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口月
讀嘛讀嘛
設計相關
《一個嚮往清晰的夢》1960~1975年間荷蘭的現代主義設計公司與視覺識別
一個嚮往清晰的夢:荷蘭現代主義的設計公司與視覺識別1960-1975
《被設計淹沒的世界》設計史、設計與相關領域的互動
被設計淹沒的世界
《為真實世界設計》設計批判,什麼是設計、對現行過度製造與無意義設計的批判;設計師的責任、通才教育
為真實世界設計:人類生態與社會變遷 - 三民網路書店
《柳宗理隨筆》日本民藝大師柳宗理的文章集
柳宗理隨筆
川口月
這次的閱讀經驗很有趣,書都是朋友推薦的,且主題是對我來說較為陌生、有時候會害怕看不懂的設計。
但在閱讀過程中, 我發現我的問題不是「不懂」,而是「不知道自己不懂」。
我美感經驗的困乏,很大一部分的問題出在過於理所當然地認定事物「就是這樣子」,因此沒有興趣觀察、理解,也錯失了去探索而發現自己其實不懂的機會。
主流看法對美的理解又過於強調主觀體驗,讓我將我的「沒有感受」從「沒有訓練、觀察技巧」誤解為「藝術家和設計師有著特別神奇的腦子,才能感受一些有的沒的,我只是個無從感受起的麻瓜」。
為自己貼上麻瓜的標籤,也讓我在聽不懂解釋時,心安理得地安於不懂,而不用去深入思考。
川口月
因此,對我這種先天不足(對美沒有好奇心),後天又沒有培養觀察能力,而很難直觀感受到美的人來說,明白地解釋有哪些觀察重點、可以放在怎樣的角度下觀察,才能讓我藉由知識上的理解再慢慢延伸出情感上的意會。
只用主觀上的形容,或者試圖用某種感官體驗、故事來比喻,反而讓我更為困惑、深信自己的問題出在身為麻瓜。
川口月
這幾本書的文字平實,主觀、抽象的形容較少,對我來說滿親切易懂的。
前三本書都有導讀,除了大略介紹書中重點內容外,也提醒讀者在向作者學習如何觀看之時,也要意識到書中觀點的限制,跟台灣的狀況有哪些差別、應如何運用。
川口月
-
川口月
《一個嚮往清晰的夢》
川口月
一個嚮往清晰的夢:荷蘭現代主義的設計公司與視覺識別1960-1975
//本書全面考察了1960-1975年荷蘭社會經濟的環境下視覺識別的設計者(如設計公司、自由設計師)、客戶(如企業、政府、公共機構)、執行者(如印刷廠、執行製作商)以及更多相關的群體。作者通過600多幅珍貴的照片和手稿,向讀者展示了那一個鮮為人知的黃金時代,以及荷蘭設計師或企業在面對具體設計問题時的種種思考及實踐。
視覺識別在歷史中是如何產生、如何發展,荷蘭的設計公司是怎樣利用視覺識別面對企業和社會的問題,荷蘭企業的需求怎樣影響設計公司以及視覺識別的發展,以及視覺識別本身內涵是什麼……這些問題很少人研究過,我試圖通過剖析視覺識別在荷蘭從1960到1975那些年裡的探索過程,揭開問題的答案。——Wibo Bakker荷蘭設計學者、烏特勒支大學博士//
川口月
這本書的考據嚴謹、資料豐富,並非單一視角的線性史觀,而是盡量呈現不同立場間的衝突與合作。
川口月
印象深刻的部分:
川口月
(1)考證「在國際層面上,航空業才是視覺識別的先行者,卻一直有觀點將AEG、倫敦地鐵、CCA和奧利維地也稱作先行者」的原因:
「設計史學界偏愛這些先行者企業的現象也應該被放在這些文獻產生的時代背景——20世紀80年代初來考察。
因為在20世紀80年代,現代風格過於功能化的審美傾向早就引起了設計界的不滿。雖然漢莎和KLM的識別設計在20世紀60年代非常獨特,但後來的案例看起來與它們越來越相似,⋯⋯也傷害了設計師的職業自尊。⋯⋯於是他們轉而重新關注那些20世紀50、60年代的所謂先行者企業(如AEG、倫敦地鐵公司、美國集裝箱公司、奧利維地),但他們的關注只是因為這些企業請來不同的優秀設計師和建築師創造了多樣的風格,而這並不是視覺識別的系統價值所在。⋯⋯所以設計史學界的紀錄既不完整也不真實。」P29
川口月
→即使知道理解一件事要放在脈絡下來看,但在毫無背景知識可以連結、考察的情況下,我對設計相關的觀察仍容易流於片面或空白。作者的考據讓我粗淺理解了如果想認識一個設計,可以往哪些面向去找資料、與其產生連結。
川口月
(2)呈現事實:

➤不是單純說明最終結果,或線性史觀的片面描述,而是仔細地從開會資料、報告、各方爭端、當時社會情境等面向,建構出較為混亂、但也較為貼近現實的樣貌。
其中一個例子是,在說明視覺識別為企業帶來的好處後,話鋒一轉便提到成本問題,更顯現了各自立場的不易。

➤視覺識別的成本比想像中來得高:只計算開發視覺識別的成本,而忽略執行應用的應用、替換物料的成本。
有一原因是20世紀60年代的設計公司和企業在視覺識別的經驗尚不足,未能確定要執行多年才能完成的視覺識別的最終花費。且執行時很難對各項事務進行財務追蹤。
另一原因是並非所有董事會成員皆贊成視覺識別,明智之計是暫不考慮花費,先將事情做出來再說。P224、225
川口月
➤「像這種用照片來表達標誌辨識度的方式在很多設計師接到他們第一個視覺識別的大案子時大多會用到。⋯⋯有意思的是,其實這些看似客觀科學的照片展示並非真的就是一種科學客觀方式。他們不過是在文字解說中直接說新標誌有更強的標誌性。」
(譯者註:這只是用一種看似科學而又注入設計師主觀想要對觀眾灌輸的觀念的方式。)」P96

→在宣傳、推廣作品時,使用專業術語能增加觀眾對作品的信任感與吸引力。書裡提到的「標誌識別度『速視』測試」,便是用看似科學的專業詞彙來增加說服力。
需注意不要一看到專業術語就望而生畏、全盤接收,還是要聚焦在作品本身、分析理解。
川口月
(3)書本身就是一個作品:平面設計師王志弘的設計。
剛好書裡提到設計師所做的格式排版的意義,由作為知識載體的書本身再做一次親身示範。
https://images.plurk.com/1UhZ3ZRmu2b58AS40zScIM.jpg https://images.plurk.com/1HRqdrDqsLShdN1N49uoBO.jpg
這裡的麻瓜經驗是,剛開始我不太懂為什麼每頁文字只佔版面的二分之一左右而已。
川口月
在我的習慣中,文字內容是一本書最重要的部分,這樣的排版讓我有種每頁資訊量都很少、打斷閱讀節奏的感覺。
但刻意區分文字與圖像,而非以文字為主、偶爾塞一張圖(文繞圖或圖片作為段落區隔)的方式,反而讓文字的動線更加明確、流暢。
較小的文字版面與較寬的留白,也讓圖像在不犧牲尺寸、比例的前提下,有著文字、圖像分佔一頁以外的,更為經濟且顧及參照便利性、美感的選擇。
雖然不是沒有排版就看不懂,但好的排版能在無形之中改善閱讀體驗。
川口月
-
川口月
《被設計淹沒的世界》
川口月
設計史與相關領域的互為影響。
第一、二章在解釋設計的概念,「語言」跟「原型」,都有非常精采的說明;第三~五章則介紹與設計密切相關的面向:奢侈、時尚、藝術。
川口月
這本書的用字相對淺白、有趣,舉的例子也很經典,我一邊看一邊搜尋裡面提到的設計師們及其作品,算是惡補了相關資訊。還滿建議跟我一樣的人去搜看看作品,這樣才能真的理解作者的意思,讓文字來導覽自己欣賞作品。(我做了四十頁左右的ppt)
https://images.plurk.com/7zE6t26cceQvFXtpbc2QL2.png
川口月
(1)設計「語言」:

➤「要瞭解設計的語言,也就是物品的形狀、色彩、質地和形象所表達的訊息,就必須面對功能和象徴主義之間常見的矛盾。某些顏色常讓人聯想到男性而非女性。某些材質則意味著奢華。
值得一問的是,這些是天生就有的性質嗎?抑或是經由不斷重複,因為熟悉和習慣而形成的意義?」P50

➤「它(設計)是一種語言,反映出我們的情感和文化價值。
這種看待設計的方式很吸引人,那是因為在功能和目的這些明確的主題之下,物品還有其他值得瞭解之處。它意味著:探索物體的意義就和考量它們的功能和外觀一樣,能夠讓我們有收穫。」P68
設計可以是反映社會價值的;用色彩、形狀、大小、視覺關聯來反映性別的;設計能帶來確定感,或只是矇騙用的推銷術;設計也能標識和加強階級體系的等級⋯⋯
川口月
➤「當然,重要的不只是設計的意義(『為什麼』設計)。『怎麼』設計同樣也能讓我們瞭解物質、實質的世界,尤其科技還在不斷發展演進。若能結合設計的科技觀點與其文化背景,我們便能深入觀察和理解這個世界。
設計還有另一種迴響。我們不要忘記,設計本身就是一種樂趣。⋯⋯」p70
川口月
(2)設計「原型」archetype:
➤提到Anglepoise燈:
「Anglepoise原是為了照明的科技產品,後來卻成為了設計語彙中的新字」p76
//是英國設計師George Carwardine在1932年設計的平衡臂燈。
探索雷克萨斯Anglepoise台灯历史!一个设计经典设计与精湛工艺。

➤原型的概念亦可參考〈原型理論與原型設計〉,林銘煌、鄭仕弘
川口月
(3)麻瓜看不懂和看得懂的解釋,舉極簡主義建築大師John Pawson的作品為例:
清簡如詩的空間禪:建築大師JOHN PAWSON
Ppaper雜誌先用日本的侘寂美學來比喻,「John Pawson 的建築就好比千利休端出的冷粥、醃梅與熱茶,看似清淡無華,實則寓意富饒,充滿當代詩意的禪境。」再說「他的空間、建築、設計,依然保有 一貫簡潔、低調的清雅,成為一種感染人們生活的禪,在John Pawson的空間裡,多一分一毫都是不忍,不忍破壞那留白的詩意。」
川口月
這種意會式的說明,對我這樣不共享美感經驗的人來說,實在是看不太懂。
我見John Pawson作品的直觀感受是,相較於普通建築是好看的、美的,但無法進一步說明好看在哪裡、留白的意義。
文章裡「留白的詩意」是什麼意思;「不忍破壞」又是什麼意思;怎樣程度的「空白」是恰到好處可以展現美,但又不是困乏的?
「極簡」的意義又是什麼?基於囤積的物極必反,所以排除到看不出有生活軌跡的存在嗎?怎樣的程度是美的,而不是單一乏味的?是為了看起來「簡」而減嗎?
川口月
《被設計淹沒的世界》在第三章〈設計X奢華〉裡,則提供了一個「留白」美感的觀看視角:
「違反直覺的真相是,簡單就是昂貴,簡單變得比精雕細琢和膚淺的繁複更加重成本、需要更高的技術。
簡單的幾何形體不容許製作者的失誤,因為它們沒有錯誤的空間。牆角和地板連接處的壁腳板,是隱藏灰泥和混凝土接合處最偷懶的方法,不必花心思製作完美的接合線,只要隱藏它就好。而且只要用壁腳板,就可以用複雜的外觀修飾它。
川口月
但若你像約翰帕森John Pawson那樣的建築師,就不會這樣做:你會在地板和牆之間留一條接縫,意味著這兩個平面的交叉會延伸至無限。這做法雖然優雅美觀,卻很難辦到。它意味著保守低調,但實際上卻需要極費心努力才能實現,達到複雜的極簡
它已經成為當代家居奢華的語言——在這個世界裡,你可因太陽穿過上蠟的棉製窗簾、照射到既無掛畫也無櫃架的牆上、沒有地毯的地板、沒有把手的門,而掌握各式各樣的白。照范伯倫的說法,就是唯有豐裕而不匱乏的人,才不必展示他們的財產,依舊感到安心。」p163、164
川口月
-
川口月
《為真實世界設計》
川口月
前半部批判大量製造、無意義設計的現狀,後半部說明如何提出有意義的設計(仿生設計、思考法、為有需要者設計)和設計師的訓練與精神。
筆鋒犀利、不留情面,代表著作者的苦口婆心與殷殷期盼。但是就如導讀所說,作者極端、故意激怒人的用詞引起了不小反彈。
情緒性用詞除了有害溝通以外,也容易讓人產生自己一無是處的感覺。即使像我這種心安理得的麻瓜,看完本書也有種「除了解決『真正的問題』以外,追求其他都沒有意義、浪費資源」的消極感。
川口月
舉例來說,在提及學生按照他所設計的一系列教育步驟和學習經驗能獲得的影響,條列的最後一點寫到「4.設計師完成令自己滿意的工作,永遠不再只從事所謂的「好品味」設計,而在經歷了這樣的工作之後,他將永遠對自己設計的漂亮、性感烤麵包機感到有些慚愧。」P409
大師的精神沒有錯,但我在想,一個各方面都還很淺的學生看完本書之後,在嘗試用自己青澀的技巧和知識來做出作品時,會不會產生巨大的「我再怎麼做都只會產出廢物而已」的心理障礙,而難以練習,以求進步呢?
川口月
-
川口月
《柳宗理隨筆》
川口月
因為是文章集,所以有些思考或舉例會重複。
文筆親和、易理解。
在幾個主題當中,最為喜歡〈新工藝/生之工藝〉,內容是柳宗理在雜誌上介紹工藝之美。柳宗理雖貴為民藝設計大師,但不排斥工藝,而能讚頌手工藝與機器工藝各自蘊含的物品之美。
川口月
➤柳宗理的說明非常平實,沒有過多形容詞堆砌,卻能在他的文字引導下,感受該作品透出的生命力。
「河井寬次郎陶藝作品上的『手』雖然造型奇巧,可是卻不會讓人覺得不舒服。那是他很擅長的造形,很美,他的『手』已經傳達出了某種超越個人意識、到達了無我境界的美感。
就好像畢卡索雖然也在同一張側臉上畫了兩個眼睛,可是看的人並不會覺得很突兀,道理就在於畢卡索已經完全掌握了那種構圖。至於那些停留在意識層面,把自我擺在最前方的作品則會讓人覺得不快,因為那些作品意識過剩。
河井寬次郎剛嘗試手的造形時,或許也曾經有過不純熟的時期吧,可是他在不斷重複描繪之間,終於消掉了稜稜角角,成為很自然的造形。只要他畫出來的手既生動又祥和,他就能持續地畫。
川口月
不過一個有創作欲和美感的人很容易在重複一樣的造形間陷入形式化的泥淖,幸好河井寬次郎這個人創作慾旺盛,不滿足於只在陶器上描繪,把手伸向了不同素材的木雕,於是創造出了他個人最傑出的『手』形創作。」p235、236
川口月
-
川口月
概念互通的部分:
川口月
➤工業產品與手工藝品的互斥或共榮:

《被設計淹沒的世界》
提及主導「藝術與手工藝運動(Art & Craft Movement,舊譯「工藝美術運動」)」的威廉莫里斯:
//抵制機械化生產的工業製造品、以及媚俗的矯飾藝術,而倡導手工藝的回歸,把工匠提升到藝術家的地位上。他認為藝術應當是平民可以承受的、手工的、誠實的,而非貴族專屬。莫里斯更有「現代設計之父」的美譽。 //
Art Happening 宜東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川口月
《柳宗理隨筆》
-柳宗理雖貴為民藝設計大師,但不排斥工藝,而能讚頌手工藝與機器工藝各自蘊含的物品之美。

-柳宗理的父親為日本代表性的思想家、美學家、民藝之父柳宗悅://「民藝」之「民」指的是「民眾、人民」,「藝」指「工藝」。他們在從未被美學探討過的民藝品中,發現了「健康之美」「平凡之美」等能夠豐富美學的重要思想,從中看到了工藝最合理的發展方向。//
柳宗悅的「民藝」:日用之美的溫柔革命 - 旅飯 - Pantravel
川口月
-兩人理念歧異與相似處://柳宗悅因蒐集世界各地的民藝品而發現各地工藝技術或手法所產生的產品雖各有巧妙,但當中隱藏的美的本質卻都一樣。而柳宗理發現日本人口急速增加的情況下,以手工製作的民藝品將無法供給大眾需求,而有意引進工業設計的量產手法製作民藝品,但柳宗悅卻認為企業的量產手法到最後只會為了企業的利益著想並不是真正為了使用者而反對。有趣的是,大約在柳宗理40歲時,他們終於發現彼此追求的目的其實一致──希望讓更多的人使用美的工藝產品,而柳宗悅此時才開始正視柳宗理設計上的才華,發現他透過工業手段製作的產品也具有他心中民藝產品的美感,因此轉而提倡柳宗理設計的民藝產品。//
從「柳宗理」看民藝為設計帶來的啟示:一種堅韌的草根性,經得起時代考驗的設計 | ShoppingDesi...
川口月
➤批判設計現狀:無意義、浪費;無視脈絡、照搬外型

《為真實世界設計》第一部〈現況〉的主旨即在批判大量製造、無意義設計的現狀;書中舉例批判美國人無視文化與當地環境、社會的關係,只模仿外型,流行日本「風」

《柳宗理隨筆》第一部〈何謂設計?〉闡述設計精神,批判無意義、浪費的設計;書中評論部分日本建築照搬柯比意「風格」,而未能理解其思想產出的地域、文化脈絡
//……此外,為了加快商品的循環,大量使用華麗的流行圖案刺激購買慾,或是以刺激視覺的方式來設計,還有為了提高售價來讓產品看起來更華麗。這些商業掛帥下的惡果,粗暴地侵蝕到時下一般民眾的日常生活。……為了浪費所做的設計、為了讓人棄置所做的設計,時下以此為目的汲汲營營的產業設計師,不得不說本身就是一場悲劇。//P84、85,《柳》
川口月
➤合作與通才訓練

《一個嚮往清晰的夢》詳述設計師、廣告、業主等個立場的合作與角力

《為真實世界設計》在第二部強調設計師與他人合作的能力,需通才教育,使其得以與其他領域的人溝通、協調,明白人的需要究竟為何,過於專精地研究設計技法、材質等,會脫離現實

《柳宗理隨筆》亦提到合作的重要性:與工匠合作、明白哪些設計如何可能;設計師的通才訓練
川口月
-
川口月
麻瓜的點除了缺乏觀察能力外,也包含著對設計、美學價值的輕視吧:
我以前在看椅子時,只以「實用性」的角度來觀看,而美感不過是附加考量而已。
我之於椅子,就如《穿著Prada的惡魔》裡的小安之於「藍色」,覺得嚴肅討論材質與顏色的一點點差別實屬小題大作、吹毛求疵。卻渾然不知,我覺得好看的椅子,是在設計師對材質的研究、新技法的實驗、概念的碰撞下探索出作品以後,經由其他設計師們對概念的持續討論、創作,樣式被大量效仿、普及,向下劣化成各式各樣任消費者湊合的樣子,然後被我看上。我以為我挑的椅子跟設計毫無關係,卻不知道我感受到的「好看」,其中牽涉了多少人投注在材料、質感、技術、形體的心血探究、精雕細琢。*

像是被抄翻天的Eames夫婦的椅子:
設計經典 I 藝術OR技術 這把椅子讓世界安靜下來 - ITW01
川口月
或是這個研究了新技術的Thonet No.14餐椅:
//剛開始受限於技術,他只能透過黏著多張薄木片後,浸泡熱水後,再彎曲以多張木片構成的層壓板。但在高溫或潮濕時,層壓板卻會崩裂而無法使用,經過多年探索後他終於發現,可以將質地較軟的山毛櫸實木以蒸汽加熱後,再藉助鋼鐵模具進行加壓彎曲塑型,而得以做出更細、曲線更優雅的木條。這項曲木技術也讓他於 1842 年取得專利,是直至今日所販售的 No.14 依然使用的技術喔!//
【一分鐘讀懂設計椅】銷售突破6億張的經典設計椅!連柯比意都愛的The Thonet No.14 - MO...
川口月
又或是因著新材質、新技術的發明,而回頭探索了木頭椅形狀的新嘗試:
「他們作品的靈感顯然是來自仰賴塑膠射出成型的當代傢俱設計,結果把木材折磨出前所未有的形體。」P163,《被設計淹沒的世界》
Examples of furniture designs by John Makepeace Chai...
川口月
*模仿《穿著Prada的惡魔》的米蘭達台詞:
Facebook
川口月
這也讓我回想《藝術家的一日廚房》作者潘家欣於後記所說:
「我不只一次聽到朋友向我抱怨美術館的展覽簡介看不懂,或是不知道如何讓小孩有藝術素養?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因為過去學校的美術教育太過著重術科實作,而忽略了美術的鑑賞力才是影響人生的大事。⋯⋯
美不是見仁見智的。美是來自理解與辯證,美術不是個人好惡,而是一門極為專業的,綜合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史學與哲學的複雜學門,我們亟需第一線的教育者投注心力,培養更具遠見的下一代。
而美術史剛好就是入門的第一步。」(P318,〈寫在最後——編輯兩三事〉,《藝術家的一日廚房》)
@wyc513 - #讀嘛讀嘛 #台南市美術館 《 藝術家的一日廚房》 以親近、有連結感的語言,介紹18...
川口月
-
川口月
(以上是看《被設計淹沒的世界》邊找資料的一部份)
川口月
川口月
發現威廉莫里斯的網址跳掉了,補其他的:
03月24日 William Morris 生日快樂! - 非池中藝術網
川口月
Less but Better!德國傳奇工業設計師 Dieter Rams 紀錄片《Rams》
幸運的是,我在過年時看完這幾本書。然後在導演限時開放免費觀看的時候觀賞了《Rams》這部紀錄片。
發現我居然聽得懂和知道裡面提到的設計師與作品,覺得突破了自己的知識障礙,超開心的。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