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hahaha
疊加島嶼的歷史色層──台灣前輩畫家作品的保存與再發現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引:「回望現代美術在台灣登場的時刻,無法繞開日治時期的兩面性,同時被『殖民地化』和『現代化』兩股力量糾纏牽引的文化發展之路。」
 
2022/4/13
文字 陳德倫
攝影 蔡耀徵、楊子磊、余志偉
核稿/張子午;責任編輯/陳思樺
leahahaha
引:「李梅樹的三子李景文指著油畫感嘆,『畫放在這邊是不對的,對它來講是委屈了。這種畫應該放在挑高的地方,燈光從上面照射的時候才不會反射,我這個公寓沒有辦法啊。』四間公寓打通的紀念館,能擺的牆面都已掛滿畫作,為了不讓民眾覺得門票「CP值」太低。即便如此,經營到現在家族已自掏腰包近1億2千萬元,甚至賣地才足以支應。」
leahahaha
引:「不蓋自己的美術館,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自1995年起大量捐贈畫作、史料、書籍等文物給各大博物館及美術館,至今累積超過4,800件。即使如此,修復、保存、研究和推廣工作的經費亦相當可觀,基金會在2019年前從未向政府申請補助,家族已投入超過2億費用。」
leahahaha
引:「老字號也在眾多美術館中尋求特色和轉型,北美館館長王俊傑表示,『我們不能只像以前那樣做展覽,東西把它掛出來,你愛看來看、不愛看拉倒,應該要更主動積極去開拓新的客層。類似北師美術館就做得很好,新瓶舊酒,可是它不只是新瓶,還要提出新的觀點和論述,才能吸引更多的觀眾,』王俊傑強調,年輕世代是館方特別希望開拓的一群,『他們相對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又可以去影響他們的下一代。』」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