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muwu
@romuwu
說
Fri, Oct 22, 2021 6:23 AM
Fri, Oct 22, 2021 6:49 AM
2
1
關於怎樣面對自己的問題
前提,我過去一直是個重視別人比重視自己來多的人
(現在偶而還是會陷入這個行為模式)。
這個行為模式簡單來說
別人的問題→我很積極地提刀上陣,使出渾身解數幫忙解局。
面對自己的問題→不知所措+瞎子摸象+原地繞圈+並沒有積極的想解決+也不知道可能可以怎樣解決的當局者迷。
romuwu
@romuwu
Fri, Oct 22, 2021 6:27 AM
因為以前的價值觀是「照顧別人很重要,全力幫助別人是理所當然」的,所以突然價值觀要轉變為「好好照顧自己」時,我很錯愕又茫然。
我很擅長照顧別人,但是面對照顧自己時腦中一片空白,或者是說,以前從來沒想過原來「自己也是需要被照顧的」。
romuwu
@romuwu
Fri, Oct 22, 2021 6:35 AM
Fri, Oct 22, 2021 7:14 AM
這個命題我思考了許久,最後我決定先試著
「把自己當成別人」
。
然後開始回想自己一天的生活是怎樣度過的
沒回想沒事,一回想才發現我一整天都圍繞著身邊的人轉,學生時期的幹部幾乎沒停過,大學更是系學會+社團幹部都當上了,還兼著宿舍與系空間的差務,每天像個小蜜蜂四處飛,勤勞的為他人作嫁衣,滿足於奉獻自己服務大眾,卻幾乎沒留太多時間給自己。
romuwu
@romuwu
Fri, Oct 22, 2021 6:41 AM
Fri, Oct 22, 2021 6:48 AM
回想,工作之後我也總是習慣性的幫自己"多找些事做",因為我當時有"我就該為別人多付出"的價值觀。
所以"本身就愛找事情做,加上不擅長拒絕別人"的性格,我總是習慣性將自己搞到筋疲力盡,大部分留給自己跟自己的相處時間只有洗澡與睡覺,連娛樂消遣都沒有。
阿~回想起來當時真是個很無聊的人生。
romuwu
@romuwu
Fri, Oct 22, 2021 6:58 AM
Fri, Oct 22, 2021 7:15 AM
中間插個轉場
就是,在我發現【照顧自己】之前的好幾年,我離開台灣到其他地方發展了。
因為當年那邊住宿地網路極差,人生地不熟沒有任何朋友,又不想下班後繼續跟同事相處,上下班又是依賴同事交通工具的情況下。
我變成這樣的生活模式↓↓↓
1.上班不能無止盡加班:要跟同事一起下班
2.下班後零人際:治安堪憂不敢出去亂走+不想下班繼續跟同事相處
3.戒網:宿舍網路超差,幾乎無法跟台灣朋友聯繫,網頁也打不太開
沒錯,這個階段的我被迫獲得【大量的獨處時間】
romuwu
@romuwu
Fri, Oct 22, 2021 7:04 AM
Fri, Oct 22, 2021 7:17 AM
時間線是這樣的
→1.當年還在台灣【為別人付出好開心】的我
→2.離開台灣後獲得【大量的獨處時間】的我
→3.某年短暫返台時獲得【要好好照顧自己】提醒的我
→4.飛來飛去的現在【好好生活+好好整理自己】的我
所以準確地來說,我是先學會【獨處】,之後才認知到要【好好照顧自己】
romuwu
@romuwu
Fri, Oct 22, 2021 7:21 AM
我打到一半好餓,等等補充熱量完再繼續
下面是把對話切回「把自己當成別人」
romuwu
@romuwu
Mon, Oct 25, 2021 2:41 AM
Mon, Oct 25, 2021 2:54 AM
呈上,我的心態轉變是
1.還在台灣時「每天睜開眼睛就尋找有沒有人需要幫忙」
在當時在別人眼中,我就是個熱心的好人吧?
但現在回想,當時我更可能是因為不知道自己重心,不知道要做什麼,又總想找事情忙,所以到別人生活圈找存在感的人。
romuwu
@romuwu
Mon, Oct 25, 2021 2:41 AM
Mon, Oct 25, 2021 2:55 AM
2.離開台灣「獲得大量獨處時間」
這段時間很痛苦,從每天在LINE跟朋友嘻嘻哈哈,到無人、也無法找人傾訴的自己,當時感覺住在無人峽谷,承受巨大的孤獨與寂寞。
而且當地幾乎沒有娛樂項目,所有在台灣一切稀鬆平常的事情,那邊通通沒有,我去最多的地方就是各種公園散步。
(註:後來找到合適的方式,現在的我很享受跟自己相處,也很享受孤獨)
romuwu
@romuwu
Mon, Oct 25, 2021 2:42 AM
3.短暫返台時被提醒「要好好照顧自己」
正確地說,是堅定
「顧好自己最重要」的信念
,有2點在同時進行。
-
(1)因為家訓是以照顧他人想法為主,所以我回台灣時會跟原生家庭產生信念拔河。
家人比較傾向「以他人意見為主」,而我走「重視自己的想法與感受」。
當時跟家裡人溝通,雙方都有無力感(現在偶而也是),我也被說過"你從O國回來後個性就變了"的評語,當時檢討過自己是不是因為環境影響,變得太跋扈了,開始無法融入台灣了?
romuwu
@romuwu
Mon, Oct 25, 2021 2:42 AM
Mon, Oct 25, 2021 2:55 AM
(2)在海外學會獨處了,但是熱心的性格還在
回台後看到有人"ˊ疑似"需要幫忙or"我覺得"他的狀況我可以幫忙解決時,容易滿腔熱血主動去幫,但是
我完全沒"詢問對方有想要被幫助"嗎
?
後來負評出現了,當事人不好意思跟我說,是由別人側面隱含的述說。當時我非常傷心,覺得一片真心換絕情。
但現在想想,當時我真的是沒有尊重人家的意願,非常自以為是。
romuwu
@romuwu
Mon, Oct 25, 2021 2:42 AM
Mon, Oct 25, 2021 2:55 AM
這也是我的課題點之一 「邊界」
不要未經允許,擅自跨入別人邊界(自以為的幫),或是讓別人侵犯我的邊界(被無限索取)。
一端是不需要被幫忙的人,一端是渴望被幫忙的人,課題很有趣對吧,有如北風與太陽的雙重考驗,相當兩極
。
romuwu
@romuwu
Mon, Oct 25, 2021 2:42 AM
Mon, Oct 25, 2021 2:55 AM
在(1)「重視自己的想法與感受」的念頭還在搖擺不定時,
(2)的「邊界」課題,直接奠定我要回歸自己的念頭
↑在這兩個故事線的同時,
還有(3)是當時各種生活中的人、事、物訊息都在向我傳達「先顧好自己」。
romuwu
@romuwu
Mon, Oct 25, 2021 2:43 AM
Mon, Oct 25, 2021 2:56 AM
打到現在的時間線,我
終於正式面對自己的問題
了。
那個一直把注意力放在別人身上,一直忽略自己的我,
終於意識到"自己"的存在
,終於想為自己做出點什麼了。
透過好多事件,好多人,終於把我敲醒了,真是極其漫長的過程阿。
有句話說「能精準定義問題,問題就解決了一半」
說的大概就是這個時候吧?
romuwu
@romuwu
Mon, Oct 25, 2021 4:20 AM
感覺這噗要更新很久了,想說的有點多
載入新的回覆
前提,我過去一直是個重視別人比重視自己來多的人
(現在偶而還是會陷入這個行為模式)。
這個行為模式簡單來說
別人的問題→我很積極地提刀上陣,使出渾身解數幫忙解局。
面對自己的問題→不知所措+瞎子摸象+原地繞圈+並沒有積極的想解決+也不知道可能可以怎樣解決的當局者迷。
我很擅長照顧別人,但是面對照顧自己時腦中一片空白,或者是說,以前從來沒想過原來「自己也是需要被照顧的」。
然後開始回想自己一天的生活是怎樣度過的
沒回想沒事,一回想才發現我一整天都圍繞著身邊的人轉,學生時期的幹部幾乎沒停過,大學更是系學會+社團幹部都當上了,還兼著宿舍與系空間的差務,每天像個小蜜蜂四處飛,勤勞的為他人作嫁衣,滿足於奉獻自己服務大眾,卻幾乎沒留太多時間給自己。
所以"本身就愛找事情做,加上不擅長拒絕別人"的性格,我總是習慣性將自己搞到筋疲力盡,大部分留給自己跟自己的相處時間只有洗澡與睡覺,連娛樂消遣都沒有。
阿~回想起來當時真是個很無聊的人生。
就是,在我發現【照顧自己】之前的好幾年,我離開台灣到其他地方發展了。
因為當年那邊住宿地網路極差,人生地不熟沒有任何朋友,又不想下班後繼續跟同事相處,上下班又是依賴同事交通工具的情況下。
我變成這樣的生活模式↓↓↓
1.上班不能無止盡加班:要跟同事一起下班
2.下班後零人際:治安堪憂不敢出去亂走+不想下班繼續跟同事相處
3.戒網:宿舍網路超差,幾乎無法跟台灣朋友聯繫,網頁也打不太開
沒錯,這個階段的我被迫獲得【大量的獨處時間】
→1.當年還在台灣【為別人付出好開心】的我
→2.離開台灣後獲得【大量的獨處時間】的我
→3.某年短暫返台時獲得【要好好照顧自己】提醒的我
→4.飛來飛去的現在【好好生活+好好整理自己】的我
所以準確地來說,我是先學會【獨處】,之後才認知到要【好好照顧自己】
下面是把對話切回「把自己當成別人」
1.還在台灣時「每天睜開眼睛就尋找有沒有人需要幫忙」
在當時在別人眼中,我就是個熱心的好人吧?
但現在回想,當時我更可能是因為不知道自己重心,不知道要做什麼,又總想找事情忙,所以到別人生活圈找存在感的人。
這段時間很痛苦,從每天在LINE跟朋友嘻嘻哈哈,到無人、也無法找人傾訴的自己,當時感覺住在無人峽谷,承受巨大的孤獨與寂寞。
而且當地幾乎沒有娛樂項目,所有在台灣一切稀鬆平常的事情,那邊通通沒有,我去最多的地方就是各種公園散步。
(註:後來找到合適的方式,現在的我很享受跟自己相處,也很享受孤獨)
正確地說,是堅定「顧好自己最重要」的信念,有2點在同時進行。
-
(1)因為家訓是以照顧他人想法為主,所以我回台灣時會跟原生家庭產生信念拔河。
家人比較傾向「以他人意見為主」,而我走「重視自己的想法與感受」。
當時跟家裡人溝通,雙方都有無力感(現在偶而也是),我也被說過"你從O國回來後個性就變了"的評語,當時檢討過自己是不是因為環境影響,變得太跋扈了,開始無法融入台灣了?
回台後看到有人"ˊ疑似"需要幫忙or"我覺得"他的狀況我可以幫忙解決時,容易滿腔熱血主動去幫,但是我完全沒"詢問對方有想要被幫助"嗎?
後來負評出現了,當事人不好意思跟我說,是由別人側面隱含的述說。當時我非常傷心,覺得一片真心換絕情。
但現在想想,當時我真的是沒有尊重人家的意願,非常自以為是。
不要未經允許,擅自跨入別人邊界(自以為的幫),或是讓別人侵犯我的邊界(被無限索取)。
一端是不需要被幫忙的人,一端是渴望被幫忙的人,課題很有趣對吧,有如北風與太陽的雙重考驗,相當兩極。
(2)的「邊界」課題,直接奠定我要回歸自己的念頭
↑在這兩個故事線的同時,
還有(3)是當時各種生活中的人、事、物訊息都在向我傳達「先顧好自己」。
那個一直把注意力放在別人身上,一直忽略自己的我,終於意識到"自己"的存在,終於想為自己做出點什麼了。
透過好多事件,好多人,終於把我敲醒了,真是極其漫長的過程阿。
有句話說「能精準定義問題,問題就解決了一半」
說的大概就是這個時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