是個嚴謹的學術著作而不是一個暢銷書,就是概念太多太嚴謹,所以沒有一個簡單易懂符合人類認知偏誤裡的以偏概全的核心觀念,就是那種「一句話概括這本書」的暢銷書風格。
你看一萬小時法則多麼簡單易懂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ue, Mar 7, 2023 1:51 AM
另外閱讀的時候,我也常常會思考,是因為這些原因造成新一代的心理健康危機嗎?還是純粹是因為以前太不重視心理健康,使得這些狀況都被隱藏起來了?現在看起來還像心理健康危機變嚴重了,會不會也是因為大家的覺察變高了?
這也是可以一邊思考的問題。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ue, Mar 7, 2023 1:54 AM
不過不管怎麼說,我覺得裡面的 CBT 也是非常好自我檢視的方法。我們很難改變外在環境和結果,但能做的是改變我們怎麼解讀的方法。伴隨著新的解讀後2.0版本重新寫入記憶,就比較能把煩惱忘記吧!這對於我們自身的心理健康肯定是有幫助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ue, Mar 7, 2023 7:32 AM
!!!
竟然收到一個噗幣!😂🤣🤣
不知道是哪位噗友。看到你的留言很開心,歡迎留言,可以多多交流。❤️
關於你的留言:
美國 BLM 運動是有很多背景因素在的,系統性的歧視的確存在,包含我認識幾位高社經地位的非裔朋友、也常常會感受到。
比如說有一位非裔朋友(他是第一代移民)是某公司 VP,在路邊等人的時候,就在車裡用電腦時,就被警察走來關切這是不是他的車。
不過 BLM之後,非裔(以及非洲移民)的機會真的多很多。
(我個人覺得最受惠的應該是第一代非洲移民,既沒有歷史包袱,又享受了紅利。非裔美國人,由於從小生活經驗的關係,其實蠻多包袱的。)
我覺得要稍微了解一下,可以看看「陪你讀下去」,之前我也有分享過閱讀心得。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Tue, Mar 7, 2023 7:36 AM
其實兩方的看法都了解一下,兼聽則明,也是蠻好的。
@jeanylin -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陪你讀下去 Reading With Patri...
話說中文對BLM 報導或討論我覺得都有既定立場,大部分著重在遊行的暴力以及搶劫等等負面後果,以及亞裔感受到不公平的部分。
可以的話,也可以看看不同立場的報導。
話說「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我也看過耶,改天再來討論一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lin
Sun, Oct 15, 2023 4:50 AM
作者的一個10分鐘精華分享影片
Why modern America creates fragile children | Jonath...
載入新的回覆
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How Good Intentions and Bad Ideas Are Setting Up a Generation for Failure
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本世紀最大規模心理危機,看美國高等教育的「安全文化」如何讓下一代變得脆弱、反智、反民主
出版社下標的這種做法,吸引到的受眾,就是已經有特定意見的人,對於溝通和交流不同意見是很不理想的。
而且本書其實還是一本相當嚴謹的論述,我覺得即使讀者立場不同,也是很值得一讀,因為他提到的現象還是存在的。
但如此下標,很容易讓人還沒開始讀會有很多意見,根本看都不想看,這樣就失去很多討論的機會,就很可惜了。
作者在 2015 年的時候在The Atlantic 投稿了“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引起當時相當多討論,後續又寫成了這本書(2018年出版)。
這本書基本上是在談現代社會太過保護學生,以致於下一代缺乏面對不同意見和論述的機會。很容易二元化區分「我們」和「他們」,以及因此衍生出的種種問題。
簡單來說,他提到現在大學因為「安全至上」,走到另一個極端。
其中一個例子我覺得很有說服力,就是法學教授不願意教授強暴案,因為要求兩方辯論時引發爭議,這類爭議甚至可能導致教授被解職,其他教授哪怕同情也不敢出聲。
整個大學從多元走向偏左派的同質性越來越高,從而開始討論是否真的是合適的教育方式。
1995年後出生的i時代更為脆弱,憂鬱症比例更高,和青少年時期大量曝露在社交媒體害怕自己被忽略、或自己錯過同儕的事件,或不斷地和別人相比,而造成情感受傷。整個社會對安全至上文化的認定大不相同。
PS: 我覺得讀到這裡要特別小心,不要落入了覺得受害者發聲,都是因為受害者心理太脆弱。但同時間,也要考慮本書談到的問題是否存在。
其中舉了一份1975 年小孩上一年級的 check list,其中一項是自己可以獨自前往附近六個街區內的商店、學校、朋友家,自己騎腳踏車上學。相較現在的 check list 都是智識性的如一數到一百以及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等等。
看完兩份 check list 我發現我兒一年級的時候好像哪個版本都不達標😂🤣🤣
所以現在的小孩成熟度普遍比較慢,以前十一歲的小孩已經在幫忙當保姆看小小孩,現在一般都覺得十一歲自己都還需要個大人看著。
這本書的第一章就講到美國花生或堅果過敏兒比例在1990以後大量上升,因為以前到處都有花生堅果,免疫系統常常接觸,後來因為怕過敏原於是接觸少了,結果是免疫系統對不具威脅度的東西反應過度。
話說脫敏療法的一種做法,就是少量持續性接觸過敏原,久了就不再過敏;但現代父母多數則選擇避開過敏原,於是小孩過敏比例就上升了。
有九種常見的認知偏誤:
1.情緒推理 - 任感覺引導對現實的詮釋
2. 災難化思考 - 把焦點放在最糟的可能結果,而且認為那樣的結果最可能發生。
3. 以偏概全 - Travis 的歌可以詮釋: why does it always rain on me,雖然我是蠻喜歡 Travis 但這首歌簡直到處充滿槽點
4. 二分思考 - 這個太多了。
5. 讀心術 - 明明沒有充分證據卻認為自己知道別人想什麼 。
7. 負面過濾思考 - 焦點幾乎都放在負面的事,很少注意正面的事。
8. 忽視正面事務 discounting positives:認定自己或外人的正面行為微不足道,以繼續對自己或他人持負面評價。
9. 歸咎他人:一心把別人當成你的負面感受的根源,拒絕為改變自己負責。
我覺得這些認知偏誤應該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CBT 對每個人應該都蠻有幫助的。記錄一下自我提醒!
我想這就是個兩面刃,如何在塑造群體認同(「我們」)的時候不會落入敵視「他們」的二元論。
書中有很多例子,我最近印象最深的就是 J.K. Rowling 被變成哈利波特世界裡「不能提的人」,這樣子的 cancel 文化其實也是蠻恐怖的。
第三部分探討為何步入當前局面,包含各章「對立循環」、「焦慮與憂鬱」、「偏執教養」、「遊戲減少」、「行政官僚的安全至上心理」、「追求正義」- 此章也探索了正義的概念。
第四部分則是建議,「讓孩子更有智慧」及「讓大學更有智慧」。
我覺得這本書要討論的東西蠻多的,寫得很好,但他為什麼會是個嚴謹的學術著作而不是一個暢銷書,就是概念太多太嚴謹,所以沒有一個簡單易懂符合人類認知偏誤裡的以偏概全的核心觀念,就是那種「一句話概括這本書」的暢銷書風格。
你看一萬小時法則多麼簡單易懂啊!
這也是可以一邊思考的問題。
竟然收到一個噗幣!😂🤣🤣
不知道是哪位噗友。看到你的留言很開心,歡迎留言,可以多多交流。❤️
關於你的留言:
美國 BLM 運動是有很多背景因素在的,系統性的歧視的確存在,包含我認識幾位高社經地位的非裔朋友、也常常會感受到。
比如說有一位非裔朋友(他是第一代移民)是某公司 VP,在路邊等人的時候,就在車裡用電腦時,就被警察走來關切這是不是他的車。
不過 BLM之後,非裔(以及非洲移民)的機會真的多很多。
(我個人覺得最受惠的應該是第一代非洲移民,既沒有歷史包袱,又享受了紅利。非裔美國人,由於從小生活經驗的關係,其實蠻多包袱的。)
我覺得要稍微了解一下,可以看看「陪你讀下去」,之前我也有分享過閱讀心得。
話說中文對BLM 報導或討論我覺得都有既定立場,大部分著重在遊行的暴力以及搶劫等等負面後果,以及亞裔感受到不公平的部分。
可以的話,也可以看看不同立場的報導。
話說「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我也看過耶,改天再來討論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