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柒
@april17tw
Sat, May 28, 2022 4:15 PM
39
19
【
20220528疫情記者會
】
周志浩:本土80835例,比前一天少一些,死亡127例,跟前一天數目差不多。
羅一鈞:新增408例中重症個案,累積4400多位中重症,其中1058位死亡。輕症、無症狀99.74%。
註:疫苗第1劑涵蓋率87.8%,第2劑81.69%,追加劑65.11%。
拾柒
@april17tw
Sat, May 28, 2022 4:19 PM
羅一鈞:死亡中2位兒童。
6歲男童,未知有慢性病史,5/8嘔吐、腹痛、低燒37.7度,急診PCR陽性確診。隔天意識改變、發燒、抽搐、缺氧,緊急插管,發現小腦有惡性腫瘤腫瘤,壓迫腦幹引起腦水腫。同時治療COVID-19與腫瘤引起腦壓升高,因併發嚴重神經性休克,5/21過世,新冠歸類共病。
5歲男童,有肌肉系統疾病,染疫後出現肺炎、呼吸衰竭,醫院收治,呼吸衰竭惡化,5/19過世。累積10位兒童死亡。
重症1位7歲男童,有先天代謝性疾病,5/24發燒39.1度、間歇性抽搐、步態不穩、走路偏右、呼吸喘、無法言語,急診發生意識變化,PCR陽性,因神經學變化,懷疑腦炎,插管、瑞德西韋治療,5/27恢復不錯,拔管移除呼吸器。
累積兒童重症20位,9位腦炎。
拾柒
@april17tw
Sat, May 28, 2022 4:19 PM
中視:今天本土確診降到8萬多,9萬多是疫情的高點?未來有可能破10萬例?
陳時中:那時一直推估5月下旬,抓5/22,低推估10萬、中推估15萬、高推估20萬。到今天5/28,這11天來,5/18大概8萬5,第2天到9萬。昨天到9萬4,今天又退回到8萬出頭。看起來就是在高原期裡走,幾乎可以講基本上是穩定的,未來的發展還是需要觀察。
拾柒
@april17tw
Sat, May 28, 2022 4:19 PM
TVBS:美國0~11歲可能有75%高比例人數染疫,台灣也會到達這程度嗎?
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美國的Omicron流行在更早,現在測出有3/4的孩子可能都已有抗體,代表已經感染過,但是通報病例遠低於此。
這或許對家長是個好消息,可能有非常多孩子染疫,根本都沒症狀,或許讓家長更放心。台灣的流行晚了好幾個月,現在Omicron開始增多,在高原期。但是推測我們的孩子染疫不可能像美國那麼高,密切注意一段時間。
拾柒
@april17tw
Sat, May 28, 2022 4:19 PM
中視:有醫師依照美國模式推估,台灣未成年染疫者死亡會有300位?
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台灣在兒童醫療照顧上,應該是比美國好,我不相信台灣的兒童會有這麼嚴重的死亡結果,請對台灣醫療有信心。
上週一旦發現有兒童有神經性重症,整個台灣的兒科界馬上動員起來,全世界可能還沒有別的國家這麼快已經設定兒童神經受傷的指引。不只有神經,各方面都會注意。
拾柒
@april17tw
Sat, May 28, 2022 4:20 PM
三立:死亡個案中多少屬於長照機構住民?
羅一鈞:過去一週統計看起來蠻穩定,每天死亡個案1/4,26~27%為機構住民。
註:目前染疫死亡率為萬分之6,染疫3天以內死亡維持在47%。
拾柒
@april17tw
Sat, May 28, 2022 4:20 PM
TVBS:有民眾在確診快好時,出現嗅味覺異常,還反反覆覆,是Omicron特色?
羅一鈞:先前在1、2月統計嗅味覺異常只有1%左右,如果病程中後期出現嗅味覺異常,可能要觀察是不是跟服藥有關,現在患者可能服用2種口服藥物或清冠1號,可能會影響嗅味覺。
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台灣前面守得很棒,過去沒辦法像國外染疫後留下什麼後遺症,因為病例少。我們都是參考國外資料,不見得套到台灣完全一樣。前幾波新冠肺炎病毒確有不少報告嗅味覺改變,Omicron國外資料顯示,嗅味覺受影響少很多。前幾種病毒下呼吸道即肺炎比例多,到Omicron主要是上呼吸道,喉嚨痛癢、咳嗽,明顯增加。
拾柒
@april17tw
Sat, May 28, 2022 4:20 PM
東森:醫師黃立民認為給口服藥至少要到15%?
陳時中:我們現在準備的口服藥物,縱使到達15%的使用量,提供至少500萬人染疫使用,藥物一定夠。昨天開藥大概1萬1千多,染疫8萬,到達14%,約略跟這個標準差不多。
註:Paxlovid使用5萬9797人份,庫存65萬7393人份。莫納皮拉韋使用1萬4611人份,庫存9萬1229人份。Paxlovid有2810人份尚待交貨,莫納皮拉韋5/26新簽約20萬1600人份,排6/10供貨。
拾柒
@april17tw
Sat, May 28, 2022 4:21 PM
東森:可望6月開放團客來台旅遊,台灣何時開放台灣人出團去國外旅行?
陳時中:現在入境檢測6%左右染疫率,國內現在也差不多6%,差不多的風險。不再阻絕在境外,考慮我們的醫療量能。
現在疫情正發展需住院,醫護人員也有些染疫,有醫療壓力。未來邊境開放是思考醫療量能的能力,現在看到一些曙光,住
院比出院少一點點,起碼沒往上走。過段時間醫療量能較有空間,配合邊境能承受的染疫數目。
為了經濟維持穩定,世界各國都在開放,很多需要來投資下單的經濟活動,這段時間沒有來,我們就喪失可能的訂單投資,與經濟部積極研討,很快宣布。
以前不管觀光局、外交部,都有不同警示,現在開始研議統一化警示,開放時才能運用。以前境內是清零,現在走向與病毒共存。以前阻絕病毒在境外,現在考慮國內醫療量能可承受性,放寬邊境。
拾柒
@april17tw
Sat, May 28, 2022 4:22 PM
Sat, May 28, 2022 4:26 PM
彩蛋①:拒絕假訊息。
三立:藝人郭彥均發文「這麼多孩子走了」,不少粉專轉發,刑事局要追查?這是假訊息?
部長:現在相關單位在調查,是不是利用不實訊息來煽動,進而讓大家對環境有更大誤解。這位郭先生,我看他一開始可能是轉述他聽到的話,基本上沒有太大惡意,而且他也有道歉過。但是週遭可能藉著不斷引用、擴張不實情況,法律調查會更清楚。
小兒染疫現在有8位兒童去世,大家心中都很哀痛,全體一致包括醫療界、行政單位,大家都在努力,讓這樣情形降到最低。
拾柒
@april17tw
Sat, May 28, 2022 4:22 PM
彩蛋②:政治離開防疫。
李P:一直看到政治干擾防疫的現象,造成民眾的誤解和混亂,該打疫苗的人沒去打,絕對要避免。堅持政治要離開防疫,我們只有一個敵人,叫病毒。
未來希望能建立機制,不要對疫苗或防疫政策,產生太多干擾。把國產疫苗打成大家不敢去打疫苗,事實上它是非常優秀、安全的疫苗。希望有客觀、超乎黨派的機制,做防疫的工作,不要讓防疫陷入政治的口水戰。
Facebook
呸姬
@a60419a
說
Sat, May 28, 2022 4:28 PM
謝謝整理
WILD
@WILD_
Sat, May 28, 2022 4:48 PM
memo 服用2種口服藥物或清冠1號,可能會影響嗅味覺。 感謝
🌈米妮🌈
@dwhite
Sat, May 28, 2022 5:37 PM
感謝整理,過氣藝人這樣只是加速滅亡而已
拾柒
@april17tw
Sat, May 28, 2022 5:37 PM
盡量不要染疫是最好的,太多未知狀況了。
貓婷♦️雜匯貓鍋
@cat663
Sat, May 28, 2022 7:43 PM
感謝整理
林祖媽
@Linzoma
Sun, May 29, 2022 6:15 AM
部長對數字總是瞭若指掌,隨便記者怎麼問他都能立刻回答,這絕不是那些污衊他的人說的「只有報數字」!!!
載入新的回覆
周志浩:本土80835例,比前一天少一些,死亡127例,跟前一天數目差不多。
羅一鈞:新增408例中重症個案,累積4400多位中重症,其中1058位死亡。輕症、無症狀99.74%。
註:疫苗第1劑涵蓋率87.8%,第2劑81.69%,追加劑65.11%。
6歲男童,未知有慢性病史,5/8嘔吐、腹痛、低燒37.7度,急診PCR陽性確診。隔天意識改變、發燒、抽搐、缺氧,緊急插管,發現小腦有惡性腫瘤腫瘤,壓迫腦幹引起腦水腫。同時治療COVID-19與腫瘤引起腦壓升高,因併發嚴重神經性休克,5/21過世,新冠歸類共病。
5歲男童,有肌肉系統疾病,染疫後出現肺炎、呼吸衰竭,醫院收治,呼吸衰竭惡化,5/19過世。累積10位兒童死亡。
重症1位7歲男童,有先天代謝性疾病,5/24發燒39.1度、間歇性抽搐、步態不穩、走路偏右、呼吸喘、無法言語,急診發生意識變化,PCR陽性,因神經學變化,懷疑腦炎,插管、瑞德西韋治療,5/27恢復不錯,拔管移除呼吸器。
累積兒童重症20位,9位腦炎。
陳時中:那時一直推估5月下旬,抓5/22,低推估10萬、中推估15萬、高推估20萬。到今天5/28,這11天來,5/18大概8萬5,第2天到9萬。昨天到9萬4,今天又退回到8萬出頭。看起來就是在高原期裡走,幾乎可以講基本上是穩定的,未來的發展還是需要觀察。
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美國的Omicron流行在更早,現在測出有3/4的孩子可能都已有抗體,代表已經感染過,但是通報病例遠低於此。
這或許對家長是個好消息,可能有非常多孩子染疫,根本都沒症狀,或許讓家長更放心。台灣的流行晚了好幾個月,現在Omicron開始增多,在高原期。但是推測我們的孩子染疫不可能像美國那麼高,密切注意一段時間。
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台灣在兒童醫療照顧上,應該是比美國好,我不相信台灣的兒童會有這麼嚴重的死亡結果,請對台灣醫療有信心。
上週一旦發現有兒童有神經性重症,整個台灣的兒科界馬上動員起來,全世界可能還沒有別的國家這麼快已經設定兒童神經受傷的指引。不只有神經,各方面都會注意。
羅一鈞:過去一週統計看起來蠻穩定,每天死亡個案1/4,26~27%為機構住民。
註:目前染疫死亡率為萬分之6,染疫3天以內死亡維持在47%。
羅一鈞:先前在1、2月統計嗅味覺異常只有1%左右,如果病程中後期出現嗅味覺異常,可能要觀察是不是跟服藥有關,現在患者可能服用2種口服藥物或清冠1號,可能會影響嗅味覺。
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台灣前面守得很棒,過去沒辦法像國外染疫後留下什麼後遺症,因為病例少。我們都是參考國外資料,不見得套到台灣完全一樣。前幾波新冠肺炎病毒確有不少報告嗅味覺改變,Omicron國外資料顯示,嗅味覺受影響少很多。前幾種病毒下呼吸道即肺炎比例多,到Omicron主要是上呼吸道,喉嚨痛癢、咳嗽,明顯增加。
陳時中:我們現在準備的口服藥物,縱使到達15%的使用量,提供至少500萬人染疫使用,藥物一定夠。昨天開藥大概1萬1千多,染疫8萬,到達14%,約略跟這個標準差不多。
註:Paxlovid使用5萬9797人份,庫存65萬7393人份。莫納皮拉韋使用1萬4611人份,庫存9萬1229人份。Paxlovid有2810人份尚待交貨,莫納皮拉韋5/26新簽約20萬1600人份,排6/10供貨。
陳時中:現在入境檢測6%左右染疫率,國內現在也差不多6%,差不多的風險。不再阻絕在境外,考慮我們的醫療量能。
現在疫情正發展需住院,醫護人員也有些染疫,有醫療壓力。未來邊境開放是思考醫療量能的能力,現在看到一些曙光,住
院比出院少一點點,起碼沒往上走。過段時間醫療量能較有空間,配合邊境能承受的染疫數目。
為了經濟維持穩定,世界各國都在開放,很多需要來投資下單的經濟活動,這段時間沒有來,我們就喪失可能的訂單投資,與經濟部積極研討,很快宣布。
以前不管觀光局、外交部,都有不同警示,現在開始研議統一化警示,開放時才能運用。以前境內是清零,現在走向與病毒共存。以前阻絕病毒在境外,現在考慮國內醫療量能可承受性,放寬邊境。
三立:藝人郭彥均發文「這麼多孩子走了」,不少粉專轉發,刑事局要追查?這是假訊息?
部長:現在相關單位在調查,是不是利用不實訊息來煽動,進而讓大家對環境有更大誤解。這位郭先生,我看他一開始可能是轉述他聽到的話,基本上沒有太大惡意,而且他也有道歉過。但是週遭可能藉著不斷引用、擴張不實情況,法律調查會更清楚。
小兒染疫現在有8位兒童去世,大家心中都很哀痛,全體一致包括醫療界、行政單位,大家都在努力,讓這樣情形降到最低。
李P:一直看到政治干擾防疫的現象,造成民眾的誤解和混亂,該打疫苗的人沒去打,絕對要避免。堅持政治要離開防疫,我們只有一個敵人,叫病毒。
未來希望能建立機制,不要對疫苗或防疫政策,產生太多干擾。把國產疫苗打成大家不敢去打疫苗,事實上它是非常優秀、安全的疫苗。希望有客觀、超乎黨派的機制,做防疫的工作,不要讓防疫陷入政治的口水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