ಠ_ಠ
@anonymous
偷偷說
Mon, Oct 25, 2021 7:03 AM
ಠ_ಠ
Mon, Oct 25, 2021 7:04 AM
接續上篇
ಠ_ಠ on Plurk
ಠ_ಠ
Mon, Oct 25, 2021 7:04 AM
A:我想我們進行下個問題吧。我想談談蘇聯的十七屆黨代表大會。在當時「和解」就是個重要口號嗎?
H:如果那是個口號,大約也是不帶任何重量。確實十七屆黨大會時期的空氣中有種氣氛,好像最糟的已經結束了。不用再忍受配給制、階級敵人都清除了;富農(kulaks)都被放逐,共產主義的基石已經打下;重要的國家都承認蘇聯存在。
A:是不是在這時候有很多史達林的畫像被掛起,寫著:「同志們,生活變得更美好了」?
ಠ_ಠ
Mon, Oct 25, 2021 7:04 AM
Wed, Oct 27, 2021 8:50 AM
H:對,黨都在大肆宣傳生活變得如何美好。史達林是有說過這種話,而且看上去好像也是這樣。但是敵人仍然是階級敵人,史達林也談起被資本主義者包圍孤立這檔事。那時候希特勒在納粹黨內掌權了,而且德國那邊還在準備人民陣線(Popular Front)。所以根本沒有誰跟誰和解了。
A:跟黨和解算嗎?
ಠ_ಠ
Mon, Oct 25, 2021 10:01 AM
Wed, Oct 27, 2021 8:50 AM
H:所有史達林的政敵,公開反對他的那些,不管是右反對派(Right Opposition)還是左反對派(Left Opposition),都收回前言,公開承認自己的錯誤。你也許可以或多或少把這個叫做和解,但最後看起來,這是錯的。審判中的罪名顯然是浮誇的,而且還有許多理由能相信,他們會以某種方式繼續反對史達林的。
ಠ_ಠ
Tue, Oct 26, 2021 8:26 AM
Tue, Oct 26, 2021 8:26 AM
A:您是十七屆大會上的記者嗎?
H:我當時是在莫斯科當記者沒錯,但是我們不准進去黨大會。我還是能得到一些消息。
A:一些西方的蘇聯學家主張說,史達林在十七屆黨大會就失勢了。
H:那在當時的莫斯科是很流行的理論,也被獨立歷史學家Roy Medvedev提起來過,還說只有四五個人投票給史達林。我覺得很難相信,因為他太懂得控制情勢了。
ಠ_ಠ
Tue, Oct 26, 2021 8:27 AM
Wed, Oct 27, 2021 8:51 AM
但我當下確實聽到的消息是,列寧格勒的黨領導基洛夫(Kirov)走了進來,獲得了比史達林更熱烈、更長的掌聲。論名聲與背景,基洛夫才是真正的二把手。然而以黨本身的結構來看,根本沒有二不二把手的。他們有個總書記,史達林,這樣就包山包海了。
蘇聯沒有一個正常化的政治人物輪替制度,連列寧也無法順利指定接班人;甚至沒有人猜到會是史達林掌權,人人賭特洛茨基(Trotsky)會上來。其實也沒有人料得到赫魯雪夫會接替史達林,人人都認為不是馬林科夫(Malenkov),就是莫洛托夫(Molotov)。更早之前最有希望的似乎是日丹諾夫(Zhdanov),但是他兩下就死了。
ಠ_ಠ
Tue, Oct 26, 2021 8:28 AM
Tue, Oct 26, 2021 8:28 AM
在那次大會上——這個故事被Shaumian證實了——他的父親是知名的邵武勉 Stepan Shaumian,被英國人射殺的那位——基洛夫確實比史達林更受歡迎。如果他們能自由投票,自然是基洛夫當選總書記,他也確實當選了書記。在大會過後,他回到列寧格勒;史達林不等基洛夫請辭列寧格勒的職位回到莫斯科,反而把他按在列寧格勒不動,直到十二月基洛夫被暗殺為止。整場暗殺事件是史達林自導自演,確實有一些因素存在。但是我能說的是,如果當時舉辦的是自由投票,史達林就會被趕下來了。
邵武勉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ಠ_ಠ
Wed, Oct 27, 2021 1:31 AM
A:您對暗殺案件的看法是什麼?
H:我會說,不管這事兒是不是史達林幹的吧,他把它的價值最大化,從中獲得了最大的好處。他有了藉口清算掉任何人。如果他還沒有最終極的權力,現在他奪權了。有人懷疑是史達林策畫了暗殺,赫魯雪夫是第一個在官方場合提起這個懷疑的人,提起了基洛夫案的某些事實,在二十屆黨大會的時候。
ಠ_ಠ
Wed, Oct 27, 2021 1:31 AM
Wed, Oct 27, 2021 2:51 AM
赫魯雪夫說:你們不覺得奇怪嗎,所有和暗殺有關的人通通都死了,包括所有目擊者在內。然而檔案跟文件沒有完全失落,既然赫魯雪夫掌權了,他指派了委員會調查這件事。當時是1956年。到了1961年第二十二屆黨大會的時候,赫魯雪夫又提起這樁公案,但沒有任何證據浮出檯面。他當時非常生氣,我很疑惑是否暗中有什麼東西在煩擾他。總之案件沉寂了一陣子,直到赫魯雪夫又突然要求開箱重新來過,還是徒勞無功。我認為這點最怪異。這還牽涉到史達林定位的問題——大家普遍認為史達林本來人很好的,就是搞起了個人崇拜;還是說他一開始就是個殺人犯,如同赫魯雪夫試圖調查的?
ಠ_ಠ
Wed, Oct 27, 2021 2:51 AM
Wed, Oct 27, 2021 8:52 AM
A:有人感受到那是蘇聯歷史的轉折點嗎?
H:這個國家的暗殺事件層出不窮,蔚為傳統。Moisei Uritsky 試圖兩次暗殺列寧,其他的人也互相暗殺。
A:基洛夫案沸沸揚揚,因為那是內戰時期過後第一個重大的暗殺事件。
H:確實是件大事,但當時成人的那一輩都知道國家的歷史上有多少暗殺。此外,史達林的宣傳機器塑造得好像通通都是他的政敵幹的,像是Zinoviev的人,Kamenev的人,諸如此類,都是敵人;相對的,基洛夫是父母官,為人民服務。這套說法由於沒有任何其他挑戰,乍聽之下能說服人。當然,史達林也被造得跟個神一樣。
ಠ_ಠ
Wed, Oct 27, 2021 6:03 AM
A:我對社會的反應感興趣。當時人們真的拿這件事跟革命前的暗殺做對比嗎?
H:恩… 除非一些知識份子能私下聚會、暢所欲言吧,但平時你不能這麼做。你永遠不知道誰會告你的黑狀。恐怖時期不期而至,在暗殺之後立刻開始。當然還沒有到1936與1937那般嚴重,但毫無疑問的,抓捕在進行了。報章雜誌的措詞極為嚴厲,人們很害怕。
所以基洛夫謀殺案是蘇聯歷史的轉折沒錯。死刑回歸了,苛刻的法規被執行並大量處決被指控為密謀推翻國家者或領導刺客的人們,而且人們無權上訴。最瘋狂的時期在1936到1938,但是恐怖時期在列寧格勒,是突發、猛爆性地開始。
ಠ_ಠ
Wed, Oct 27, 2021 6:26 AM
Wed, Oct 27, 2021 6:27 AM
A:就我所知,Zinoviev與Kamenev馬上被抓起來審判,在1935年一月。他們因啟發他人進行暗殺罪被判了十年。
H:那場審判沒有公開,只有刊登在報上。我們只知道他們被捕了,他們啟發了謀殺案。還有其他一大堆人被捕。新的審判在1936年,那次就是公開的,我也參加了。
A:您還記得1935年的審判結果披露時,您的圈子有何反應嗎?
格里戈里·季诺维也夫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列夫·加米涅夫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ಠ_ಠ
Wed, Oct 27, 2021 7:08 AM
H:我個人涉入的圈子起碼有兩三個:外交與記者圈、蘇聯官員圈,還有蘇聯的知識分子圈。多數的外國人不敢相信事態的發展,只覺得是某種虛張聲勢。我所謂的外國人,是指具有官方身分的外國人,外交人員與外國記者。但是蘇聯知識份子圈的心態很複雜。特洛茨基(Trotsky)、Zinoviev與Kamenev,這幾個人已名譽掃地。反特洛茨基的宣傳戰都持續這麼久了,還有這麼多不名譽的自白認罪。
ಠ_ಠ
Wed, Oct 27, 2021 7:14 AM
A:您提到的似乎是1936年的公開審判,我指的是1935年秘密的那一個。
H:Zinoviev與Kamenev本來就是某種烏鴉嘴。他們被視為反對勢力。這兩人特別不受歡迎的原因是他們反對1917年共產黨奪取政權,還主動批露列寧就是想奪取政權。
A:從秘密審判到公開審判的這段時間中,大家認為基洛夫事件告一段落嗎?還是依然很緊張,事情還沒完?
H:大家都感覺事情越來越壞,雪球越滾越大,特別是關於逮捕人數增加的事層出不窮。在共產黨員之間,尤其是地位高的那些,他們嚇得魂飛魄散,但這種恐怖還沒擴及所有人。確實很緊張,確實氣氛惡化。
ಠ_ಠ
Wed, Oct 27, 2021 7:27 AM
A:我來談談1935年第七屆共產國際代表大會(Comintern Congress),以及對外交政策的影響。
H:共產國際成了一個尷尬點,因為當時裡頭充滿來自各國的人,他們沒被清算掉。有德國人、美國人、英國與南斯拉夫人,甚至僅剩的特洛茨基擁護者。不乏外國的共產主義者很反對史達林。
A:這確實尷尬。
H:這就好像在一戰之後,有些美國參議員被問起他們對巴黎和會的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看法如何,他們說,很好啊,但是外國人未免太多了。
ಠ_ಠ
Wed, Oct 27, 2021 8:41 AM
Wed, Oct 27, 2021 8:41 AM
總而言之,史達林也緊緊把持住共產國際。還有些老知識分子留在那裡,所以關係肯定緊張,更別提史達林對納粹問題的判斷大錯特錯。甚至在希特勒上台之前,流放中的特洛茨基就支持人民陣線、社會主義者與共產主義者通通起來對抗納粹主義。他的主張是,還寧可社會主義者跟共產主義者一起合作、奪取權力,這樣還比較好對付社會民主黨,而不要坐等著納粹黨上台。
有好幾回,在德國國會大廈裡的德國共產黨員接到共產國際的指示,也就是史達林的指示,要跟納粹黨一起投票對付社會主義者。許多在共產國際裡的德國人就覺得不對勁。
ಠ_ಠ
Wed, Oct 27, 2021 8:42 AM
Wed, Oct 27, 2021 8:43 AM
許多謠言滿天飛;美國共產主義者們都待在高爾基街的Lux Hotel裡,就像一群黑戶。我在那家旅館巧遇美國共產黨的黨主席Earl Browder,想跟他搭話。他看了我就跑,我自報家門也沒有用,一溜煙不見。你從俄國人那邊得到的情報永遠只有那些。美蘇建交後的第一任美國駐蘇聯大使William Bullitt,變得越來越反蘇,因為美國共產黨代表發表言論要在美國本土鬧革命。這明顯違反了Roosevelt-Litvinov協約,也就是共產主義不得干擾美國內政。當然他也不認為隔天共產黨革命就要推翻美國政府了,只不過美國公民成為共產黨員,在莫斯科高談闊論美國的階級鬥爭與如何鬥倒美國布爾喬亞,實在讓他坐不住。
當然Bullitt的抗議完全被忽視。
ಠ_ಠ
Wed, Oct 27, 2021 9:06 AM
先這樣,後面的樓會長在這
ಠ_ಠ on Plurk
載入新的回覆
H:如果那是個口號,大約也是不帶任何重量。確實十七屆黨大會時期的空氣中有種氣氛,好像最糟的已經結束了。不用再忍受配給制、階級敵人都清除了;富農(kulaks)都被放逐,共產主義的基石已經打下;重要的國家都承認蘇聯存在。
A:是不是在這時候有很多史達林的畫像被掛起,寫著:「同志們,生活變得更美好了」?
A:跟黨和解算嗎?
H:我當時是在莫斯科當記者沒錯,但是我們不准進去黨大會。我還是能得到一些消息。
A:一些西方的蘇聯學家主張說,史達林在十七屆黨大會就失勢了。
H:那在當時的莫斯科是很流行的理論,也被獨立歷史學家Roy Medvedev提起來過,還說只有四五個人投票給史達林。我覺得很難相信,因為他太懂得控制情勢了。
蘇聯沒有一個正常化的政治人物輪替制度,連列寧也無法順利指定接班人;甚至沒有人猜到會是史達林掌權,人人賭特洛茨基(Trotsky)會上來。其實也沒有人料得到赫魯雪夫會接替史達林,人人都認為不是馬林科夫(Malenkov),就是莫洛托夫(Molotov)。更早之前最有希望的似乎是日丹諾夫(Zhdanov),但是他兩下就死了。
H:我會說,不管這事兒是不是史達林幹的吧,他把它的價值最大化,從中獲得了最大的好處。他有了藉口清算掉任何人。如果他還沒有最終極的權力,現在他奪權了。有人懷疑是史達林策畫了暗殺,赫魯雪夫是第一個在官方場合提起這個懷疑的人,提起了基洛夫案的某些事實,在二十屆黨大會的時候。
H:這個國家的暗殺事件層出不窮,蔚為傳統。Moisei Uritsky 試圖兩次暗殺列寧,其他的人也互相暗殺。
A:基洛夫案沸沸揚揚,因為那是內戰時期過後第一個重大的暗殺事件。
H:確實是件大事,但當時成人的那一輩都知道國家的歷史上有多少暗殺。此外,史達林的宣傳機器塑造得好像通通都是他的政敵幹的,像是Zinoviev的人,Kamenev的人,諸如此類,都是敵人;相對的,基洛夫是父母官,為人民服務。這套說法由於沒有任何其他挑戰,乍聽之下能說服人。當然,史達林也被造得跟個神一樣。
H:恩… 除非一些知識份子能私下聚會、暢所欲言吧,但平時你不能這麼做。你永遠不知道誰會告你的黑狀。恐怖時期不期而至,在暗殺之後立刻開始。當然還沒有到1936與1937那般嚴重,但毫無疑問的,抓捕在進行了。報章雜誌的措詞極為嚴厲,人們很害怕。
所以基洛夫謀殺案是蘇聯歷史的轉折沒錯。死刑回歸了,苛刻的法規被執行並大量處決被指控為密謀推翻國家者或領導刺客的人們,而且人們無權上訴。最瘋狂的時期在1936到1938,但是恐怖時期在列寧格勒,是突發、猛爆性地開始。
H:那場審判沒有公開,只有刊登在報上。我們只知道他們被捕了,他們啟發了謀殺案。還有其他一大堆人被捕。新的審判在1936年,那次就是公開的,我也參加了。
A:您還記得1935年的審判結果披露時,您的圈子有何反應嗎?
H:Zinoviev與Kamenev本來就是某種烏鴉嘴。他們被視為反對勢力。這兩人特別不受歡迎的原因是他們反對1917年共產黨奪取政權,還主動批露列寧就是想奪取政權。
A:從秘密審判到公開審判的這段時間中,大家認為基洛夫事件告一段落嗎?還是依然很緊張,事情還沒完?
H:大家都感覺事情越來越壞,雪球越滾越大,特別是關於逮捕人數增加的事層出不窮。在共產黨員之間,尤其是地位高的那些,他們嚇得魂飛魄散,但這種恐怖還沒擴及所有人。確實很緊張,確實氣氛惡化。
H:共產國際成了一個尷尬點,因為當時裡頭充滿來自各國的人,他們沒被清算掉。有德國人、美國人、英國與南斯拉夫人,甚至僅剩的特洛茨基擁護者。不乏外國的共產主義者很反對史達林。
A:這確實尷尬。
H:這就好像在一戰之後,有些美國參議員被問起他們對巴黎和會的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看法如何,他們說,很好啊,但是外國人未免太多了。
有好幾回,在德國國會大廈裡的德國共產黨員接到共產國際的指示,也就是史達林的指示,要跟納粹黨一起投票對付社會主義者。許多在共產國際裡的德國人就覺得不對勁。
當然Bullitt的抗議完全被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