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服飾誌
季刊薰風 Vol. 22 文摘──台灣服飾誌〈規訓與狂躁 百年學生制服風貌〉

https://images.plurk.com/2GhpKVNcLq7eZArO2lbwye.jpg

提到學生制服,首先可能回想起高中時期的年輕歲月,接著難以規避的是服儀規範,或許還有髮禁制度。即使青春的氣味令人懷念,但卻也無法避開其中明晃晃的規訓意味。百年前的日治臺灣,這樣的情緒並未相差太多,當時升學率沒有如今高,因此,制服還有另一個象徵──「榮譽」。
台灣服飾誌
清領時期臺灣並沒有「制服」這個概念,學生制服開始於日治時期,因「學生」是實施現代教育後才出現的新族群。日治前十年,臺灣學生制服處於紊亂狀態,日本女學生穿著小袖和服,而臺人則穿著「臺灣服」,只有少數學校出現制服的設計。為維持學生服裝的辨識,開始有些折衷類型的搭配出現,以高等女學校來說,便出現日人上身穿小袖和服,臺人上身穿大襟衫,但下身都統一穿著顏色一致的行燈袴,並有兩條黑線「袴章」作為辨識,可說是臺灣女子最早的制服樣式。
台灣服飾誌
在男子中學校,全套西式制服則更早萌芽,像是臺北第一中學校與公費的師範學校在一九〇七年已有全套西式制服,而西式制服真正成為常態則要到二〇年代後,一九二〇年代被稱為制服的萌芽期,在日治中期同化政策下,臺灣總督府推動「日臺共學」計畫,為緩和校園裡學生各自穿著和服與臺灣服,從外在即顯示族群差別的情況,於是開始推動西式制服,而日本國內為改良服裝而出現的「和服無用」論,或許也有推波助瀾的效果。
台灣服飾誌
在西式學生制服樣式中,最具標誌性者為男學生立領西裝式的「詰襟」以及女學生的「水手服」。「詰襟」由歐洲地區的海軍士官服改良而來,最初是公務人員制服,後演變成學生制服,隨著日本統治來到臺灣。而女學生的水手服也由海軍服演變而來,最初日本女性穿著褲子被認為不體面,因此出現了將裙子打褶的「百褶裙」設計,使女學生穿著優雅裙裝時,活動也不受阻礙。到一九三〇年代西式制服在臺灣都會區漸漸成為普遍現象,但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開打之後,臺灣學生制服面貌又逐漸產生轉變......。
台灣服飾誌
歡迎報名參加12.24(六)上午10:30 – 12:00
薰風系列講座|從轉譯開始的制服之旅
Facebook
⠀⠀⠀
🎓 薫風 Vol.22 和風育人 鑄造臺灣新貌 🎓
新刊目次:
新刊目次 – 薰風
預購連結:
🎓 薰風VOL.22 和風育人 鑄造臺灣新貌 🎓
台灣服飾誌

-
台灣服飾誌
如果喜歡,記得幫我們按讚、分享,讓更多人看到台灣這繽紛的一面吧

也可以按讚追蹤我們的 FBIGtwitter喔!!
台灣服飾誌
另外,想要了解十七世紀到西元1945年間,台灣人穿什麼的話,不妨購買我們的書《福爾摩沙時尚圖鑑》

博客來
聯經
誠品
金石堂
MOMO
讀墨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