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者The Reporter
@twreporter
Thu, Mar 31, 2022 8:02 AM
Thu, Mar 31, 2022 8:03 AM
185
85
報導者
記者日誌
俄烏戰爭
standwithukraine
從3月10日到3月底,長達三週的採訪,走過波烏邊境、波蘭三大城、歐洲權力核心的柏林,記者如何觀看這一場戰爭?
記者日誌最後一PO,獻給我們在戰事中看見的「選擇」,記者劉致昕說:「戰爭下的人性,決定了我們的採訪路徑。除了是非黑白之外,我們希望記錄被這場戰役影響和捲動的人們,他們在困難時刻,做出的各式『選擇』。」
【不斷更新】俄烏戰爭日誌:報導者在波烏邊境見證戰火下的面容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報導者The Reporter
@twreporter
Thu, Mar 31, 2022 8:03 AM
//
如果我們不在現場,就看不見大時代板塊碰撞下的生命移動;看不見黑白之間,由每一個腳步踏出來的世界新勢;看不見人們如何貼心在難民收容所的告示牌上寫上俄文指引,卻慎重的把國旗遮掉;看不到不同國家的電視上,出現的同一個普丁的頭像,如何讓觀者的聲音與表情出現變化。這是為何我們選擇一定要來到現場的原因。
報導者The Reporter
@twreporter
Thu, Mar 31, 2022 8:03 AM
長達3週的採訪行程,靠著許多人的幫忙。我們有波蘭的fixer(協助外國記者採訪的地陪),Agnieszka Żądło,也是記者的她,帶著我們在波蘭、邊境驅車來回,同時也在繼續自己的報導。是她告訴我們,在戰事中,記者不只要守住體力、更要守住自己的心。我們有《報導者》10幾位同仁作為後援,讓記者日誌能以liveblog的方式,即時更新;我們無比幸運,更有你們──所有的捐款人的支持,讓我們得以帶著對現場的忠誠,觀察、感受、記錄並解釋,這場吹向全球的戰爭影響。
報導者The Reporter
@twreporter
Thu, Mar 31, 2022 8:03 AM
記者日誌的更新,在此告一段落,4月初,我將會回到台灣,在防疫旅館裡的時間,靜下來,把這段時間做的重要訪談和研究,書寫為深度文字、影音、聲音報導,請您持續追蹤報導者專題頁的更新,我們那裡見:
扭轉世局之戰: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全紀錄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
報導者The Reporter
@twreporter
Thu, Mar 31, 2022 8:06 AM
這段時間謝謝各位噗友、Podcast聽友、捐款者持續的支持,讓《報導者》的記者得以在現場採訪。記者在現場的第一時間所得,你可以在記者日誌頁面看到完整紀錄:
【不斷更新】俄烏戰爭日誌:報導者在波烏邊境見證戰火下的面容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深度報導也持續推出中:
寫下抵抗的歷史新頁:訪7位留守的烏克蘭人,普丁的戰爭,對他們起了什麼作用? - 報導者 The Repo...
「這也是我們的戰爭」:三組波蘭家庭,與他們接待的烏克蘭「客人」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波烏邊境影像故事】逃離戰火的人們,跨越國界後遇見的「第一條街」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報導者The Reporter
@twreporter
Thu, Mar 31, 2022 8:07 AM
-
《報導者》是完全依賴捐款營運的非營利媒體,如果長達三週的記者日誌感動了你,你可以在這裡支持我們:
有你,才有《報導者》——成為贊助夥伴
kosan_yj
@kosan_yj
Thu, Mar 31, 2022 10:44 AM
謝謝報導者
刢夏★蘇打綠二十年一刻小巨蛋見
@lingxia106
Fri, Apr 1, 2022 12:02 AM
謝謝報導者團隊
腦洞發生中
@blackie_storage
Fri, Apr 1, 2022 1:40 AM
謝謝報導者
載入新的回覆
從3月10日到3月底,長達三週的採訪,走過波烏邊境、波蘭三大城、歐洲權力核心的柏林,記者如何觀看這一場戰爭?
記者日誌最後一PO,獻給我們在戰事中看見的「選擇」,記者劉致昕說:「戰爭下的人性,決定了我們的採訪路徑。除了是非黑白之外,我們希望記錄被這場戰役影響和捲動的人們,他們在困難時刻,做出的各式『選擇』。」
如果我們不在現場,就看不見大時代板塊碰撞下的生命移動;看不見黑白之間,由每一個腳步踏出來的世界新勢;看不見人們如何貼心在難民收容所的告示牌上寫上俄文指引,卻慎重的把國旗遮掉;看不到不同國家的電視上,出現的同一個普丁的頭像,如何讓觀者的聲音與表情出現變化。這是為何我們選擇一定要來到現場的原因。
《報導者》是完全依賴捐款營運的非營利媒體,如果長達三週的記者日誌感動了你,你可以在這裡支持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