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
@haruspring
Sat, Oct 9, 2021 8:54 AM
Sat, Oct 9, 2021 8:54 AM
8
|
專業之死
:為何反知識會成為社會主流,我們又該如何應對由此而生的危機?
|
The Death of Expertise
: The Campaign Against Established Knowledge and Why it Matters
|作者:Tom Nichols
|譯者:鄭煥昇
book
書摘
書痴養成記
新新
@haruspring
Sat, Oct 9, 2021 8:57 AM
Sat, Oct 9, 2021 8:57 AM
AP 連結
專業之死:為何反知識會成為社會主流,我們又該如何應對由此而生的危機? - 湯姆.尼可斯 | Readmo...
新新
@haruspring
Sat, Oct 9, 2021 8:58 AM
讀書筆記
@haruspring - #book #隨手摘 「群眾不是不能有智慧、有見地,但也不是什麼事情都可以拿...
@haruspring - #手動轉 剛好看過 Killing Eve,覺得這部劇的街景跟其他專門去拍克...
@haruspring - #book 《專業之死:為何反知識會成為社會主流,我們又該如何應對由此而生的...
W.M.🗳️823同意罷免
@Wi1dmoon
Sat, Oct 9, 2021 9:04 AM
我覺得這本就是要搭配《美國的反智傳統》一起看……
新新
@haruspring
Sat, Oct 9, 2021 9:35 AM
W.M.🗳️823同意罷免
:
但美國的反智傳統是八旗
美國的反智傳統:宗教、民主、商業與教育如何形塑美國人對知識的態度? - 理查.霍夫士達特 | Readm...
W.M.🗳️823同意罷免
@Wi1dmoon
Sat, Oct 9, 2021 10:09 AM
對,還好我是之前買的(遠目)
要不要看我的呀QQ
新新
@haruspring
Sat, Oct 9, 2021 1:52 PM
第二章 心好累!溝通這麼難是怎樣?
新新
@haruspring
Sat, Oct 9, 2021 1:54 PM
Sat, Oct 9, 2021 2:04 PM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對話時不時會是件令人深感疲乏,甚至會令人發狂的事情,而且我說的不只是專家與素人的對話,而是隨便抓兩個人想對話都很容易走到令人氣餒的死胡同上。
新新
@haruspring
Sat, Oct 9, 2021 1:54 PM
Sat, Oct 9, 2021 2:10 PM
但事實是在這些社會發展與進步的背景下,我們的思辨能力竟然不進進反退。
公共辯論不分議題,通通變成了壁壘分明的僵局。兩造在意的不是大是大非,而是如何證明你錯我對。
雙方搬出事實不是為了伸張真理,而只是為了推翻對方的說法、打亂對方的布局。
我們只是反射性地在否定別人的說法而已。
新新
@haruspring
Sat, Oct 9, 2021 1:58 PM
Sat, Oct 9, 2021 2:04 PM
我們每個人,都內建了一種傾向是會去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成見。
人都希望被當回事,被人尊重。在實務上,這代表我們不希望被人看成笨蛋,於是乎我們會假裝自己比真正的自己更加聰明。
當然,另外有一個基本的問題是有些人腦袋真的不太靈光。最確定自己正確無誤的那群人,往往就是那些最令人看不懂哪來這種自信的人。但把現代人討論事情時的惱人本質,通通賴給「其他人是笨蛋」這一點的話,那也未免太偷懶、太省事了
(雖然有時候真的就是這樣啦)
。
新新
@haruspring
Sat, Oct 9, 2021 1:59 PM
Sat, Oct 9, 2021 2:00 PM
。。(雖然有時候真的就是這樣啦)
新新
@haruspring
Sat, Oct 9, 2021 2:01 PM
Sat, Oct 9, 2021 2:13 PM
「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
鄧寧—克魯格效應是在說愈是笨蛋,就愈有信心自己不是笨蛋。實際上,鄧寧跟克魯格沒有那麼狠,他們用的標籤不是「笨蛋」,而是比較委婉的「拙於技巧」或「能力不足」。但遣詞用字改變不了這種效應的中心思想,那就是:
「這些人不僅老是下錯結論而選錯方向,而且他們還不知不覺於這代表自己的程度太差。」
按照鄧寧後來的解釋,人都會高估自己,但笨蛋的自我感覺比誰都良好。這就是「能力不足」者難以溝通的地方,因為相對於專家,「這些人沒有判斷好壞的眼光。」
新新
@haruspring
Sat, Oct 9, 2021 2:06 PM
Sat, Oct 9, 2021 2:16 PM
「確認偏誤 」
確認偏誤
指的是人有一種傾向是會去留意跟我們成見相符的資訊,接納能強化我們固有看法的事實,然後忽視對我們想法構成威脅的資訊。
新新
@haruspring
Sat, Oct 9, 2021 2:06 PM
Sat, Oct 9, 2021 2:16 PM
在某個程度上,「數盲」(innumeracy)不是個智商問題,而是個關乎教育的問題。
數字、風險與機率本來就會讓一般人一個頭兩個大,對於對坐飛機很危險深信不疑的人來說,每天二十四小時全球無以計數的平安降落,都永遠無法蓋過僅僅一次空難新聞帶來的恐懼。
新新
@haruspring
Sat, Oct 9, 2021 2:07 PM
Sat, Oct 9, 2021 2:14 PM
十年之後,愛滋病是怎麼回事比較為人所知了,歇斯底里的人也少了,但新的風險如伊波拉病毒、SARS等流行病又引發了全新的不理性。而且緊張兮兮的那一大群,又全都是那些開車打手機還酒駕的的美國天兵。
能把我們制住的,只有不理性的恐懼,至於不理性的樂觀則對我們無甚影響力。這是因為
確認偏誤
對於人類,可說是一種求生的機制。小幸運來來去去如過眼雲煙,但人死了可就不能復生。
新新
@haruspring
Sat, Oct 9, 2021 2:09 PM
Sat, Oct 9, 2021 2:12 PM
出了學術圈,爭議之事就沒有這種外部的
同儕審查
機制,由此確認偏誤會讓想要以理服人的論辯變得寸步難行,
因為確認偏誤會衍生出「無法證其為偽」的主張與理論——也就是無法推翻的主觀看法。確認偏誤的本質就是排斥或無視所有與自己意見相左的證據,由此我的證據是證據,你的證據頂多是個案,甚至是誤會。
新新
@haruspring
Sat, Oct 9, 2021 2:12 PM
遇到有複雜點的問題要解決之時,常識就可能不敷使用了。因果關係、證據性質、統計頻率,都不是靠常識可以越級打怪成功的東西。
許多研究課題在棘手之餘,都經常在背後存有一個
反直覺
的答案,而既然反直覺,當然也會與常識格格不入
(畢竟我們的祖先就是看了一眼天上,就覺得太陽繞著地球轉,這就是常識的結論)。
新新
@haruspring
Sat, Oct 9, 2021 2:15 PM
Sat, Oct 9, 2021 2:16 PM
「陰謀論」
本質上就是對於謎團或懸案一種高度糾結的解答。不論對支持或反對者而言,
陰謀論
都是一種極具挑戰性的心智活動。在專家的面前,迷信普遍而言都很容易站不住腳,甚至可以說是一推就倒。
新新
@haruspring
Sat, Oct 9, 2021 2:16 PM
陰謀論
之所以是每個人的菜,有一個原因是陰謀論會撩撥人心的俠義精神與英雄主義。我們當中的某個小蝦米挾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單挑起大鯨魚的詭計,在極其不利的條件下對抗著黑暗勢力,這種劇情跟古代眾多英雄豪傑的傳奇故事如出一轍,而
在美國文化裡,天賦異稟的業餘者(相對於專家或菁英)又顯得格外討喜,美國人就是愛看人暴虎馮河地去對抗政府或甚至更大的組織,而且最後還能占到便宜。
新新
@haruspring
Sat, Oct 9, 2021 2:17 PM
對於那些懶得去或沒能力走出複雜現實迷宮的人來說,或者對事實真相有著重鹹口味的人來說,陰謀論是一個很誘人的出口。
陰謀論也會吸引到強烈自戀的那群人:這群人寧可相信層層疊疊的胡說八道,也不願意承認自己無力理解所處的環境,因為後者等於是在說他們不夠聰明,聽不懂很多議題,又或者是在說他們本身犯了什麼錯誤。
新新
@haruspring
Sat, Oct 9, 2021 2:18 PM
去跟陰謀論者長篇大論,除了只是浪費唇舌,並且有時候還會相當危險,所以我並不推薦。
XDDDDD
新新
@haruspring
Sat, Oct 9, 2021 2:20 PM
概化與刻板印象
很多人在抗議別人不要「以偏概全」(generalize)的時候,其實意思的表達並不是很精準,很多時候我們真正的意思是對方不應該搬出「刻板印象」(stereotype),而這兩者其實是兩回事。
新新
@haruspring
Sat, Oct 9, 2021 2:21 PM
「概化」,是根據可觀察事實所作出的概率陳述。但概化本身並非一種解釋——這也是概化與刻板印象間另一項重大的差別。概化可以量化,可以加以確認。有的時候,概化可以帶著我們設想出因果關係;有的時候,我們可以累積出足夠的觀察資料來創造出理論,乃至於在特定條件下恆為真的定律。
刻板印象的核心在於其與事實如何是兩條平行線。刻板印象不會與現實有所齟齬,因為刻板印象會巧妙運用確認偏誤來讓例外全變得無關緊要
(詭辯時的種族主義者極擅長此道:「羅馬尼亞人全都是賊,唯一的例外是跟我同事的小姐,但她不是一般的羅馬尼亞人。」)。
刻板印象並非預言,而是結論。
新新
@haruspring
Sat, Oct 9, 2021 2:22 PM
「平等偏誤」(equality bias)
人會大費周章去相互傾聽,也會平等地權衡每個人的意見,即便大家都知道對話的參與者能力有明顯的高下之分。人心會內建這種平等偏誤,是因為我們有被群體接納的心理需求。
新新
@haruspring
Sat, Oct 9, 2021 2:26 PM
Sat, Oct 9, 2021 2:26 PM
W.M.🗳️823同意罷免
: 好啊但我應該會先看真相製造,不急不急(待看清單排到天邊 XD)
新新
@haruspring
Sat, Oct 9, 2021 2:26 PM
真相製造:從聖戰士媽媽、極權政府、網軍教練、境外勢力、打假部隊、內容農場主人到政府小編 - 劉致昕 | ...
W.M.🗳️823同意罷免
@Wi1dmoon
Sat, Oct 9, 2021 2:35 PM
真相製造也是很好看!QQ 雖然看了心情有點沉重啦但……
新新
@haruspring
Sat, Oct 9, 2021 3:25 PM
Sat, Oct 9, 2021 3:35 PM
現代媒體充斥著為人量身訂做的選項,簡直就是
確認偏誤的好市多
,任何一種看事情的特殊角度,都可以在二十一世紀得到滿足。
但這也就代表如今的美國人不僅所知不多,而且他們僅有的知識還是錯的。
他們看待所有叫得出名字的機關團體,包括媒體機構,都充滿了不屑。把媒體當成過街老鼠,成了全民運動,或至少大家在嘴巴上都會這麼講些難聽的話。
閱報跟注意時事,其實就是一門熟能生巧的技術。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新聞消費者與鑑賞家,你最好的辦法就是天天看它。
新新
@haruspring
Sat, Oct 9, 2021 3:26 PM
追加一段好市多
新新
@haruspring
Sat, Oct 9, 2021 3:34 PM
@haruspring - #書痴養成記 滿喜歡本次的美術風格,挑戰升等的設定也可愛可愛 #book #...
因為讀墨九週年活動重讀
載入新的回覆
|The Death of Expertise: The Campaign Against Established Knowledge and Why it Matters
|作者:Tom Nichols
|譯者:鄭煥昇
book 書摘 書痴養成記
但美國的反智傳統是八旗
要不要看我的呀QQ
雙方搬出事實不是為了伸張真理,而只是為了推翻對方的說法、打亂對方的布局。
我們只是反射性地在否定別人的說法而已。
人都希望被當回事,被人尊重。在實務上,這代表我們不希望被人看成笨蛋,於是乎我們會假裝自己比真正的自己更加聰明。
當然,另外有一個基本的問題是有些人腦袋真的不太靈光。最確定自己正確無誤的那群人,往往就是那些最令人看不懂哪來這種自信的人。但把現代人討論事情時的惱人本質,通通賴給「其他人是笨蛋」這一點的話,那也未免太偷懶、太省事了(雖然有時候真的就是這樣啦)。
鄧寧—克魯格效應是在說愈是笨蛋,就愈有信心自己不是笨蛋。實際上,鄧寧跟克魯格沒有那麼狠,他們用的標籤不是「笨蛋」,而是比較委婉的「拙於技巧」或「能力不足」。但遣詞用字改變不了這種效應的中心思想,那就是:「這些人不僅老是下錯結論而選錯方向,而且他們還不知不覺於這代表自己的程度太差。」
按照鄧寧後來的解釋,人都會高估自己,但笨蛋的自我感覺比誰都良好。這就是「能力不足」者難以溝通的地方,因為相對於專家,「這些人沒有判斷好壞的眼光。」
確認偏誤 指的是人有一種傾向是會去留意跟我們成見相符的資訊,接納能強化我們固有看法的事實,然後忽視對我們想法構成威脅的資訊。
數字、風險與機率本來就會讓一般人一個頭兩個大,對於對坐飛機很危險深信不疑的人來說,每天二十四小時全球無以計數的平安降落,都永遠無法蓋過僅僅一次空難新聞帶來的恐懼。
能把我們制住的,只有不理性的恐懼,至於不理性的樂觀則對我們無甚影響力。這是因為確認偏誤 對於人類,可說是一種求生的機制。小幸運來來去去如過眼雲煙,但人死了可就不能復生。
本質上就是對於謎團或懸案一種高度糾結的解答。不論對支持或反對者而言, 陰謀論 都是一種極具挑戰性的心智活動。在專家的面前,迷信普遍而言都很容易站不住腳,甚至可以說是一推就倒。
陰謀論也會吸引到強烈自戀的那群人:這群人寧可相信層層疊疊的胡說八道,也不願意承認自己無力理解所處的環境,因為後者等於是在說他們不夠聰明,聽不懂很多議題,又或者是在說他們本身犯了什麼錯誤。
XDDDDD
很多人在抗議別人不要「以偏概全」(generalize)的時候,其實意思的表達並不是很精準,很多時候我們真正的意思是對方不應該搬出「刻板印象」(stereotype),而這兩者其實是兩回事。
刻板印象的核心在於其與事實如何是兩條平行線。刻板印象不會與現實有所齟齬,因為刻板印象會巧妙運用確認偏誤來讓例外全變得無關緊要(詭辯時的種族主義者極擅長此道:「羅馬尼亞人全都是賊,唯一的例外是跟我同事的小姐,但她不是一般的羅馬尼亞人。」)。刻板印象並非預言,而是結論。
人會大費周章去相互傾聽,也會平等地權衡每個人的意見,即便大家都知道對話的參與者能力有明顯的高下之分。人心會內建這種平等偏誤,是因為我們有被群體接納的心理需求。
他們看待所有叫得出名字的機關團體,包括媒體機構,都充滿了不屑。把媒體當成過街老鼠,成了全民運動,或至少大家在嘴巴上都會這麼講些難聽的話。
閱報跟注意時事,其實就是一門熟能生巧的技術。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新聞消費者與鑑賞家,你最好的辦法就是天天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