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hahaha
: 台北金馬影展 Taipei Golden Horse Film Festival 可以參考一下十七屆金馬的狀況。王菊金的兩片(《地獄天堂》《六朝怪談》)同年都入圍且拿了不少獎(前面我有寫錯,《六朝怪談》是拿「優等」劇情片)。因為他是自剪自導自拍自編,說是個全面的「作者」應該不為過。不過這兩片的拍攝過程很艱辛,映演後也有麻煩,例如《地獄天堂》不小心捲入港左院線放映的問題而差點不能上映......
前蘇聯大片廠Mosfilm也推薦挖寶,多數蘇聯名片都是這家出的。或許因為是極權國家的國營片廠,版權好解決。很多資料館、權利人會把沒有太大商業性(但未必沒有可看性)的典藏影片上傳(短片、紀錄片、新聞片等),我覺得蠻棒的,有些放上YT或許也可賺分潤或關注度。這些線上平台也促成了另一種策展導引式網站的出現,像是Black Film Archive,就會整理你可以在線上的哪裡(YT、vimeo、cc或mubi等)能看到黑人片,不過如YT上的片也會被版權人要求下架⋯(我剛剛亂點就看到一片)隨著最近資本強推正版串流並且越來越建制化,又會是一波免費資源的浩劫(免費書上z-lib已死嗚)
來把black film archive 的網址放回關心電影史的《尋找西瓜女》的噗!覺得幸運有這些平台處理瑣碎麻煩任務,讓觀眾不用千辛萬苦找ㄉ版畫面與字幕資源還是很不賴。算是找片懶人的救星。(我自己觀察法律系應該已逐漸習慣透過學校看圖書館連上法學資料庫找文章檔案這整串過程,最近母校才有刪除資料庫訂閱引發學生會抗議的情況。找ㄉ版的習慣應該逐漸消失了的樣子)
去年有想寫一篇關於這類因應疫情下線上平台增加(我在猜平台建置成本也隨著平台模組化而降低,甚至單純就是放上YT或vimeo等),因此產生的若干帶有草根性的線上策展實踐。不過後來各種倦怠就沒寫了...(但想想這個現象本身似乎也還沒真的吹入華語世界,或許還是有寫的價值)Black Film Archive是當時想舉的例子之一。當時靈感來源之一是這篇Film Quarterly的小文,也給你參考~
這部資金與美術明顯提升充沛很多的樣子?起碼服飾佈景的細緻度大為提升。色調偏藍,很好看。大家的演出也都很好看,這麼陰森的表演應該不多見吧。
特別喜歡一幕:鏡頭俯瞰坐在開滿花的池塘前的阿嬰低頭梳長髮,再隨著阿嬰逆梳頭的走向,鏡頭也跟著一起動。
黃耀明!陳慧樓戲份好多喔讚讚,總算不是一刀刺死的太監角色。原來老爸是柯一正飾演,覺得面熟但有鬍子一直認不出是誰。捕頭高捷!
單立文飾演的雄艷的曖昧性讓我以為會吻上片中的武舉丈夫的樣子,不確定他著迷的是武舉還是阿嬰。不過其實片中的黃耀明也有這個性傾向未明的特質。
膠片的音量頗刺耳,好幾處很想捂住耳朵。
這次片長是127分鐘版,壁虎先生臉書貼文提到,與邱剛健導演希望的版本相比,本次少了許多關鍵環節。這也是為什麼策展人在本片要進入放映前,跟在場觀眾提到這個版本的時間長度,以及膠卷文物保存的困難。不過這段時間,大影格的燈光是暗的,我不知道後來進場的觀眾知不知道當場講話的人是誰⋯⋯
全片在基隆和平島、高爾夫球場、台南寺廟(具體名字我忘記了)。
那這是個重要線索耶!整個故事都變得哪裡不太可靠了。臉白該不會真的是有死亡意味吧……那綺麗男可能也要重看了 🤔
我覺得最主要干擾的是收尾詮釋,特別是少了81分鐘處,高捷跟著拿鏡女子走入多層次迷宮這場,會讓收尾那個旋轉鏡頭的象徵性與中途把主角抽換成高捷的巧妙企圖發展不全。收尾這個很厲害的旋轉鏡頭,當它繞著高捷旋轉時,外圈就有出現拿鏡女子(旁邊有一個小孩站在鏡子前,做了跟高捷一樣雙手交叉抱住自己的動作),也包括前面骷顱的小攤販、買胭脂的女子們等,總之能把前面各種鬆散細節串起,其中最有趣的還是跟著拿鏡女子這場,還涉及主角在前面的Z軸移動跟隨,轉換至此時以高捷為圓心的攝影機公轉。
不過啦,我也不會說,膠卷版就是殘缺,豪客版就是最能充分體現作者意志。畢竟沒有具體資料指出,都是推論下的宣稱。而且版本問題很普遍⋯⋯我最近看一些台灣老片會簡單查查版本與當年影評,發現要找到完全一樣的還比較難。趕著給國內院線檔期上映弄一版,之後送金馬獎、亞太影展或國外再剪一版,dvd又不知哪來弄出一版,太多啦。
12/29上片(年底即將元旦節慶看這樣的故事?),12/17殺青,中間才短短幾天,剪接後製的人那時候是否焚膏繼晷邊工作邊哭泣呢⋯⋯
這部片過了30年,把時間拉長的話,怎麼覺得不只是片中多位男子敘述角度可以去探究,其實去看最近兩年(?)對這部片的觀察也很有趣,去看因為放映時間版本、放映畫質、焦段、評論者的觀察角度,而各自看到不同的特點。
1. 1990年的這部電影,放在台灣新電影四十年的影展,會是什麼位置?我想看到這部作品,可是是在這個影展所看到,那它跟其他影展電影的關聯在哪?我還想多知道一些。
2. 最後眾人集結在青肚子的據點,黑暗彷彿舞台劇或是大型窯洞式的空間,一一訴說自己的角度的時候,大家的衣服都突然跟日常不一樣了。我也想知道為什麼。
(當天沒有數位化的筆記:
不過我這塊看片量可說應該是零,來慢慢補起來。(從上週左派影人討論、去年接觸《毋甘願的電影史》還有疫情期間YT播放幾部台語電影、與新電影一連串的討論,好像讓原先漫無目的觀察的點逐漸連起來了!)
從我自己的觀眾角度來看這次影展,如果觀眾我可以藉著稍微比較不一樣的片單,繼續衍生主動去了解當年未歸類在新電影項目下的其他努力作品,以及評論風向,應該會還不錯。
目前我比較喜歡的,只有能否帶給讀者一些啟發,一些不知道的事情,而這個是因讀者而異、沒有標準的判斷依據。
影評人是否能持續用同樣的標準看待各個電影,我覺得還是有點困難。雖然的確會期望影評人可以做到這點,但最近我比較不會這樣嚴格要求所有人了,我發現我自己回去看兩年前的工作記錄與想法,都跟現在的我很不一樣。換了位置還是有可能換了腦袋。
搬文獻醜一下XD 兩年前有寫過《邪魔》這個怪片,當時花了一些力氣去釐清自己對於這片官能刺激與說教都開超大的矛盾感受。
我來自己追看看王菊金作品,影視廳圖書館有一些片源。也才知道《烏魚來的時候》也是他的作品,那後來拍片路線真的很不一樣。
盧非易這本,我的瀏覽器紫色超連結告訴我最近有查過這本,但當時看到絕版就放棄了。原來它是被拿來隱約可以成為現在對抗的對象,某時期的通說,立刻預約起來!
我在噗浪上偶爾會遇到一些人舉辦Netflix爛片趴,邀請大家特定時間參與,我偶爾會參加,但不一定總是全程參與還是會分心。觀看樂趣與其在觀影本身,倒不如是在側邊對話欄裡跟一群人一起吐槽電影的分享。有參加過暮光之城 XD
我還是覺得電影需要有一些邏輯或是創作目的在,雖然下班後的確需要娛樂片或是影集帶給自己安心面對明日工作生活的慰藉,但有精力還是希望更挑戰一下自己,探索未知領域。不過,靠片文化也是未知領域,沒參加過奇幻影展,或許有待探索⋯⋯
劉引商奶奶也曾參與過⋯⋯(明日繼續留言)
關於歪國人看台灣靠片,之前查到這個很妙......雖然流量不高,但這人看過的台灣瞎片比我還多啊。
關於台灣靠片,還是得分享一下驚人的《台北物語》,那年看了兩次XD 二刷是跟到一個滿場狂歡場,笑到嘴巴痛......人生至今最難忘觀影體驗之一。
當時為何會看《邪魔》,應該就是文章說的,看到有歪國人發行,好妙啊,什麼鬼啊。剛好YT有,有檔可拉好寫就寫惹。
劉引商奶奶的黑歷史蠻多的......懷疑奶奶都在亂接片,她也演過《台北物語2:獲利者》——以為《台北物語》的成功之道就在於爛,但爛不出黃英雄的「靈光」只有爛上加爛的糞作......
跑去左派院線放映(香港的銀都機構之類),是會被國內懲處的。王菊金後來跑去永昇拍《上海社會檔案》,感覺與他之前拍攝碰到的這些鳥事也有些許心理關聯。
台北物語我去戲院看了兩次還是三次。全場一起歡笑是真的很開心,當年慧眼挖掘者印象中女神殿的craigga有一份。但第三年要再繼續我就有點無法了⋯⋯台北物語2有陣子有上MOD的樣子,也是無力再追。
我對劉引商奶奶的印象是黃華成《先知》留下的靜照與蘇育賢後來再拍的版本。北美館展覽的時候還是看了幾次,雖然這劇本好尖刻看了不舒服,但也因為這刻薄我至今還記著。
黑電影為什麼不能說是台灣新電影呢,或是王菊金的劇情片是否是黑電影呢?都有待繼續了解。
有無脈絡框架去看,我覺得各有趣味吧。作品一定有某種跨越時空的普世性趣味,也有獨屬於特定時空的脈絡性趣味。抑或以往根本不是趣味,或不是這個趣味,但在不同脈絡下被歪讀。任何趣味都可共存吧,但我最近幾年覺得,普世性趣味基於更好推廣,而容易讓某些脈絡性趣味湮沒,但這也許就是歷史發展的常態吧(借我發牢騷XD 對於我從小常聽到的某種為經典作品解釋何以成為經典的說法:「時間會證明一切」,近年感到反感,這根本是反動修辭)
哈哈哈craigga就坐我旁邊啊!他超嗨的,還沒演到那幕他就舉手指銀幕大喊士農工商大笑XD 還有明明陶瓷狗都還沒笑只是露出,就自己大笑不止。
王菊金是tfai有影片,但他本人不知在哪,無法簽授權,走孤兒著作時間不足又很未知而放棄。
開心的到底是影片本身還是一起觀影的樂趣呢~有時候不太確定自己看電影不投入,情感面沒有共鳴,不過知識面受到很多挑戰刺激,到底是不是走火入魔愈走愈邊緣還是替自己拓展更深遠的空間。但又覺得只要清楚知道自己現在觀影狀態,接受自己目前可以看到什麼,感受到什麼,為此感到樂趣就好。
聽你的描述,感覺跟craigga看電影應該很趣味哈哈哈。士農工商跟陶瓷大麥町真的印象深刻。我很喜歡的則是在松山機場門口進去出來的長(?)鏡頭,可以感受到創作者的努力,或者該說他盡力了。
經典的認定標準,可以是眾人都說是經典的經典,也可以是個人主觀認定的吧。對我來說,去跟不同人討論他主觀認定的經典,可能反而比較有趣,可以從中摸出特殊的口味出來。
再來,更容易被推廣注意的作品,需要具有普世性特徵這點,現實面的確是如此。需要很多脈絡背景知識才能進入的領域,就是比較難擴散,有其局限性。離題一點來說,這點我做法律內容幾年,還是滿苦惱的,縱然是面對一般民眾,但自己的口味與全台民眾需要的內容相去甚遠,怎麼對焦調整到類似的頻道,還是抓不太準。
過了好久,世倫的論文我才看了三分之一,對於什麼應該是台灣新電影什麼沒被列入不應該,或是這次新電影40年影展的選片,還是抓不太到。也不確定只能被看一次的電影,是不是就比可以看多次的電影來得更不值得被討論。
可以肯定的是,這次讓我看到很多稀奇有趣的作品。還想繼續看下去。
有些台語片我就不知道有啥「積極的特徵、品格存在」啊(逃)。關於經典這個問題,我當然同意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品味摸索出的經典,我上面所糾結的比較是落在「論述史」的近年個人好奇~會好奇是什麼樣的條件讓某一種台灣電影史論述佔據主導位置,而這些主導性又可能導致哪些異質性被湮沒。事實上,當下台灣影展影迷的品味是怎麼被培養出來的,我也覺得跟新電影有關(聞天祥、黃建業等都是新電影擁護者),有相當程度帶有以寫實性為主的人文主義傾向。
個人想法上,沒有很在乎哪些應該被列入「新電影」,就是一個框架啦。為什麼以前沒被放入、為什麼現在可被放入、這個框架如何與為何產生挪動,對我來說比較好玩。不過,是否非得是這個框架不可?不是「新電影」難道就不能是「好電影」嗎?是否非得要把跟新電影同期的可能會被當代觀眾認可為「好電影」的都努力擺進新電影這個框框不可?我是不太care,更重要的有更多被看到的機會吧。原本就已經是的「邱剛健電影」未必比擠進「新電影」內沒有藝術性,當然,這都是個人感受。變成新電影之後,可能國內外比較好推⋯
看完有點頭大,不太確定TFAI有沒有可能在規劃初期,就知道這類作品未來怎麼會有哪些各種利用方式與次數,無論是現場播放幾次,或是手冊上需要哪些圖例,又或是未來可能有其他場合需要其他利用方法。如果只為了一次影展的其中幾場播放,的確心力成本不太相符。
不過我很久沒實際編文章了,法律能力或是編輯能力都生疏很多 XD 最近煩惱的比較是讀者在哪裡、有什麼方法可以接觸到陌生受眾這類的問題。(啊先打住避免週六進入工作模式)
現在想來,典藏、影展跟推廣需要面對的著作權歸屬認定、該向誰取得授權,都未必是一樣的情況,工作流程檢核表應該會頗複雜的。有一個地方漏了注意,工作人員應該就會心情焦灼吧⋯⋯想想也是有些壓力。印象中前陣子武俠影展就有幾個場次是索票制,不過索票對我來說比售票制還不方便,後來發現就算去櫃檯拿票,當天好像還是要重新索取一次,那這樣事前提早索票就沒有什麼意義:有聽到其他民眾詢問為什麼會索票,才聽到現場服務人員說與著作權人的遺願有關。
韓國電影資料館放在YT上的該不會是這批吧,哇又多了好多可以看的東西喔!
한국영상자료원 복원 영화 (Restored films by the Korean Film Arc...
記得共產時代的波蘭還是哪一國的電影好像也有許多放上YT的樣子,但我現在一點也想不起來是哪個頻道了。去年疫情期間看的台語片直撥,出現期間雖短,不過起碼有接觸到一些對台語片不熟的觀眾像是我。影片朝向公開、open source,能擴大影響力,但也能理解任何事情都有資源配置成本考量,怎麼妥善把手上有的內容(文字影片檔案或其他任何內容)做最好的配置,放在哪裡公布,都滿難下決定的,應該需要觀察國內外例子、數據,是否與當下與最終目標相符來決定。這應該需要很專業的能力~
有知道自己的觀影喜好,不過沒想過到底如何養成或是受到其他人影響有多強烈,是否有絲毫些許自己培養自己的可能🤔 今年跟著中心看了好多作品,有些看得很開心,有些半途放棄,而且是滿明顯的,所以會讓我更好奇策展時的策略、挑選片單的標準(啊另外也可能隱約呼應怎麼找到適合讀者、受眾,怎麼多加推廣這些工作上的煩惱與好奇吧)。
少見作品不賣與加入新電影比較好推這些,就希望還不至於有來自監督者的強烈壓力,還能有一些自由發展的空間。從觀眾角度來說,能看到好多只聞其聲的作品,實際看到前人的成果,萬分幸福。
邱剛健的作品頗繁複精心狂氣,單獨列出來我也會看,但如此確實可能比較難打中原先不認識他的人。
你得到它了!索票是因應「非盈利」的一種作法。但中心現在是行政法人,要考量自籌款,索票或許能用免費擴展觸及面,就是偶一為之吧。中心完全應該找你做觀眾調查哈哈哈,坦白說你應該是我認識看中心影展最勤的人之一(而且不在我的臉書影迷/亞觀團同溫層內),我自己都很少去看啦XD 下半年工作效率低落厭世行動力低⋯對於我所認識會追影展的影迷來說,地點加上老台片吸引力低,都造成卻步。
https://vod.tfi.org.tw/
我自己覺得單純台影新聞片若能放到更公開的平台,就會很棒啦!有點像張哲生的那些懷舊影片,當年新聞片現在看,蠻多會有意料之外的趣味。其實台影新聞片之前就有在這個典藏台灣網站公開,不過畫質有被壓縮很渣⋯當代人應該是難以忍受240p。
典藏機構與計畫: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台灣電影數位典藏及推廣計畫:電影作品-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
看起來的確是使用的時間方法可能需要細緻到時間、座位幾席的程度。不過看起來不一定需要4 ~ 6個月這麼久,這個函文看來是兩個月。感覺有開始申請是好事。
==
音樂類著作財產權人不明作品,我們網站有一篇簡介,用在其他類作品應該部分是相通的:
需要訪談的話還滿願意的,不過現在有問卷系統,應該可以涵蓋一部分觀眾調查的需求吧。要進行使用者訪談也是個需要設計安排的任務。
亞觀團感覺很厲害,需要一定的文字產出,也有一定甄選過程,還需要密集徹底空出一些時間,剛剛再看了一下 緣起與發展 ,嗯我會把它放在心上的。繼續單純看電影也不是不行,但心情是想突破的狀態,好像需要推自己一把的樣子。
(晚點或明天繼續聊~)
來把black film archive 的網址放回關心電影史的《尋找西瓜女》的噗!覺得幸運有這些平台處理瑣碎麻煩任務,讓觀眾不用千辛萬苦找ㄉ版畫面與字幕資源還是很不賴。算是找片懶人的救星。(我自己觀察法律系應該已逐漸習慣透過學校看圖書館連上法學資料庫找文章檔案這整串過程,最近母校才有刪除資料庫訂閱引發學生會抗議的情況。找ㄉ版的習慣應該逐漸消失了的樣子)
原來有Z-lib 這樣的站方,才知道就已滅⋯⋯
行政法人...的確理論上有聘任彈性、經費穩定、專業自主等優點,但就我聽起來對於業務端來說(我沒有太實際遇過),行政面的束縛是怨聲載道...
如何理解老片的隔代觀看尷尬,除了某種「哈哈哈好荒謬喔好獵奇喔」的趣味之外,如何找到能讓當代觀眾願意付出時間跟腦力的閱讀動力,都是不太容易的事,不是官方貼「經典」大家就會買單。當然同一時間,我也覺得很多更老的外片似乎比較不會「過時」,可能某部分還是跟製作有關吧,或者跨文化問題。理解老片跟理解老人,某方面也有點像...尤其像是性別啦、傳宗接代啦、情勒啦等等...
People’s Platforms: Three Streaming Projects | Fil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