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力史翠普yucaio

什麼會妨礙父母和子女連結呢?現代人有一個更大的阻礙──如果父母給孩子太多選擇,會擔心孩子錯失機會;對孩子過度掌控,又擔心孩子鬱鬱寡歡。這些焦慮會造就更多直升機父母,或者其他過度保護式教養(父母什麼都想參與),看來教養背後有太多的罪惡感和恐懼,包括怕自己會做錯,怕孩子情緒不適,怕錯失機會,怕自己成為罪魁禍首。
不再焦慮的深層教養
不再焦慮的深層教養:教養從心連心開始,減輕父母的教養壓力,喚醒內在愛的直覺
沒力史翠普yucaio
很多父母陷於「自我」拉鋸戰:不知不覺中,教養成了壓力,不自覺把不安和情緒加諸於孩子身上,這通常會傷害孩子的自我意識。有些人在意社會認可,想像有一群觀眾正在為他孩子的行為和特質打分數,所以教養是為了避免在別人面前丟臉、難堪或失分。到頭來,我們會忘記孩子不是我們的延伸,也不是我們吹噓或維持心安和自尊的工具。孩子不應該在眾目睽睽之下遭受評斷,說是在降低父母的社會地位或正面觀感。每一個孩子都獨一無二,父母應該跟孩子建立深度連結,而非把孩子視為打分數的對象。
沒力史翠普yucaio
現在大眾心理學風行,整個文化都鼓勵大家自我改造,但卻是透過短視的行為管理,導致教養只是在控制「片刻」的行為:例如發脾氣和情緒爆發。父母完全無法忍受行為所帶來的情緒,也不想面對別人的觀感。大家似乎都忘了, 雖然父母有方法可以調控孩子的行為,但孩子不一定會永遠循規蹈矩。此外,父母忍不住拿自己的孩子跟同儕比,不管是現實生活中或網路上的同儕團體。

既然父母都不可能隨時保持平衡和慈悲,為什麼孩子稍有越軌行為,就要遭受審視和評價呢?這種審視並不慈悲,也不健康,反而會讓腦袋失控,越來越僵化、焦慮和憂鬱,怪不得孩子濫用社群媒體平台,有可能會傷害心理健康,因為社群媒體太強調認可和社會評價。無論孩子當下有什麼行為,並不表示他十五年後就會變這樣。
沒力史翠普yucaio
我們要把眼光拉長一點,給孩子機會發展自我,而非老是提心吊膽,擔心自己達不到不切實際的標準。我的意思並非忽略短期目標,或者不管一般同年齡孩子的行為準則。我只是認為,如果忽略教養更重要的面向,反而在傷害我們自己和孩子的情緒健康。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