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不平等的童年
不平等的童年【跨世代社會學革命性經典鉅著】:拚教養能翻轉階級嗎?
Unequal Childhoods: Class, Race, and Family Life
https://images.plurk.com/1KlcadnUX1S3P8hBT42nte.jpg
不平等的童年【跨世代社會學革命性經典鉅著】:拚教養能翻轉階級嗎? - 安妮特・拉蘿 | Readmoo ...
這本超級經典的,基本上只要任何討論階級和教養策略的書都要引用。

因為看了很多人家的引用簡述,讓我都有自己已經讀過的錯覺!

總之這次就想說看一下吧。沒想到真的看下去,發現還是很好看的!果然不愧是經典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這個研究是1990年代,對於階級和採取的教養策略關聯的研究。

主要訪談集中在 1993-94之間,樣本共88個家庭,其中選取12個家庭做詳盡的訪談和觀察:中產階級、勞動階級、貧窮階級,白人和黑人家庭各半。第一部分在五年級的畢業典禮告一段落。

由於研究計畫拖了很久,2000年初,在十年後又做了後續的追蹤訪問。

本書是第二版,研究者又附上和訪談家庭分享研究出版後的書,許多家庭感受到憤怒和背叛,並且不認可書中呈現的家庭形象。我覺得附錄這一部分談田野調查、縱向民俗誌的部分,甚至和研究本身一樣好看。

正如我前面提到的,其實我在還沒看書之前,就對本書的研究發現和結論有充分了解:當時發表時是震驚各界的創新發現,但我在讀這本書的此時已經變成相關研究的經典存在的背景常識。

附錄裡提到的田野調查方法,對我來說反而很新奇!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研究範圍為中產階級、勞動階級和貧窮階級,結論是中產/中上階級採取密集教養策略,父母積極介入孩子的教育,勞動/貧窮階級則採取自然放任策略。雖然都很關愛子女,但採取策略不同。教養策略和社會階層有高度相關,和種族則沒有明顯不同(這一點都非常大的創見)。十年後的後續追蹤,更可以發現雖然個體有階級向上或向下流動,但整體為階級複製的結果,中產階級的密集教養策略與介入,從而使下一代累積更多資本。

想要了解台灣類似的本土研究,可以讀藍佩嘉的《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和強調個人主義的美國相比,台灣社會更有從眾的集體主義特徵,藍佩嘉的研究還擴及了台灣的菁英階層的教養策略,也是很值得一讀。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其實相隔差不多三十年後看這本書,我真的深深感受到貧富差距擴大和通貨膨脹啊!書裡面談到的開支、收入和房價,都大約是1995年的水準。

當時的中上階層家庭代表房價在20-25萬元,勞工階層家庭代表的房價中位數約為7萬5,價差大約三倍。中上階層代表的家庭收入約10-20萬,勞工階層家庭收入約3-5萬,也差不多是三倍。

同樣的研究在今日,恐怕差距遠不止三倍了。而現今養育小孩的課外活動支出,也遠不是書中價格可以企及。書裡提到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參加各種球賽(籃球、棒球、足球)到處比賽的孩子,算上旅館、機票、餐飲支出,一年約四千多塊錢美金。

時至今日,同樣程度的課外才藝,可能平均一個月都要三四千、一年要花費三四萬了。

但其實勞工階級的收入和三十年前比起來未必增加太多,也就顯得更難負擔。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另外中產/中上階層家庭的令人精疲力盡的密集教養策略,三十年後更形嚴重,年輕一代的心理健康危機、以及整體晚熟無法自立的傾向,也有越來越多的討論。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話說這本書原來前身(第一部分的研究)是根據作者的博士論文而來。

我發現很多美國社會科學的研究,最好看的常常是根據他們博士論文寫出來的,可能是因為比較心無旁騖吧!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