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hahaha
[北師美術館: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 | Book Now! - inline online bookings
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
 
開始預約囉~
leahahaha
本次展名取為「光」與「啟蒙」、「自覺」,但是我不免懷疑,是否只是現在人回看當時,將當時比擬為台灣藝術的啟蒙時代的一種理想而已?

「所謂的台灣美術是什麼?」「為什麼要強調台灣性?」「台灣的共同經驗與回憶是什麼?」這幾個問題,世倫與木材在寫作與策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的時候,其實都意識到了,所以會保留一些開放空間,也直接把這些提問丟給讀者、觀眾思考。

希望國北師美術館在這次展覽還是可以保留一些空間讓觀眾懷疑,而不是站在「知道這些對於島民成為共同體很重要所以大家快來看展哦」的指導教育角度⋯⋯(抱歉又潑了冷水⋯⋯)
leahahaha
刻劃啟蒙的輪廓──黃土水與《甘露水》,百年尺度的遺產與見證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刊出時間 2021/12/16
文字/陳德倫
攝影/楊子磊、林彥廷
共同採訪/劉致昕、藍婉甄
leahahaha
===
leahahaha
前面雖然說了這麼多擔心這次又是一次教化觀眾的展覽的不討喜批評,真是抱歉。

但是珍貴作品還是要看的!對的,就是這麼矛盾!
leahahaha
===
leahahaha
我如何寫出2022高雄燈會的英文標語

也是「光」作為主題。
leahahaha
===
leahahaha
‎在 Apple Podcasts 上的《《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47年無法見光...

目前節目時間到50分左右,聽到一個關鍵有趣提問:從藝術家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家屬保存作品的焦慮,引發我在想,創作者的作品該由誰來保存?林曼麗館長認為台灣前輩畫家的作品,本來就應該由國家來保存。

但真的是理所當然由國家來保存嗎?藝術家的作品是國民的公共財嗎?如果不是,那又應該如何保存呢?藝術品與公共性的關聯是什麼?藝術品一定要對外展示嗎?

這應該是個老哏問題,許多著作探討了。但我會聯想到紙本書出版業與書店,面對下滑的銷售狀況,仍會希望堅持一些理想,創造出各種公共價值的選擇。同時出版者依法有義務送交兩本存放國家圖書館,讓國家起碼有典藏的留存痕跡(雖說真的有這麼做的出版社不確定多少)。這些都看得出書有其思想傳承的公共性存在。
leahahaha
昨晚想到,古蹟也是另一個例子。私人所有權鬆動,為了社會共同記憶,必須依法承擔使用方式受限等義務。
leahahaha
林獻堂的手帳好好玩喔。
leahahaha
https://images.plurk.com/5A4a5Fiws2d89rhvInl4F2.jpg https://images.plurk.com/4aqfXOjlJ43cagnf9Xq2rx.jpg

《臺灣民報》也好看。
leahahaha
看到甘露水本人,比想像中來得美好很多,視線很難移開。
leahahaha
昨天在三樓年表下方細看櫃位裡的史料與資料時,聽到隔壁小朋友問家長:「為什麼二二八死這麼多人?」
爸爸回答什麼我忘了,不過是讓我意外的好回答。
leahahaha
===

連雅堂與文協的關係是什麼?想知道。
hobbes
連雅堂擔任過文協某些講座的台灣史講師,然後在鴉片事件中被當時的知識份子嗆爆這樣......
leahahaha
不知道他當講師的時候受不受聽眾歡迎⋯⋯(不過我好像歪樓了,應該放回文協那則噗才對。)
leahahaha
leahahaha
展場裡的大家沒受到地震影響
 
https://images.plurk.com/2PThfDWWFudQNXQl80w6bd.png
leahahaha
岔題一下,另外一個場次遇到的阿岡本:
https://images.plurk.com/3SwxoPih38MXg1gJbgEGCB.jpg
leahahaha
「甘露水」返黃土水東京母校展出 日本文科大臣致賀 | 文化 | 中央社 CNA

引://
李遠說:「『甘露水』在台灣展覽時,很多年輕人圍著此作品看,很想知道『甘露水』到底想表達什麼,她的眼睛好像沒完全睜開,腳底下有一個蚌殼,又有一些海底的生物,她到底是不是想睡覺?後來發現,她好像是充滿了自信、仁慈,然後從海中慢慢升起。」

他還說,大家忽然好像想到當年台灣是從海底慢慢升起的一個海島,跟我們的文化很有關係。這個從海底浮上來的小島,在歷史上與不同的文明交錯,包括西洋文明、日本文明、中華文明,在好幾種文明撞擊之下,「她最想知道什麼是自己」。//

中央社記者戴雅真、楊明珠東京5日專電
2024/9/5 20:30(9/5 21:13 更新)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