𝓒 ☃︎
費時一個月,終於讀完厚達五百頁的《行為:暴力、競爭、利他,人類行為背後的生物學》⋯⋯的上集

下集
𝓒 ☃︎
作者羅伯.薩波斯基是神經科學家與靈長類動物學家,從一個「行為」發生之前一秒開始,沿著不同機制作用的時間,一路往回追溯驅動行為的各種因素。雖然有非常大量的專業知識,但作者已經盡可能以相對淺顯的文字做說明,再輔以幽默的註解和例子,讀的非常開心(當然還是有很多太專業的名詞都被我跳過了)。
𝓒 ☃︎
節錄一小段讓大家感受一下行文風格:

「(大腦)左半球偏向分析,右半球則和直覺及創造力關係更緊密。左右腦的對比吸引了大眾目光,許多人把此誇大到荒謬的地步,講得好像左腦的能力是龜毛地數豆子,右腦則會繪製曼陀羅或和鯨魚一同高歌。事實上,左右半球之間的功能差異很細微,我在本書通常會忽略腦功能的側化。」
𝓒 ☃︎
喜歡總監對這段的分享:
「有時候看到一些科普暢銷書還在那邊講什麼腦側化就覺得很過時;過時是一回事,科學知識本來就是不斷累積更新的,但就看不慣市面上有些科普教育書選擇用這種簡化、相對不正確的知識在教人怎麼訓練左右腦,有那麼簡單可以訓練就好了。」

我只是很膚淺的覺得跟鯨魚唱歌好好笑XDDD
𝓒 ☃︎
文組學生真的覺得關於演化的正確知識都要還給國中生物老師了,感謝作者不厭其煩地說明XD

「一隻動物有個『目標』,『想要』把自己的基因傳下去,所以『決定』做某事,這只是簡化了『經過數千年的時間,做了某事的個體有較高的機率把基因傳下去,於是變成了這個物種共通的行為特徵』之類的句子而已。動物不瞭解演化生物學,就像風洞當中的機翼模型不懂空氣動力學。」
𝓒 ☃︎
演化這一章,提到兩個專有名詞的比較:基因型(Genotype)vs.表現型(Phenotype)
(前面當然還有脈絡但我實在太難簡單敘述ㄌ)

「基因型=某個人的基因組成。表現型=由基因型所製造出來的特質,可以從外在世界觀察到。

*神經科學家經常使用『內表現型』(endophenotype)這個名詞,意思基本上是『以前我們在表現型層次無法偵測到這個特徵,但因為有些新東西被發明出來,現在可以了,代表這個是新觀察到的特徵,藏在你的裡面。』你的血型就是一種內表現型,可以透過血液樣本化驗出來。」
𝓒 ☃︎
「想要透徹了解演化,應該要聚焦在基因型、抑或表現型呢?

道金斯長期都是最引人注目的基因中心觀點支持者,他提出經典的『自私的基因』造成大流行——被傳到下一代的東西是基因,為時間散播或減少的也是基因變異。此外,一個基因就是一串明確而獨特的基因序列,相比之下表現型特徵比較模糊也不那麼獨特。

這就是『一隻雞不過是一顆蛋製造另一顆蛋的方法』這種概念的核心——有機體只負責運載基因型,好讓基因型複製到下一代,行為也不過是為了幫助基因複製而產生的一串偶然現象。

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表現型的重要性勝過基因型,這種觀點受恩斯特.麥爾、史蒂芬.傑伊.古爾德等人所擁護。基因和基因變異出現的頻率,不過記錄了對表現型進行選擇之後的結果。」
𝓒 ☃︎
「道金斯採用一個很棒的比喻:基因型就像蛋糕食譜,表現刑責是蛋糕的味道。基因型沙文主義強調可以流傳下去的食譜,有這些文字排序,才可以穩定複製出同一個蛋糕。但表現型主義者說,大家選擇蛋糕時看重的是味道而非食譜,而味道所反映出來的不只是食譜而已。

* 講到現在,你應該可以清楚看到,探討演化時善用隱喻和類比是多麼有幫助。正因如此,出現了一個很棒的後設類比,大家都說這出自倫敦大學學院的生物學家史蒂芬.瓊斯:『演化之於類比,就像雕像之於鳥屎。』」
𝓒 ☃︎
作者偶爾會像上面那樣在註釋的地方跟讀者閒聊,你是尼爾蓋曼在寫好預兆逆XDDD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