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
《美國女孩|American Girl》 dir. 阮鳳儀
https://images.plurk.com/aURSO7yksfad6srt5fPpP.jpg
片名裡面有美國,但方方面面都十分「台灣」的一部電影,說不清楚最撼動的段落,但眼淚自己流個不停。
movie 院線 女性導演
新新
背景設定在 17 年前 SARS 爆發的台灣,似乎正好能跟瀑布的 COVID-19 做為對照,兩片的演員都表現得很好(或許不包含魏如萱),只是看完美國女孩之後,我覺得自己看到的是梁芳儀、梁芳安、爸爸、媽媽、媽媽的朋友和學校老師,而瀑布所有的客串都是他們自己。
新新
身為經歷過 SARS 的九〇年代台灣人,似乎註定無法用太超然的角度面對美國女孩這部電影——但我為什麼需要超然以對,我想要看著某部電影就像看著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一樣,在裡面看到自己的過去自己的成長還有自己經歷過的時代。
我也迷過玩偶遊戲(小女生的夢中情人由羽山秋人和勇之助制霸的年代),我也連過超級吵鬧的撥接,還跑去網咖忍著菸味用高速網路,我被爸媽打過,也被學校老師羞辱過,看著看著都以為等等會出現華人父母和好專用台詞:「過來吃飯。」 XD
新新
知道是導演改編自自身故事,因此更佩服鏡頭與配角有情但不浮濫,明明白白是梁芳儀的故事,是母女、是家庭、是姐妹,更是自己。找到馬的那一段真的很不錯,一廂情願的逃脫與逃避到底差別在哪裡,最後是和解的可能而不是簡單的大和解也蠻好。
新新
然後又是帶有天主教色彩的私立女校,簡直想推薦給我所有的國中&高中同學
(瀑布也是,這種「管很嚴」的私立女校真的也是台灣特色了吧)
新新
「重點是我們沒講出來的東西」
總是尋找對白的兩層意義

像我很喜歡看小津(安二郎)的電影就是這樣,他對白的厲害在於說到一半的話。我們日常也是,重點不是我們講出來的,是我們沒講出來的。尤其是吵架戲。我很喜歡寫吵架戲,原本都寫很長,因為可以吵很多東西,我們吵架常常你一句我一句,可是要怎麼在現場刪掉一半,就是要精準理解他們到底在吵什麼?
新新
金馬 58|《美國女孩》:媽媽愛妳,妳要誠實 - 釀電影
這部片有我們的歲月,有我們的青春。
新新
新新
高潮戲固然重要,但那些與劇情推進無顯然關連、卻被保留的部分,往往可以令人看見一個新導演的個性和品質。劇中一幕是媽媽叫錯了姊妹的名字,然後彼此笑著更正。那一幕如此自然,我有足夠的理由懷疑那是林嘉欣念錯了台詞的笑場,被保留下來。無論這是寫進了劇本裡的段落,或者不是,這個段落都同樣迷人。沒有讓那份在劇情中舉重若輕的演講稿全文真的出現,但是讓這樣的「脫稿」感留在成品中,是擁有好的直覺的導演。

我其實看著全片不時都在想著林嘉欣太漂亮了,不夠兇、也不夠囉唆啊。但在這一幕中我意識到她的詮釋,在久病的厭世和被厭中,不是把落差表現在母親的「兇」或「愛」的交替兩面性,而是一種「欲振乏力的兇」和「觸機便發的愛」上。

via 湯湯
新新
從瀑布、偶然與想像到美國女孩,最近真是女校畢業生的文藝復興欸
新新
https://images.plurk.com/3sG16pq6cxyazSHVgouThC.jpg
跟長女們聊到最近月老很紅,想想九把刀到現在還是很對年輕人胃口挺了不起也沒什麼不好,但就是對我來說太 男 了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