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
@wyc513 - vs 1. John B. Calhoun的實驗目的是觀察「當老鼠不用擔心食物資源、...
上次寫完Calhoun的25號宇宙實驗,才發現有網友早就把他1962年的論文很清楚地整理出來了。1962年的論文,是Calhoun總結過去在大鼠身上所做的實驗結果,所以是相當重要的一篇論文,之後才有「25號宇宙」。
行為學的實驗,總是特別容易引起我們的好奇。又因為Calhoun的實驗結果夠驚悚,所以更容易成為各種宣傳材料(也因此更容易被誤解)
https://images.plurk.com/37lU0ThT5MjP4CKpn3ZQz4.png 這是Calhoun最早在1940年代,在自家附近建立的「老鼠城市」之一,Calhoun只是單純好奇老鼠養在一起會怎樣,才做這些實驗的嗎?並不是。
1942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正在研究鼠害控制。當時因為毒殺老鼠的效果不彰,生態控制方面的研究開始展露頭角
沒有人
rodent control project也因此改名為rodent ecology project,Calhoun就是在此時加入,開始研究鼠類的行為。
在那個時候,已經有其他的學者如J. Christian提出用「壓力」作為控制鼠群數量的手段,而Calhoun的實驗證明了族群密度過高,可以是壓力的來源
Calhoun最早的實驗(1947),把野生的挪威鼠關在一個一千平方公尺的圍欄中(約31x31公尺),他稱之為「老鼠伊甸園」。認為這裡可以容下五千隻老鼠。也就是每一平方公尺應該塞下五隻大鼠。但是公鼠有領域性,所以這些老鼠僅會一群一群佔據邊緣角落。鼠群才長到150隻,Calhoun就觀察到「母鼠壓力過大,小鼠存活率極低」的現象,族群再也不增加。這時候他猜測族群密度過大(包括空間與社交密度),會造成動物行為改變。
沒有人
但Calhoun不滿足於此,他想知道當族群密度過高時,到的對動物行為有何影響,導致族群無法增加?
就在這時,Calhoun寫了「擁擠與動物的社交行為」這本書。
這就是1954年他進入NIMH之後開始進行的實驗背景,同時也是1962年那篇論文的基礎。
沒有人
https://images.plurk.com/7Lq2YA9l5upzfSj2Bw3Mzg.png 這是Calhoun在NIMH所設計的鼠籠。據說高樓居住區跟進食區,都是在模仿人類城市住宅跟餐廳。Calhoun自述他的實驗目的,就是要找出「老鼠城市」(rat city)崩壞成「老鼠貧民窟」(rat slum)的平衡點在哪裡。
因為已經有網友解釋過,細節就不提了。總之在Calhoun的鼠籠設計下,他發現鼠老大會佔據1跟4號籠,圈養自己的後宮,並允許少數公鼠同住,而迫使大量的老鼠擠在2跟3號籠中,結果造成各種行為問題,包括他說的「行為沈淪」:老鼠被迫群聚進食,結果引起病態社交制約。
沒有人
在這系列的實驗中,Calhoun發現住在1跟4號籠的鼠老大跟母鼠行為最正常的,但其他地位低下的公鼠則變成濫交癖。而2, 3籠的病態公鼠可分為兩類:一種完全消極冷漠,另一種則極具攻擊性,甚至同類相食,這是Calhoun認為最奇怪的一群。多次實驗中,2, 3籠的新生兒死亡率可高達96%。Calhoun因此推斷出族群有滅絕的可能
1962年的論文,後來廣為人知(這時候還沒有25號宇宙實驗),許多人將這個實驗結果,投射在人類行為上(包括許多錯誤的解讀),認為現代化的都市就是末日來臨。像是有人就認為現代城市人缺少正義感,消極冷漠,就是Calhoun實驗中的病態現象(這自然是誤解);或是Calhoun所創造的名詞「行為沈淪」極為吸引人(雖然Calhoun一開始所講的行為沈淪,指的是老鼠被制約造成的病態群聚)。
沒有人
不管怎樣,Calhoun在這些實驗中,已經認為族群密度過高,會造成的行為偏差,會導致族群滅亡,並明確寫在論文副標題中。而他又解釋這密度是空間上的,同時也是社交上的。
沒有人
https://images.plurk.com/4Ft9LdPOPejqLu6Cb5YRYf.jpg 接著他還繼續進行「25號宇宙」實驗,也就是眾多youtuber最喜歡拿來做討論主題的實驗。但是事實上,「25號宇宙」的實驗結果,大致不離大鼠身上觀察到的現象。
關於實驗細節,因為在上一噗已經講過,這裡也就不再贅述。Calhoun將25號宇宙的發展,總結為四個時期:
第一期適應期,老鼠形成穩定社會階層
第二期擴張期,老鼠社會迅速擴張,到此為止一切都還算正常
第三期停滯期,社會太過擁擠,病態行為開始出現,這是Calhoun實驗中最關鍵的一期。因為過度擁擠,老鼠再度因被迫群聚進食,出現「行為沈淪」。族群密度過高,社會中沒有多餘的社會地位給新生的老鼠。無法取得合適社會地位與空間的老鼠,聚集在鼠籠中心互相攻擊,一部分老鼠變得遲鈍冷漠。
沒有人
因為老鼠攻擊性增高,社會階級受到挑戰,正在育雛的母鼠也被迫自我防衛,產生攻擊性,甚至攻擊自己的幼鼠,導致幼鼠死亡率增高,或是提早離巢。Calhoun認為,這些沒有社會化就離巢的幼鼠,正是導致社會崩潰的主因,因為他們無法維持原本的社會功能
第四期,死亡,新的社會由大量喪失功能的幼鼠取代,這一代的母鼠幾乎都不會育雛,許多公鼠也選擇獨居(也就是所謂的beautiful ones),老鼠城市走向滅絕。
沒有人
總結:
Calhoun的實驗,橫跨了二十多年。「25號宇宙」,不是憑空在1968年誕生的,眾多鼠類病態行為,也不是這時候才「忽然發現」,更不可能「後來才發現擁擠可能是原因」。許多youtuber卻喜歡把實驗簡化成「衣食無虞的烏托邦,造成社會毀滅」,像老高跟小茉的影片中,甚至完全顛倒因果,將實驗形容成「老鼠衣食無虞結果太無聊,極度渴望社交,結果導致行為沈淪」,而完全忽略老鼠是被設計成強迫集體進食,而不是出於無聊自願的。又或者忽略beauriful ones都是在實驗後期才出現的老鼠,反而將牠們比喻為「烏托邦衣食無虞,結果出現許多草食男、自戀狂」。Calhoun也沒有如某些youtuber所說,被自己實驗結果嚇到,徹底發狂,最後禁止實驗。事實上他後來主持自己的實驗室,持續研究可以避免誘發行為沈淪的鼠類居住環境。
沒有人
不管怎樣,雖然Calhoun的研究對現代社會與建築設計,都有諸多啟發,但鼠類的行為不能單純的投射到人類身上,Calhoun所創造的環境,也跟人類社會相差甚遠。至於烏托邦會引起人類滅絕,則更是荒謬了。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