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黃時雨 ❀ 亞
@sophie496
分享
Wed, Mar 30, 2022 2:00 PM
39
8
不讀會死
科普
自然科學
健康
丹尼爾.李伯曼:《天生不愛動》
Exercised : Why Something We Never Evolved to Do Is Healthy and Rewarding
天生不愛動:自然史和演化如何破除現代人關於運動與健康的12個迷思 - 丹尼爾.李伯曼 | Readmoo...
原本看到書名的想法是「太好了,我一定能在這本書裡找到充足的不運動的藉口」
看完以後的感想是「救命啊,我一定要立刻就開始培養運動習慣,不然會很慘」
梅子黃時雨 ❀ 亞
@sophie496
Wed, Mar 30, 2022 2:01 PM
表面上是講運動這件事,但實際上還滿像大禮包的,只要和運動有關的事情都沾上一點,所以包括休息、睡眠、飲食、疾病,都會提到,內容很豐富,以知識含量來說十分合格。
梅子黃時雨 ❀ 亞
@sophie496
Wed, Mar 30, 2022 2:01 PM
Wed, Mar 30, 2022 2:01 PM
看起來很厚,但每個章節都不長。一共十三章,每章大約20~30分鐘就可以讀完。依據電子書的計時,我自己斷斷續續讀完全部大約是整整五個小時。
梅子黃時雨 ❀ 亞
@sophie496
Wed, Mar 30, 2022 2:03 PM
Wed, Mar 30, 2022 3:52 PM
作者本身是個以演化與生物學觀點研究運動的科學家,但是同時也不喜歡運動。裡面有個很實際的例子是,他去參加運動科學年會(之類的),與會的都是一些拚命鼓吹運動對人體有益的科學家,但是絕大部分的人依然不會走樓梯,而是選擇省力搭電梯。
梅子黃時雨 ❀ 亞
@sophie496
Wed, Mar 30, 2022 2:05 PM
整本書的立基點讓我略微不解的是,我以為大家都知道好逸惡勞是人的本性,所以不愛運動根本就很合理。但是作者會一直強調這點,好像大家都預設人類天生喜歡運動--根本就不是這樣吧!? 不太確定是不是文化差異之類的,不過這只是讓我在感性面小有疑惑,倒不至於影響理性上對知識的吸收。
梅子黃時雨 ❀ 亞
@sophie496
Wed, Mar 30, 2022 2:09 PM
提幾點我覺得看完印象最深的:
首先「狩獵採集者」與「現代文明人」之間的身體差異。我以前一直以為文明與醫學使我們更長壽,然而書中引用文獻指出:「搜食者(狩獵採集者)大多可活到六十八歲到七十八歲。這數字和目前美國的預期壽命(七十六歲到八十一歲)相差不遠」
更重要的是「健康餘命」。現代人或許動輒就能活到八九十歲,但有多少人只是靠著機器或藥物延續生命呢?雖然年老必定會使肌力退化,但狩獵採集者的肌力退化速度顯著低於現代人。
梅子黃時雨 ❀ 亞
@sophie496
Wed, Mar 30, 2022 2:11 PM
原因當然很簡單,這是從書中第一章就一直提到的概念,狩獵採集者的「運動」是為了活命,必須仰賴走路、尋找食物、搬運重物,才有辦法維持每一天的生活。沒有必要的時候,才不會動來動去,無謂消耗能量。這個演化現象就一直流傳到現代人身上,就和糖尿病和近視一樣,是「演化不匹配」導致的現象。
梅子黃時雨 ❀ 亞
@sophie496
Wed, Mar 30, 2022 2:15 PM
再來,前面提到老年人肌力下降的問題,有個我在這本書裡才第一次聽說的概念,叫作「高活動量祖父母」。這個理論是,退休人士(或者就是當祖父母的年紀)並不應該停止運動或是活動,而是該協助撫養孫子。在狩獵採集生活中,母親一天能夠採集到的食物能量低於她所需要來撫養孩子的能量,那麼不夠的能量如何補足?就得靠老一輩的祖父母。可以支持這個理論的現象之一,就是人類失去生殖能力以後,依然還可以活上一段不算短的時間。比如五十歲以後不再生孕,但還可以活到七八十歲,這段時間就可以拿來照顧孫子。
梅子黃時雨 ❀ 亞
@sophie496
Wed, Mar 30, 2022 2:18 PM
Wed, Mar 30, 2022 2:18 PM
前面的內容都比較聚焦在生理學、演化生物學等等較理論的部分,但最後一部(後面三章)「現代世界中的運動」就會聚焦在實際應用的部分。感覺有點像是,作者透過前面一連串的舖陳,讓一般人對「運動」以及人體運作有基本的了解,跟上最新的科學潮流,然後最後再一口氣講解,實際上運動對人體的好處是什麼,這時候,就很難不信服了。(畢竟都認真看完前面十章了啊!)
梅子黃時雨 ❀ 亞
@sophie496
Wed, Mar 30, 2022 2:22 PM
有件事很值得注意:我們都聽說過「運動會使人快樂」之類的說法,或多或少可能也認識一些很喜歡運動、一天不動就渾身難受的人。但為什麼不是大多數的人都這樣呢?
人類腦部確實會隨著身體活動而製造許多種提振情緒的物質,但是這些物質受到以下幾點的局限:
一、「通常只有身體活動量大的人才能感受到這些物質的激勵,缺乏運動的人腦中多巴胺受體活化程度低於規律運動的人。」
簡單來說,你越不動,身體就會讓你越不想動。
二、「肥胖者腦中活化多巴胺受體又更少。」
所以肥胖的人運動,可能都只能先感受到痛苦。這不是人的錯,是身體天生如此。
三、「腦內啡的效果雖然能持續數小時,但必須激烈運動二十分鐘以上才會開始生成。」
還沒運動到二十分鐘,就痛苦到想要停止了……
梅子黃時雨 ❀ 亞
@sophie496
Wed, Mar 30, 2022 2:22 PM
結論很簡單:「
這是典型的不匹配狀況:人類祖先很少缺乏活動和體態不佳,所以腦部對運動的快樂反應未曾演化到能在久坐不動的個體身上充分發揮作用。
」
梅子黃時雨 ❀ 亞
@sophie496
Wed, Mar 30, 2022 2:24 PM
好啦,所以,我們不太可能回去過狩獵採集的生活,每天走路取水、把小孩背在身上、偶爾才能吃到甜食。但身體依然需要運動,那麼,非常實際的問題:要怎麼樣才能鼓勵自己運動?
這本書也有給出想法。簡單來說,不要只為了運動而運動,而要將運動轉化為遊戲、社交行為、或是不得不做的威脅。(書中舉的例子是,如果沒有一天走到多少公里,就要捐錢給某個自己很討厭的組織wwwwwwww)
梅子黃時雨 ❀ 亞
@sophie496
Wed, Mar 30, 2022 2:25 PM
「
要讓運動比較有趣(或沒那麼痛苦),最常見的合理方法包括:
增添社交性:跟朋友、團體或合格的好教練一起運動。
娛樂自己:聽音樂、podcast或有聲書,或是看電影。
在漂亮的戶外環境中運動。
跳舞或參加運動比賽。
變化可以增加樂趣,所以可嘗試做多種不同的運動。
依據時間選擇符合實際的目標,不要依據表現,這樣才不會讓自己失望。
獎勵自己運動。」
梅子黃時雨 ❀ 亞
@sophie496
Wed, Mar 30, 2022 2:28 PM
第十二章探討運動的「劑量」(做多少運動?哪種運動?),第十三章則是運動的「療效」(什麼疾病和運動有關?)--現代對於運動的觀點就是這麼醫療化。不過,我想分享最後面在後記提到的結語:
「運動儘管有諸多助益,仍然必須克服我們內心深處自然的本能。所以我們不該怪罪和恥笑不想出力的人,而應該彼此協助、起而運動。但近幾十年來已經證實,
單單只把運動醫療化和商品化不會成功,而應該把運動視為一種教育,使它變得好玩、社交化、感覺值得這麼做,以及讓人願意投入。
」
梅子黃時雨 ❀ 亞
@sophie496
Wed, Mar 30, 2022 2:28 PM
所以,快去運動啊啊啊啊啊!
(←依然坐在椅子上的我)
梅子黃時雨 ❀ 亞
@sophie496
Wed, Mar 30, 2022 2:30 PM
啊,補充一下,關於「坐著」和「睡覺」,椅子和舒服的床都是很晚近的發明,在狩獵採集的生活中是完全沒有的。坐在符合人體工學的椅子上,和坐在地上或是蹲著比起來,消耗的能量和肌肉使力程度都差很多唷。所以,能少坐就少坐吧
梅子黃時雨 ❀ 亞
@sophie496
Wed, Mar 30, 2022 2:31 PM
不小心吃成胖蜜蜂
@yalanzhang1
Wed, Mar 30, 2022 3:14 PM
其實我就算是以前是運動員時期也是不愛運動....可能球賽會讓我活動很久,但非競技真的太無聊了我就成了徹底的馬鈴薯
梅子黃時雨 ❀ 亞
@sophie496
Wed, Mar 30, 2022 3:50 PM
不小心吃成胖蜜蜂
: 除了為了生存而尋找食物之外,狩獵採集者通常還會活動身體就是為了宗教、競技、遊戲、或是社交!換言之,運動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現代即使是非競技的活動,能持續通常也都有社交或其他意義,比如晨跑看風景,或是跟有氧舞蹈課的同學變成夥伴之類的。
載入新的回覆
丹尼爾.李伯曼:《天生不愛動》
Exercised : Why Something We Never Evolved to Do Is Healthy and Rewarding
原本看到書名的想法是「太好了,我一定能在這本書裡找到充足的不運動的藉口」
看完以後的感想是「救命啊,我一定要立刻就開始培養運動習慣,不然會很慘」
首先「狩獵採集者」與「現代文明人」之間的身體差異。我以前一直以為文明與醫學使我們更長壽,然而書中引用文獻指出:「搜食者(狩獵採集者)大多可活到六十八歲到七十八歲。這數字和目前美國的預期壽命(七十六歲到八十一歲)相差不遠」
更重要的是「健康餘命」。現代人或許動輒就能活到八九十歲,但有多少人只是靠著機器或藥物延續生命呢?雖然年老必定會使肌力退化,但狩獵採集者的肌力退化速度顯著低於現代人。
人類腦部確實會隨著身體活動而製造許多種提振情緒的物質,但是這些物質受到以下幾點的局限:
一、「通常只有身體活動量大的人才能感受到這些物質的激勵,缺乏運動的人腦中多巴胺受體活化程度低於規律運動的人。」
簡單來說,你越不動,身體就會讓你越不想動。
二、「肥胖者腦中活化多巴胺受體又更少。」
所以肥胖的人運動,可能都只能先感受到痛苦。這不是人的錯,是身體天生如此。
三、「腦內啡的效果雖然能持續數小時,但必須激烈運動二十分鐘以上才會開始生成。」
還沒運動到二十分鐘,就痛苦到想要停止了……
這本書也有給出想法。簡單來說,不要只為了運動而運動,而要將運動轉化為遊戲、社交行為、或是不得不做的威脅。(書中舉的例子是,如果沒有一天走到多少公里,就要捐錢給某個自己很討厭的組織wwwwwwww)
增添社交性:跟朋友、團體或合格的好教練一起運動。
娛樂自己:聽音樂、podcast或有聲書,或是看電影。
在漂亮的戶外環境中運動。
跳舞或參加運動比賽。
變化可以增加樂趣,所以可嘗試做多種不同的運動。
依據時間選擇符合實際的目標,不要依據表現,這樣才不會讓自己失望。
獎勵自己運動。」
「運動儘管有諸多助益,仍然必須克服我們內心深處自然的本能。所以我們不該怪罪和恥笑不想出力的人,而應該彼此協助、起而運動。但近幾十年來已經證實,單單只把運動醫療化和商品化不會成功,而應該把運動視為一種教育,使它變得好玩、社交化、感覺值得這麼做,以及讓人願意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