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
雖然只是我個人的推測,這個本田35式認知テスト,聽覺低的人偏多,或許和母語是中文=象形文字有關?
象形文字的特色是,比起類似英文那種拼音文字,「辨認字的形狀」更重要。若習慣以書面的中文思考,或許大腦在這方面就會更優先些。
.
馬上想到的一個例子,是我在學習日文的時候,常常無意間會過度倚賴漢字理解文意。同樣的文章,有漢字和整篇都是平/片假名,讀的速度完全不一樣。
剛好日文是由漢字(象形)和平假名片假名(拼音)組成的語言呢。
拍​​
另外中文使用者也很習慣「影片有字幕」,即使影片的內容都是中文,還是會上字幕(雖然最初可能是口音造成的這個有字幕的習慣?)
反過來說,日本的影片就常常沒有字幕。
拍​​
回到噗首的這個測試本身,它的用意就是讓人釐清自己的腦怎麼處理輸入進來的資訊
像翻譯的噗主那樣,測完之後量身考慮更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在之後處理資訊時就會很有幫助:-D
拍​​
https://images.plurk.com/5EzSLWNCVKmk3pLbmpbNE4.png
我自己的結果就是意料之中,測完看到聽覺只有5根本大笑(rofl)
主要的思考方式是抽象語言(圖表)也很意料之中,我真的動不動就在整理表格和圖表……
拍​​
除了比常人低的聽覺、和比常人高的圖表以外,都是普通人的數值,這一點也不太意外。
拍​​
想到的一個可能有關的例子,是我向來都不喜歡有人直接用口述的交待事情,特別在工作上我會先說「這樣我會記不起來」,讓對方等我拿紙筆/手移到鍵盤上同步記錄。
雖然沒有明確意識到自己的腦聽覺處理這麼低,但是自然而然的就自己摸索出替代的方案(方案=自己手動把它轉成文字檔),這就是……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爆)
拍​​
如果一開始交待事項是就是用LINE傳訊息,我會覺得這個人很貼心,因為我不用自己再做一次轉換聲音→文字記錄的步驟……www
拍​​
這麼說來以前大多的資料都是以書本形式儲存,因為電腦技術的進步,影片形式的資料也普及很多了(當然數量上的差異還是),這樣每個人在接收資訊時就能多出不少選擇,是好的發展~
蒼夏✍有叔控
我看日文也都是靠漢字理解大部分文義!整篇平/片假名看下來會很累……日文會是這樣,可能也跟日文是以中文去演變(?)的結果有關係?
另外真的很習慣中文有字幕!日本好像只會在重點句子有大字幕(?)
拍​​
蒼夏✍有叔控 : 如果全都是平/片假名的話,就要一一判斷句子裡的單字切割點在哪,不能像有漢字的句子那樣一眼找出斷點了XDD(想了一下我主要速度是落差在這)
對日本的字幕好像都是要另外打開,而且是為了聽障人士而做的,和台灣不管怎樣就是做字幕真的很不一樣……XD
日本的電視,為什麼不像我們的一樣「有字幕」?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