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高居2009年十大環境新聞第二名的戴奧辛爐渣毒鴨事件,從本報環保生態單元網摘的毒物島十年省思──在死了一萬隻鴨後、有毒合法-廢棄爐渣的檢測魔術,即可看出環保單位長期把關不力還推卸責任的缺失。又如排名第八的中科四期環評不平,禍根在於執政者對科技產業的迷信,及惡質公權力讓環評制度形同虛設,包括行政司法單元的蚵仔煎:夠了,no more 科學園區、這個政府壞掉了、紅顏早已白了頭...中科三期七星基地,司法能還人民公平正義?,與經濟金融單元的中科四期--低利時代的科技迷思,都有進一步討論,值得大家逐篇點選原文閱讀了解。(噗首有網址連結)
然而,這部紀錄片在環保界、電影界的評價,明顯與一般民眾獲得的「感動」大不相同。主因在於,只要稍微了解台灣環境和資源問題的人,都無法不為這部片「可能造成的誤導」感到憂心。但如果關心台灣未來的民眾,能藉由廣泛且深入的討論,一一思考影片的不足與可能造成誤導之處,進一步採取更正確有效的行動,也不失為「±2℃」帶來的正面效益。
就如「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總編輯關魚,2010/2/25-26
1. 環境問題要考量是絕大多數,而不是相對多數,同時是以環境為本,而非以人為本,以未來為展望,而非以現在為考量。
2. 這一分下去,影響會很大,而且撈仔來蹭的也會變多,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啊。像土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