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魚(aboutfish)
@aboutfish
Thu, Jan 14, 2021 2:09 AM
Thu, Jan 14, 2021 3:43 AM
23
11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最近社會氣氛又回到我2001年秋季跟人討論媒體改革問題的狀態,也就是很多鄉民都習慣把所有從事新聞工作的人,跟那些"其實佔總人數不到10%的蠢爛記者"歸為同類,於是再度覆誦上面那段我20年來常用以鼓勵自己的話,並複習新聞前輩們在戒嚴時期面臨的生死劫難:
九一記者「劫」-台灣新聞人斷裂70年的夢魘
關魚(aboutfish)
@aboutfish
Thu, Jan 14, 2021 2:10 AM
引述: 1949年起算四分之一世紀期間,至少有108個新聞工作者涉及政治案件,這群人大多出生在1921到1930年間,平均38歲,但是以21到30歲之間的青年人最多,約佔總數3分之1,當事人中,有73%來自中國大陸知識份子。
關魚(aboutfish)
@aboutfish
Thu, Jan 14, 2021 2:11 AM
續引述: 當時,在台的許多新聞工作者,因為各類原因而涉入政治案件。他們當中,少部份懷抱理想加入地下組織活動,其他多數則因他人言行所牽連,或者因為工作、地位或財產而遭陷害,被情治單位逮捕、被軍法起訴、審判。
當時,無論對於新聞組織或個人,涉入政治案件帶來的苦難和生涯挫敗,讓多數新聞人蒙塵之後抑鬱以終。
關魚(aboutfish)
@aboutfish
Thu, Jan 14, 2021 2:11 AM
續引述: 1949年,新生報台中辦事處主任鍾平山因為看過楊逵的和平宣言,結果
短短六百多字,換來楊逵12年、鍾平山10年的牢獄之災,鍾平山在綠島新生訓導處坐牢時,投入信仰的靈修,出獄後於教會服務,完全不再過問新聞與時政。
關魚(aboutfish)
@aboutfish
Thu, Jan 14, 2021 2:15 AM
續引述: 陳銘城則回憶,戒嚴時期的記者,不好當!薪水低,風險高,需要高度使命感。
1977年,他親眼目睹抗議選舉舞弊而引發的「中壢事件」,1980年,台灣美麗島大審期間更發生時任省議會議員林義雄家的「林宅血案」,讓陳銘城反思,在戒嚴、黨禁的台灣社會,新聞言論自由的突破,是台灣走上民主國家以及保障人權的重要方向,於是他放棄高薪的外商公司業務工作,投入新聞戰場。
陳銘城說:『(原音)二二八都不能講,没有人敢公開談論,白色恐怖有多少人被抓去關,多少人是跟新聞界有關,其實大家是不知道的,這個是被封鎖的,那個檔案與資料是你不清楚的,你只能輾轉聽說而已。』
陳銘城曾參與黨外雜誌《八十年代》與自立報系的編採工作,挑戰禁忌、致力書寫當時不容見報的政治受難者與海外黑名單人士為主軸的人權故事。
關魚(aboutfish)
@aboutfish
Thu, Jan 14, 2021 2:54 AM
@lemondemon - 「《新英文法》作者柯旗化老師,無緣無故的,因為名字叫做「旗化」,被國民黨誣陷...
阿基@GJ運動會B17
@pwpdvdnv
Thu, Jan 14, 2021 3:26 AM
拍拍
糟糕的命理師
@jamy_mm
Thu, Jan 14, 2021 4:12 AM
關魚(aboutfish)
@aboutfish
說
Thu, Jan 14, 2021 6:39 AM
100個記者裡面大家只會看到最爛的那一兩個,這也不是最近才有的現象,大概從2000年網路鄉民發文開始普及就一直持續到現在了,但就像大家不會把蘇偉碩一個人的言行擴及所有精神科醫師,不會把楊志良的言行擴及所有公衛人,卻只有記者這個行業是最容易被當成整體罵的,說真的這麼多年我還是不能習慣"一竿子打翻一船人"這件事(也不唯獨媒體領域,我看到其他領域被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時候也會冒出來打抱不平)....這就很像有個人對某家大門潑糞,然後全部經過某家大門的人全部都被當成兇手被罵得很慘被罵了祖宗十八代這樣
關魚(aboutfish)
@aboutfish
說
Thu, Jan 14, 2021 6:41 AM
【有人問我關於媒體改革】觀念篇上 |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有人問我關於媒體改革】觀念篇中 |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有人問我關於媒體改革】觀念篇下 |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這三篇是我20年前寫的,雖然新聞媒體生態隨社交平台崛起稍微有點變化,但大體上都還是適用台灣媒體狀況的
關魚(aboutfish)
@aboutfish
說
Thu, Jan 14, 2021 6:42 AM
Thu, Jan 14, 2021 6:47 AM
引述其中一段:"
台灣媒體包括哪些?電視、報紙、廣播、雜誌、通訊社等等。一般人對媒體記者的印象源自哪裡?應該是電視吧。那電視新聞的爛帳該不該用「台灣媒體很爛」來把報紙和其他媒體一起罵進去?一般人談到記者想起哪些人?通常是政治、社會、影劇記者吧。可是一個媒體的記者通常還包括:教育、財經、產業、環保、醫療、社團、藝文、體育、交通、科技、資訊、市政、地方以及攝影等等。政治、社會、影劇記者以總數來看,僅佔新聞工作者的少數人,那把這三條線的部分記者與編輯台長官們所製造出來的問題,用「台灣記者和媒體都很爛」的結論來「一言以蔽之」,是否有失公平呢?(註:這三條線仍有很傑出的記者在努力,只是大環境的不理想讓大部分有志難伸的記者紛紛轉行,然後台灣媒體的範圍還可追加各種網路媒體例如報導者和沃草也包括youtube頻道)"
關魚(aboutfish)
@aboutfish
說
Thu, Jan 14, 2021 6:43 AM
Thu, Jan 14, 2021 6:47 AM
這些黑體字都是20年前就寫過了:
在如此不景氣的今日,如果天天有人說你公司很爛,但其實你公司有不少好同事,只是被一些不太好的同事拖累,而那些不太好的同事其實也是被上頭老闆逼得透不過氣,請問你會怎麼做?辭職?怪你的同事?還是嘗試讓說你公司爛的人瞭解其實你公司沒那麼爛?或者更進一步,拉攏公司外面的人形成一股力量,從外在迫使掌權老闆改革?
個人認為,新聞媒體環境不佳,絕不能光靠媒體記者去爭取(失敗很多年了),必須靠群眾瞭解作業環境困難的結構性原因,將群眾拉過來作為一起向媒體掌權者抗爭的伙伴,才可能有比較好的機會真正去提升新聞的專業品質。如果不能靠閱聽大眾的力量,一起協助改善記者所面臨的工作困境,包括:
關魚(aboutfish)
@aboutfish
說
Thu, Jan 14, 2021 6:44 AM
「努力採訪對社會有正面意義的新聞,卻被編輯選擇刊登口水和八卦而丟掉、被任意改稿或下錯標題而蒙受不白之冤、被四處調來調去跑新聞無法深耕一條路線、平均表現良好卻因為一次處理報導上的錯誤,而被讀者罵到臭頭,以致記過減薪乃至開除等等......。」
那往後台灣媒體改革還是很難推動到好的。
關魚(aboutfish)
@aboutfish
說
Thu, Jan 14, 2021 6:53 AM
就拿我剛剛在這噗貼的
@aboutfish - 有位推友一直很認真幫"有重大消息宣布的疫情記者會,做接近逐字稿的重點紀錄",剛...
中央社新聞來舉例
關魚(aboutfish)
@aboutfish
說
Thu, Jan 14, 2021 6:58 AM
Thu, Jan 14, 2021 6:58 AM
記者會剛剛才結束不到20分鐘,整個記者會的重點就已經濃縮在這篇新聞裡了
染疫醫護醫院及社區接觸者 522人採檢均陰性 | 生活 | 重點新聞 | 中央社 CNA
中央社記者張茗喧、許秩維報導,表示是由這兩個記者合力紀錄,在最短時間內把最精華的內容打成報導,你以為打字快就行了嗎?即時新聞記者的專業能力之一就是"迅速化繁為簡而且不失原來的意義",抓重點要快狠準,至於那些只求快狠不求準的,有些是結構因素(長官要求隨發隨傳然後內部編輯台又因媒體不景氣的關係早就裁撤所有校對人力),有些是自我要求不夠,但中央社的即時新聞一向都保持在一定水準,有誰注意過這些有水準的記者了嗎?
關魚(aboutfish)
@aboutfish
說
Thu, Jan 14, 2021 7:00 AM
Thu, Jan 14, 2021 7:02 AM
一般閱聽大眾看即時新聞很少會注意是誰報的,但其實容易出錯的就是那幾個,這是習慣問題,有記者若發現上稿有錯是會趕緊叫內部更正的,有些則否,錯字可以掛一天或者就是要故意報錯(或報聳動)來賺點閱率,只要他們的老闆還聘用著他們,就會繼續在媒體裡面活得好好的
關魚(aboutfish)
@aboutfish
說
Thu, Jan 14, 2021 7:03 AM
那讓他們存活的點閱率是誰奉獻的呢?請回到上一噗的惡性循環
@aboutfish - 你知道為什麼政論節目要請 #楊志良 當來賓,而部分媒體要特別去引用他的話來大幅...
關魚(aboutfish)
@aboutfish
說
Thu, Jan 14, 2021 12:44 PM
新新聞不敵數位浪潮 創刊33年停止發行紙本 | 生活 | 重點新聞 | 中央社 CNA
數位浪潮席捲下,創刊邁入34年的知名政治週刊「新新聞」,今天宣佈2月4日後停止發行紙本,這也是繼2018年「壹週刊」後,第二本從紙本轉型為網路媒體的知名新聞雜誌。
載入新的回覆
最近社會氣氛又回到我2001年秋季跟人討論媒體改革問題的狀態,也就是很多鄉民都習慣把所有從事新聞工作的人,跟那些"其實佔總人數不到10%的蠢爛記者"歸為同類,於是再度覆誦上面那段我20年來常用以鼓勵自己的話,並複習新聞前輩們在戒嚴時期面臨的生死劫難:
當時,無論對於新聞組織或個人,涉入政治案件帶來的苦難和生涯挫敗,讓多數新聞人蒙塵之後抑鬱以終。
1977年,他親眼目睹抗議選舉舞弊而引發的「中壢事件」,1980年,台灣美麗島大審期間更發生時任省議會議員林義雄家的「林宅血案」,讓陳銘城反思,在戒嚴、黨禁的台灣社會,新聞言論自由的突破,是台灣走上民主國家以及保障人權的重要方向,於是他放棄高薪的外商公司業務工作,投入新聞戰場。
陳銘城說:『(原音)二二八都不能講,没有人敢公開談論,白色恐怖有多少人被抓去關,多少人是跟新聞界有關,其實大家是不知道的,這個是被封鎖的,那個檔案與資料是你不清楚的,你只能輾轉聽說而已。』
陳銘城曾參與黨外雜誌《八十年代》與自立報系的編採工作,挑戰禁忌、致力書寫當時不容見報的政治受難者與海外黑名單人士為主軸的人權故事。
個人認為,新聞媒體環境不佳,絕不能光靠媒體記者去爭取(失敗很多年了),必須靠群眾瞭解作業環境困難的結構性原因,將群眾拉過來作為一起向媒體掌權者抗爭的伙伴,才可能有比較好的機會真正去提升新聞的專業品質。如果不能靠閱聽大眾的力量,一起協助改善記者所面臨的工作困境,包括:
那往後台灣媒體改革還是很難推動到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