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
新新
我不是寫文或畫圖的人,對後面兩項比較沒有感想,但自己一度加過誇誇機器人,所以也點過那個噗帳,可以體會衝擊感欸
新新
當然本來就該知道人有很多面向,但忍不住感覺真是十月將近期間最不優的開場
新新
順手放個道歉聲明,可以懂為什麼會曬藥單,但我可能更被這個動作惹惱耶
新新
想起推友分享過的《正午惡魔》,提到書中探討了很多憂鬱症跟患者間的交互作用,而他最喜歡的句子之一是:「憂鬱症雖令她無法正常運作,卻沒有影響她的人格。」
新新
精神醫師分析《小丑》上節目自白殺人、《雨人》背電話簿等心理健康電影片段 Breaks Down Ment...
「正確的詮釋很重要。」
『我什麼時候才能看著電影中患有心理疾病的角色,而不會覺得自己將變成一名連續殺人犯。』
新新
新新
《人慈》作者Rutger Bregman在第一章就寫到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社會心理學教授Tom Postmes多年來都在問學生同一個問題:
新新
想像有一架飛機緊急降落並斷成三截。當機艙濃煙密布,裡頭的每個人都了解到:我們得逃出去。這時會發生什麼事?在A星球上,乘客們轉頭問旁邊的人有沒有事。那些需要援助的人第一批獲救脫困。人們即便面對完全陌生的人,也願意奉獻自己的生命。在B星球上,人人都只顧自己性命。恐慌爆發開來。出現大量的推擠。孩童、老人和行動不便者被人們在腳底下踩踏。問題是,我們活在哪個星球上?
新新
我以為是B,我相信很多人也跟我一樣認為是B,畢竟眾生皆自私,易恐慌,在危難時刻互相推擠只為了自己求生,我覺得無可厚非,也是難以避免的。
新新
但是Tom Postmes告訴我們:「我估計大約有百分之九十七的人認為我們活在B星球上。但真相其實是,幾乎在所有的情況下,我們都是活在A星球上頭。」甚至連鐵達尼號沉沒也是一樣,電影中人人都被恐慌蒙蔽,但事實上撤離行動相當井然有序,有一位目擊者回憶這麼說:「沒有慌張或歇斯底里的跡象,沒有恐懼的喊叫,也沒有人來來回回亂跑。」
新新
We really are better than we thought.
新新
最初的震驚感過去之後,忍不住覺得這人真的是......時間管理大師
新新
「當然是說這個事主本身很有問題,但好像比較少針對噗浪出錯這件事在討論?(還是只是我沒看到啊?)
怎麼說呢……偷偷說做為一個匿名機制,噗浪有承諾要保護匿名者的匿名性,但就這樣爆出來,事主的事那是另一回事,噗浪其實該為此有責任的吧……」
新新
追這件事的時候也有想到噗浪沒有保護匿名者的匿名性,雖然總可以說事主是夜路走多了會遇到鬼,但這跟平台的穩定性應該分開來討論。
且噗浪官方過了 24 小時才正式發噗說明+致歉⋯⋯然後那噗下面全部都是針對偷偷說的建言⋯⋯不知道該怎麼說,就是使用者和官方溝通的正式溝通與除錯管道或紀錄很缺乏之感
新新
我自己很喜歡噗浪這個平台,但多年使用的感覺多少有點某些層面或功能或風氣真的就是放置處理唉
suzie
我有看到噗友抱怨說,偷偷說這種利大於弊的爛功能還是趕快取消吧。
不過他的重點不太是沒有保障匿名性,而是覺得增加偷偷說以後,整個噗浪的風氣有所改變……
新新
風氣的部分有多少是因為偷偷說,還是因為 SNS 的板塊變遷自然造成——比方 FB 近年的審查機制、 tumblr 自 2018 年起禁止 R18 內容、bbs 在台灣的式微、中國的 lofter 和微博的⋯⋯其實我一直沒用不太確定那邊怎麼了但總之好像也有一波用戶移動——對我來說是一種自然的變化,但各個平台都難以避免面對所謂「網軍」的進入,提高發言成本(比方說 karma 多少以上才可發偷偷說)也是一種途徑。
新新
我目前覺得禁絕匿名的想法不是很可行,而且像現在這樣也還是有某種匿名性存在吧!台灣就不是一個上網實名制的國家,也希望繼續保持下去。
但讓平台更穩定應該是可以努力的方向
母雞飄飄乎如遺世而孤立
噗浪真的從來沒有想要改過這件事XDDD
掉馬事件總共發生過三次,第一次是去年4/8噗首留言全部可以點進本人帳號,第二次是去年5/14,噗首留言可以點進帳號,還不一定是本人帳號,第三次就是這次
而且第二次的時候公告超級隨便造成炎上 後來才擠出比較正式的道歉(然後永遠放在不追蹤就看不到的技術部帳號上XD
新新
母雞飄飄乎如遺世而孤立 : 沒有一個地方可以看正式公告,非得追蹤技術部帳號我真的無法接受(而且這類類官方帳號竟還有三個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