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hahaha
促轉會2019年貼文

附匪電影事業及附匪電影從業人員審定辦法、戡亂時期國片處理辦法
infero
哇你也太認真了XDDD 港九、童月娟這些超級有趣的...電影以前真的是「特殊行業」,有關係的人才能拍才能放。童的丈夫張善琨也是奇人...在上海跟香港都被視為獨立製片大家。我對張、童的新華影業蠻有興趣的,但一直沒花力氣下去看。tfai的圖書館有很多新華的片,童在80s、90s跟tfai關係很好,捐了一堆,以前圖書館也會更積極地把膠卷轉成vhs(現在應該是擔心版權問題)。童曾呼風喚雨多年,影響超級大,不過她的身份和意識形態,乃至當年新華這批片的某種「離地」感(武俠影展的《青城十九俠》就是童出品),對於當下無論是台灣(朝本土化)或香港(朝左傾),都會被視為外人。我覺得蠻可惜的,片庫應該有超多新華的片,但短期間內我想不會有人管。
infero
之前有整理過一段關於80s末台灣影視圈「中國熱」,還沒弄完公開,但可以分享一下XD

1987年底開放台灣單向探親後,1988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出資合拍的奧斯卡強片《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1987)在台上映、講述兩岸分離家人在香港重聚的電影《海峽兩岸》(1988)收尾有台灣外景隊拍下的深圳實景,這兩件事均透露政策鬆綁跡象與大陸熱(在此沿用彼時用語稱「大陸」)——事實上早在實際鬆綁前,即有凌峰在1987年11月11日以探親名義赴陸,在中國新聞社等有關單位協助下攝錄社教節目《八千里路雲和月》,惟至1989年6月2日才獲准在台視播出。
infero
戲劇節目部分,1989年下旬傳多檔有意登陸,但多不順遂。西進首例是文藝小說改編的中視八點檔《塔裡的女人》(製作人王安安,1990),劇組在1989年8月15日抵達南京,卻因需有關單位批准方能拍攝而受挫,又遇女主角夏文汐失蹤得重拍,拔得頭籌卻白忙一場。同年9月,斥資千萬的華視《六個夢》(製作人平鑫濤與瓊瑤,1990 2/19-4/25),更是浩浩蕩蕩在長沙與北平實景拍攝。觀察當時報導,《六個夢》事前打點較充分,拍攝障礙不大,不過在國內被質疑越線(參考賴以瑄論文〈國家、無線電視台、製作人:台灣電視戲劇節目跨國生產的形成(1989-1992年)〉)
infero
——這條線指的是新聞局長邵玉銘解釋鬆綁時所說的:「開放大陸拍片原則將偏向純技術性層面,即在沒有大陸資金、大陸職業演員不擔任主角的兩項前提下,台港影人可到大陸取景拍攝」——因《六個夢》與中方多有合作、首集有大陸兒童演員貫串,但劇組以未刻意觸犯、新聞局無制定臨演聘用準繩回應,加上立委趙少康緊急質詢、華視提出申訴公文等,最後新聞局同意不修剪播映,甚至退讓原則,准許啟用大陸臨演,三台赴陸製作節目只需報備主配角人選即可。
infero
然而,此原則隔年就被挑戰,吵得最沸沸揚揚的,應屬周遊製作的《雪山飛狐》。劇中啟用大陸演員伍宇娟飾演主角袁紫衣,她在接演前已演出多部電影,甚至提名過金雞獎與百花獎的最佳女主角,戲份跟身分都顯然違規。輿論指責新聞局監督不力,演員工會抗議工作權被剝奪,因啟用大陸演員被禁的電影《五個女子和一根繩子》(1989)的監製徐楓抨擊新聞局雙標(彼時論點亦可參考1991年9月26日《聯合報》26版,藍祖蔚特稿〈伍宇娟獲獎 暴露影視差別待遇〉)。
infero
1992年,新聞局終於拿已播完一年的《雪山飛狐》開刀,永真與台視提出吉林電視台與中央電視台傳真的「伍宇娟非職業演員」之簡單證明,新聞局不買帳,揚言控告。但後續算是不了了之,伍宇娟年底成了新聞局邀請的金馬獎貴賓,雖然這年沒來成,隔年6月也隨其主演的柏林金熊獎得主《香魂女》(1993)來台參加首屆兩岸影展。至於周遊與因同樣理由被針對的瓊瑤(《青青河邊草》啟用大陸演員何晴),新聞局祭出一年內不得赴陸拍攝的罰單,然而兩人很快以換新公司應對,電視台也接受其投案,繼續赴陸取景;大環境來看,這些年的台灣電視螢幕也有越來越多大陸演員出現,凸顯了冷戰對峙邏輯主導的政府故有法規與威信,面對跨國資本力量多方滲透下的搖搖欲墜與千瘡百孔。
leahahaha
哇這些實際例子有爬梳整理出來真是太好了。徐楓監製《五個女子和一根繩子》被禁,之前武俠影展時期我好奇多查當時影人資料的時候有看到;八千里路雲和月還有大陸尋奇的音樂現在想來都有點魔音傳腦效果(呃如果有人喜歡的話那抱歉了),不過還是需要被抓出來一起觀察。

但不免小小擔心你還沒公開發表就放出來這些我覺得珍貴的整理,會不會有被人撿走想法或抄襲的可能。雖說可能性應該沒有到需要很擔心的程度。
leahahaha
昨晚看你的留言才發現原來新聞局竟然如此自我放棄,自甘願意把審查台灣民眾能看到哪些香港影視作品的權力權限,交給港九這個私人組織(不確定是公司還是基金會還是其他私法人或其他非法人團體),不免相當吃驚(姑不論這樣的審查任務到底有沒有意義、必要,甚至是有沒有法律授權新聞局做這樣的審查)。

我過去多少感到新聞局是個有點沒有照著法令做事的組織,可能有些因人設事,以及某程度根本就是政府合法的公關部門,需要向國外做各種宣傳,進而容易與外交系統跟國貿系統的人一起到我國駐外代表處或辦事處這類不具使領館規格的地方駐紮,需要更彈性的法令。但是委由港九來處理還是相當匪夷所思⋯⋯從行政行為以及行政組織法的角度來看是真的滿奇怪的,除非有法律授權,但我不覺得會有(噗首論文我中午吃飯才看了開頭,還沒進展到港九實際怎麼運作,有空繼續看下去
leahahaha
這些實際例子都還可以繼續追下去⋯⋯覺得當鍵盤柯南還是可以帶給自己很大的快樂感。

===

前陣子在看張超英口述、陳柔縉執筆的《宮前町九十番地(十週年紀念版)》,頁219提到:「新聞局駐外單位都是正規辦事,不可能有專業的間諜;若有,也只限突然而來的『空降部隊』,政策性派駐國外,潛伏在新聞處。另一種做情報工作的人是所謂的『職業學生』,或拿政治津貼的窮學生,或有自己的政治企圖。」
不知道新聞局跟港九之間到底怎麼聯繫的,感謝張怡蓁的整理,來繼續看下去 :-P
turtlecarryrabbit
leahahaha : 童、張二人的人脈之大,甚至日本的影壇大戶川喜多家族都算他們的熟路。川喜多家族算當年日影與國際最重要的橋樑之一。也因為這層關係存在,張善琨又與國民黨高層有往來,所以當年張善琨與他的事業在偽日政權下的定位非常好玩,可以說是因為左右逢源而成為某種華人電影勢力保護傘......
turtlecarryrabbit
被川喜多家族拉拔的都不是小人物,老一輩片廠制的黑澤明、溝口健二到日影新浪的大島褚都受過他們幫助。想想真的是影壇豪門。
infero
turtlecarryrabbit 這是桑妮嗎?!
infero
leahahaha 我是沒想過有人抄...我多數資料也是來自別人啦,例如賴以瑄的論文。你提出很多我沒想過的問題,例如法源。我對這種事的敏感度超低XD
turtlecarryrabbit
infero : 原來是謝大大
infero
turtlecarryrabbit 招手(我不是大大
leahahaha
謝謝桑妮擴張可以探知的範圍!來多瞭解川喜多家族。突然才又驚覺大部分電影與資本的緊密關係 > <

前幾天試著在YouTube看看童有沒有什麼影片,的確有看到新聞台報導捐片的典禮,也看到她有上玫瑰之夜接受訪談,不過再看影片留言就看到陳燕燕這個名字,查了一下決定期許自己繼續回頭把論文看完。
leahahaha
(來清一下分頁)

在今天,為何要讀香港左派電影史? |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李峻嶸 2021-05-17

引:「中共在香港的工作,本就是現代香港史的一部分。」

引:「今天香港電影如要進入大陸市場,往往無可避免要在題材、內容上妥協。而當年港片如不想失去台灣市場,其實在各方面也要確保不觸怒國民黨政府。」

引:「作者走筆到『銀都』(1982年成立)時代時,也沒有提到港英審查打壓的紀錄,所以『左派影業有了前所未有寬鬆的生存環境』。事實上,那個時代大概也是香港市民享有前所未有寬鬆的生存環境的日子。而作者提到了,這個環境之所以存在,實是中美解凍、冷戰結束、兩岸恢復交流、香港回歸等因素而導致。換言之,那個寬鬆的時代絕非理所當然,而是香港、兩岸以至世界局勢微妙結合而成的狀態。」
leahahaha
張怡蓁論文看到第50頁,提到黃愛玲在〈童月娟:新華歲月〉,《香港影人口述歷史叢書(1)南來香港》裡提到,1953年籌組「港九電影從業人員自由工會」,1957改名為「港九電影戲劇事業自由總會」,當時會員就破千人,會發證書說明拍攝日期,沒有證書影片就不能上映。

怎麼看都是一個代替中華民國行使行政任務的一個外國私人組織欸。

論文第49頁提到,依據鄭玩香《戰後台灣電影管理體系之研究(1950-1970)》,當年負責審查的主關機關主要是內政部警政司電影檢查處(背後應該是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第四組來指導)、行政院新聞局(1953年9月24日之後)。我念得很爛的的行政組織法魂跟我說這樣不行啦,為什麼有外國私人組織做這些事情?(過了幾天,我還是糾結於國家權力移轉給不明組織這點,但或許當年各領域都有這樣的情況發生?)
leahahaha
痾,怡蓁論文第51頁提到,李祖永的永華還有透過美新處向美國新聞總署提出拍攝計畫。

(莫名與先前我對美新處影響力的好奇心串了起來是怎麼回事⋯⋯美方、香港與當年的中華民國就這樣一起抵抗共產。怎麼彷彿是勒卡雷筆下的故事情節⋯⋯)
leahahaha
51年獎勵國語影片辦法

的確明文規定要獲得獎勵,必須是華僑、且是自由公會的人,或是經過使領館認可。不過頒發大中小型金馬獎是怎麼回事⋯⋯中杯大杯特大杯拿鐵嗎?金馬獎的歷史還真的頗有政令宣導意味。
turtlecarryrabbit
永華後來拍片負債還是國民政府出面救援XDDD 很酷
turtlecarryrabbit
可以注意永華後來被電懋(國泰機構)吸收,電懋一度和國民政府走很近,甚至跟聯邦這些和政府親善的民營事業合作,想要來台繼續擴展拍片規模。結果這時發生神岡空難,邵氏獨霸香港的局面一下子就成定局了......
leahahaha
呃,有點傻眼,替當時納稅人掬一把淚。讓我繼續看看願意出面救援的原因是啥。

剛剛還看到1955年之後政府調整匯率,使得香港自由影人陳情,行政院便撥款港幣,補助香港電影進台灣的外匯損失。這也滿離奇的,哪有人做生意匯率虧損還叫對方政府出錢補助的啦,這也太不市場經濟了吧。這哪招?
leahahaha
空難一下改變了很多事⋯⋯
mt050126
turtlecarryrabbit : 最近正好在翻這段時期的報紙,還沒有明確的想法,但覺得空難固然讓電懋首腦陸運濤、港九主席胡晉康、台製廠長龍芳這類關係親近的合件夥伴都去世,而後面國泰上任的俞普慶和朱國良在製片上確實有些變化,不過在電懋與台製合作計畫生變上,我覺得李翰祥的《西施》是一大禍害⋯⋯(拍超久拖檔期拖演員拖到電懋、台製自己的拍片計劃;預算大超支讓台製從此欠債,之前有看到一份檔案標題寫到台製要借錢還債⋯⋯

leahahaha : 另外最近翻報也讀到1965年台灣政府向香港粵語片釋出善意(報上說是版權費上升),讓更多粵語片配國語上映,還有粵語演員來台拍戲,因此有一些粵語演員在這段時期也加入港九自由總會。不知道是不是跟你說的這個有關?
turtlecarryrabbit
mt050126 : .我搜當時的報導,也覺得《西施》真的超虧......而且李他當時欠邵氏片約的錢,也是台灣這邊幫他出的,根本自助餐XDDD
leahahaha
我目前看張怡蓁論文進度,還沒進展到1960年代,還在50年代徘徊。我看得很慢 XD

也好奇為什麼台灣政府要釋出善意。之前對粵語片進台灣上映的政策相較於國語片,或許是比較苛刻嗎?但相較對台語電影的態度,應該稍微不那樣苛刻了?還是說其實用意比較是希望擴大對香港影人的吸收,因此開放語言到粵語嗎?
mt050126
leahahaha : 1955年之後政府調整匯率應該就是蘇致亨論文提到的讓台語片意外崛起。

我覺得政府在1960年代向粵語片、粵語演員釋出善意,背後動機還是回到冷戰中左右派之爭、拉攏香港影人,所以報中才對提到演員加入自由總會的部分,尤其當時中法建交,我想台灣政府應該是有點焦慮吧(連帶製片題材需要更多宣示)我看到的報導是這兩篇,不過這是香港工商日報,還沒有回查台灣怎麼說和文中指的「台灣當局」有做了什麼措施。之後來查~
mt050126
https://images.plurk.com/tTQG4HqrL9la2PCwiwcpt.png https://images.plurk.com/6yjvuQOe585d7kVLWXu6f0.png
mt050126
turtlecarryrabbit : 李翰祥真的頗自私耶,只顧完成自己想做的事
turtlecarryrabbit
mt050126 : 我有思考過那時候台灣是怎麼會一窩蜂拉到這些人。目前還沒確切結論(可能也不會有,畢竟「要不要來」這種決定很私人......),但胡金銓、張徹還有和他們同輩的影人大都提過一件事,就是電懋跟邵氏對戰那個時間點,香港電影市場還沒有獨立製片人的生存空間,所以導演和演員大都只能直接和大公司打交道,要到鄒文懷離開邵氏創立嘉禾的時間點,製片人的影響力才開始起步。
turtlecarryrabbit
雖說導演在片廠制度底下有一定自由,最終還是以簽約員工的身份和老闆互動。邵氏就是邵逸夫管特別兇,後來鄒文懷這些創業高層也是因為邵拒絕分紅而出走。以國民政府官營、台灣民營企業的這些大投資後來「賠本」的程度,他們當初給的條件很難說沒讓李翰祥、胡金銓等人窺見了啥他們在熟悉的邵氏看不見的好處......但真的請來能久留的也不多,大都是片子拍完拍拍屁股就走了
turtlecarryrabbit
後來蔡松林學者電影這些台片80-90年代投資港影的方式感覺又和這時期有差,就是本土資金直接注入香港,而香港幾乎代理了全部的拍片事務,甚至沒有要留人在台發展的意思。
mt050126
turtlecarryrabbit : 是呢,其實在翻報中偶爾也可以讀出這些香港導演受台灣給予的自由度(資金、場地、物品人力需求)吸引;反觀如電懋在《西施》出來後,雖然連福明等人說會支持李翰祥,但也在報上很直接的點出希望李翰祥能達到他們期望的一年幾部片,每部片預算多少等具體限制,顯然對李的做法十分不爽,只是表露態度不像邵氏這麼惡劣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