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之死那首歌除了提及了七宗罪: They will not betray, they will not sell Faithful to you until the grave Pride, envy, idleness, fornication, gluttony, greed, anger. 它也提到: And the Lord will not save you. And the devil himself will not save.
歌詞是這麼說的: Oh how rosy the blush on the cheek on your cheeks Your ... Answer if you can Or am I so terrible now? You are silent, I will answer You are an angel, I am a beast.
俄版的Todd最後一隻詠嘆調裡,唱道: Like the light of a star, like the light of love that does not exist. She is gone, she calls me into the darkness ... There is only a step left, just a step, the last step. 他唱著,並朝絞肉機走去。 最後一步,邁向死亡。
本來只想講桑坦的82年演出和07年電影,
不過因為在補劇的途中發現了俄國有一版搖滾歌劇也是本於這則傳說,所以就一起看了。
但由衷建議大家不要在短期內一次補完,真的會San值低到可怕。兩個版本主軸不變——「殺人魔理髮師和他的共犯」——但細節差異蠻多的,聚焦的主題也不太一樣。
下收,會有劇透。
PS俄版英翻歌詞來自Google翻譯,中翻是我根據英翻翻的。
音樂劇 電影 追進度日常 SweenyTodd TODD
那他筆下的理髮師本名Benjamin Barker,為了向奪走自己妻女的法官復仇,所以在回到倫敦後,化名為Sweeney Todd,再度拿起先前的剃刀。
而他家樓下開了家肉派店,老闆娘Mrs.Lovett認出他,並把他老婆與女兒發生的事告訴了他,也讓前者的復仇之心更加堅決。
那這齣劇的作曲是來自俄國的搖滾樂團「國王與小丑」,劇本則是本自1970年的英文劇本。
在這裡,Sweeney本來就叫Sweeney Todd,不同於桑坦版妻子服毒、女兒被法官收養,俄版的妻子在跳河自盡後,他們的女兒被一位神父所收養,並已成為修女為己願。而老闆娘也是存在的,但她不叫Mrs.Lovett,而是Lovett,在Todd離開的時候她還是個小女孩。不過,雖然她一樣是愛上了理髮師,但讓Todd下定決心復仇的不是他,而是在他告解時神父的支持。
在哥德風格裡,這樣的搭配真的是蠻適切的組合,
尤其海倫娜的Mrs.Lovett打起蟑螂真的有種奇異的美感比起82年的舞台,我會覺得電影裡的Todd相對冷漠,比起共犯,Mrs.Lovett更像他的屬下;但在舞台版,兩個人夥伴/搭檔的感覺更鮮明。
到底要怎樣不劇透講這部的心得啊想想他在如何建構《拜訪森林》,有點類似,但這齣更冷一些
也用了一些西方童話上的元素,比如拯救金絲雀的少年(《長髮公主》),以人為食並被信任之人推入爐火的女人(《糖果屋》)
難怪他之後寫拜訪森林這麼出色以及Mrs.Lovett是被推入烤爐的這個結局,巫婆,瞬間這個角色有種更豐滿的樣貌;
還有最後拿起剃刀殺了Todd的Toby(他是Pirelli的學徒,作為第一個遇害者的繼承人,他終結了加害者是一種對於先前身份的完成,同時也宣告他成為新一任的加害者)。
所以當遇上無法避免宗教色彩的俄劇時,在同一個角色的建構上就有巨大的差異。
他是Eliza(Todd的女兒)的養父,他深知女兒的美貌和嚮往出家的心,所以一直讓她深居簡出,尤其害怕被法官看見。
所以當Todd來向他告解時,他並沒有譴責他,而是說「我們的神是懶惰的」,並以此支持理髮師的復仇。
而在法官不免見到Eliza後,他譏笑神父說修道T院是最邪惡的地方(關於西方修道院和妓院之間的關聯),最後揚言要讓Eliza參加自己的宴會。
神父為了要保護女兒,於是向法官下毒,後者因此臥床不起。
They will not betray, they will not sell
Faithful to you until the grave
Pride, envy, idleness, fornication, gluttony, greed, anger.
它也提到:
And the Lord will not save you.
And the devil himself will not save.
因為當最後一個指路人都死去了,剩下的誰也救不了他。
有點像是桑劇裡發現妻子本來沒死的Todd,因為Eliza其母太像了,所以在某種背叛的情緒之下,剃刀也劃過了Eliza的脖子。。
同樣是源頭不曾存在,但步上的旅途無法回頭;為了她花白了鬢角、雙手滿是血腥,卻看見一如當年的玫瑰色雙頰,以及清澈的眼眸。
或許是一種接近被背叛的感受,讓他頓時痛下殺手。
Oh how rosy the blush on the cheek
on your cheeks
Your ...
Answer if you can
Or am I so terrible now?
You are silent, I will answer
You are an angel, I am a beast.
她選擇隱瞞了Eliza還活著的消息,卻沒想到最後會讓Todd親手殺死他的女兒。
而在Lovett的告白曲裡,你可以發覺她應該早就預見了自己的死亡:
讓愛成為殺手,但我不畏懼
我會得到一份慷慨的禮物——一條血珠項鍊,環繞脖頸
冰冷刀鋒留下的痕跡——宛如玫瑰色黎明的光芒
珊瑚紅的手釧,帶給我臨終的告別
一個恰如其分,一個淒美。
而Lovett在彌留之際,她唱到之前她對Todd說的話:一座小島,兩個人,無盡的海洋,落日的餘暉。
然後她說,離開吧。
她要走了,這是一個邀請、一個預見,也是一個懇求。
我們還可以結婚嗎?
去海邊,繼續生活,沒有人打擾,忘記和原諒。
而她的背叛最後也被一個被判終結
Like the light of a star, like the light of love that does not exist.
She is gone, she calls me into the darkness ...
There is only a step left, just a step, the last step.
他唱著,並朝絞肉機走去。
最後一步,邁向死亡。
就很治癒
Eliza的詠嘆調被命名為《基督的新娘》:
天上的父,請保祐我,
我想以愛的名義死去。
...
天上的父,請保祐我,
讓我在愛的名義裡獲得永生。
而這和西方的修女的文化又有雙關,根據之前看過的資料是,修女會被稱作基督的新娘,而在"出嫁"的那天,他們會改掉自己的名字,這象徵著一種"死亡"
我會覺得兩版各有千秋,桑坦在劇本結構上的處理確實就是一如既往(?)的好,多線並進、層層互疊,伏筆也埋得很好。他比較著重在刻劃人本身,而歌隊反覆詠唱的曲調也讓這齣劇的悲劇色彩更濃重也鮮明。(
俄版的話,劇情是稍嫌鬆散(有點像法札的感覺),不過除了與桑版有不同的論述方向,他們的人物和歌詞之間搭配得很好,而且歌是真的蠻好聽的。
TODD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