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fer
剛看到一個以德語在不同語言中的名稱為基礎的笑話,又投射到台語議題。

客家話稱台語為「福佬話」,雖然有人說有歧視疑慮,不過我是覺得這反而說明不同語言使用者自有方式稱呼別的語言。歧視問題可以再討論,但是「不准使用者使用特定名稱」就是個台灣才會出現的奇怪現象。

而我想了一下為什麼特別討厭「閩南語」,是因為這個稱呼是來自 ROC,來自華語,近年還直接接軌 PRC。是的,老實說我覺得「福佬話」不是什麼大問題,是因為至少那是客語本位,客語也是台灣語言之一。反正不能是華語/中華民國本位。
lenfer
這樣的整理讓我更加確定推廣台語對我來說是轉型正義議題而非語言或族群認同這件事。

講得誇張一點,我寧願所有台灣語言用它們最難聽的話稱呼台語(不要干涉台語使用者怎麼自稱就好),也不想接受 ROC 或 PRC 思維,並且曾施以手段強加的「閩南語」。

當然這是我個人感受,我當然理解對語言有深刻情感連結的人不會像我這麼無所謂。事實上這也誇張了,我開始學習後也自然多少會有點連結。不過這裡我就是想強調台灣社會以華語預設值的荒謬之處:其他語言不管怎麼稱台語,都無法強迫這座島嶼所有人一起用他們發明的詞彙,只有華語有這個權力。
lenfer
如同之前說過的,問題始終在華語,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中華民國政權,華語只是其工具。

@lenfer - 其實,我個人的慣用語還是華語,推廣台語復興對我來說是轉型正義問題而非民族認同問題。我...
lenfer
想到之前跟 AO3 申請增設台語分類時,對方說據他們所知台語是閩南語的一支方言,而閩南語有 ISO code,問我是否能接受。我回信說閩南語這個分類不太準確,如果技術上有困難可否增設「其他」,結果不知道為什麼,他們就還是設了「臺語」。

他們提到閩南語的時候用的是 Min Nan Chinese,我去查了 ISO 標準,粵語叫做 Yue Chinese,都是 Mandarin 本位的名稱。
lenfer
突然有點好奇,台灣各南島民族語言,在中華民國之前,是怎麼稱呼台語和客語的呢?
Mâzon 馬蔥玉
就像紐西蘭Māori人稱呼白人為Pākehā(瘋子)一樣,現在白人也會自稱Pākehā,例如社會上常會區分Pākehā artist, Māori artist。而Māori的概念其實也是到白人登岸以後才出現,意思是「正常人」。白人開始用罵人的話來稱呼自己即是達成紐西蘭本位,又或者說是Aotearoa本位。
Mâzon 馬蔥玉
之前在FB上滑到阿美族語似乎會用音似Tâi-oân的音來稱呼白浪說的話
Mâzon 馬蔥玉
我也覺得我們應該用「白浪」取代「漢人」,比較有台灣本位,再怎麼說,「漢人」這個概念應該是中原地區才算?以前福建廣東一帶好像還被中原本位稱為「南蠻」呢,怎麼會是高級的「漢人」呢?
lenfer
Mâzon 馬蔥玉 : 感謝分享,對耶漢人這概念我也沒想過(啊遺毒真的很難除盡)。有想到什麼歡迎繼續說,現在這邊一點半了,我明天再讀再想想。
Mâzon 馬蔥玉
補充一下Pākehā也可以用於稱呼英語,Te reo Māori 是毛利語,Te reo Pākehā就是英語,直翻是「正常人發出的聲音」和「瘋子發出的聲音」。
Mâzon 馬蔥玉
Tag一下阿美族噗友Panay 阿甄Panay►燈下黑 ,Lenfer可以從Panay河道關注一些原住民語言和文化保存相關議題,Panay跟我都很願意和大家分享&討論 (雖然我是白浪啦
某佇子
Mâzon 馬蔥玉 : 我很好奇一個事情 白人可以去上毛利語幼稚園嗎..
Mâzon 馬蔥玉
某佇子 : 幼稚園沒有分,全部小孩都要學毛利語
阿甄Panay►燈下黑
Mâzon 馬蔥玉 : 感謝召喚wwww
阿甄Panay►燈下黑
其實關於用「漢人」稱呼台灣的非原民者,我也超困擾,所以我其實都是用非原民者來稱呼,或是直接白浪,但台灣還是很多人覺得我用非原民者稱呼他們感到不習慣,喊白浪又覺得我在挖苦他們

而且用非原民者稱呼,我主要的標準是「對自身身份或文化有一定了解者」就是原住民,其他就不是,對於說自己有血統混到,但問他老家部落是哪裡來,或者壓根除了血緣,但不認為自己就是原住民身份,我基本也會推到白浪那方了

所以我自己分法比較細就是
Mâzon 馬蔥玉
阿甄Panay►燈下黑 : 我覺得二分法很公正啊ww 這個世界有男性以及非男性,其餘女性、跨性別者等等都可以算在非男性
台灣現在還處在陣痛過渡期吧,我也是有遇過外表看起來白白的紐西蘭人自稱自己有毛利血統,然後對毛利文化也相當了解,當然也有白白的紐西蘭人說他有毛利血統但本質上就只認同Pākehā的文化
阿甄Panay►燈下黑
Mâzon 馬蔥玉 : 台灣不少覺得有血統就是什麼什麼人,可是在我們這裡看來,血統論已經不是絕對,主要是要看你的靈魂(心)是認同哪邊

所以會說「有原住民血統的白浪」和「他雖然是白浪卻比原住民還理解文化」,而且這樣的趨勢逐漸在年輕人之間增加
Mâzon 馬蔥玉
阿甄Panay►燈下黑 : 認同~
毛利文化也是這樣,其實並不是要排除異文化,而是很多這類與大自然步調生息的文化都考量到要給彼此喘口氣,人類與自然之間也好,人類與人類之間也是,「平衡」的概念在南島文化很重要,因為互相平衡才能「永續」,不管是白浪還是Pākehā,當初甚至到現在都還是以侵入性覆蓋南島文化為主
Mâzon 馬蔥玉
其實我覺得毛利文化並不排外,按照歷史來看,大家是很願意接受新的知識與文化,因為很多毛利酋長相信可以為部落帶來更優質的生活,只是後來Pākehā鬼迷心竅,欺騙了毛利人
lenfer
Mâzon 馬蔥玉 : 其實我從之前某個文化挪用爭議事件後就有在看一些出面解釋的河道,包括 阿甄Panay►燈下黑 大大,感謝出面補充 XD 對那事件我的想法其實是很多非原住民對自己的文化也並不十分了解,又急著想要一個「多元文化的臺灣」,卻忘了多元文化的本質是文化本身的深厚底蘊,大家都重視自己的文化,呈現出來的才會是多元。

多想了一些「漢人」的事。我本來沒想很清楚,覺得不論血緣,我(被騙得)繼承(但也因此得到利益)的就是漢人的文化和社會資產。但 Mâzon 馬蔥玉 這麼一說就很明顯:中原脈絡的蠻族到了臺灣,後來被洗腦當漢人 XD 其實之前我使用「漢人」,意義比較近似「在臺灣非原住民的強勢族群」,而不一定真的有什麼認同,畢竟那些「文化」也是學校教的。很多細節其實不合生活經驗但框架接近,就很容易被帶跑……
疾走少年橋本卡魯
亂入抱歉。我的原住民學生都叫我「你們平地人」喔。
lenfer
噗首所說的爭議也常伴隨著「原住民語才是臺語」的詭異論述。據我所知原住民文化幾千年了有自己的名字,為何要改稱臺語?原住民族真的願意嗎?如果如 Mâzon 馬蔥玉 前面說類似 Tâi-oân 的音是 Amis/Pangcah 用來稱呼講臺語的人,那麼問題或許是「為何這座島嶼早就有幾千年的文化,卻要名從最近幾百年才出現的族群」而不是「為何該族群可以用島嶼名稱呼自己」。不知道  阿甄Panay►燈下黑 怎麼看這樣的爭論?
疾走少年橋本卡魯
(補充:學生的族群認同pangcah、bunun、seediq皆有。)
lenfer
某佇子 的問題倒讓我想到,之前有人在想像建國之後仿造瑞士的語區劃分,畢竟臺灣太多語言了,好像無法輕易雙國語然後大家都要學這樣。記得有原住民就認為「山地人」並不是自願住到山上去的,那種劃分也太粗暴了。(這想法似乎跟 疾走少年橋本卡魯 說的原民學生有點不同?或者對原住民來說這也是有點諷刺這個現象的說法?)也有些人認為不該製造分裂而反對。

這個,我個人的想法有點微妙,我覺得語區的構想可以考慮,但用現時的家庭族群分布去劃語區問題很大……根本大部份都講華語認同中華思想啊!不是害怕差異,但得先找回自己,差異才會出來,然後再看怎麼處理衝突、如何共存。而不是用想像的結果先製造衝突,結果最後因為太複雜了很多人還是會屈服於「華」的現況,因為要付出的個人成本最低,加一個假多元話術就可以了。
阿甄Panay►燈下黑
不好意思,有點不太懂你問的意思www
你是說為什麼要用之後才來的人取的名字來稱呼臺灣,而不是用原住民自己的語言稱呼臺灣,還是⋯⋯?
梅子
Mâzon 馬蔥玉 : 我爸說白浪的意思很有可能是從台語的「壞人」演變而來的詞喔。

不過口傳史也沒有特別提到這個詞怎麼來的,所以基本上只能猜測(至少我老家部落跟我老家及附近三個部落都是如此)
梅子
我是覺得用通用語以及區域語言來區分就足夠了

原民轉型正義、原住民自治區跟傳統領域都是要慢慢討論慢慢算的

這也是我支持建國的理由之一,也就是權力與階級洗牌的機會,不過主要是中國實在太恐怖,他們現在竟然開始禁止南蒙人講蒙古語
阿甄Panay►燈下黑
cyanide118: 白浪的確有一個很支持的說法是壞人延伸過來
不過以前長輩說,有時候講白浪是誇獎的意思,是說你跟那些白浪一樣厲害之類的
梅子
阿甄Panay►燈下黑 : 可能不同部落引申的詞意不同吧,我老家那邊的白浪,印象中只要說那兩個字後面接的多半不是好話。

大概跟我老家那邊稍微有點排外有關,不管是對日本人還是百越等等族群都是。
阿甄Panay►燈下黑
cyanide118: 原來如此

有非原民的朋友問過我白浪到底算不算罵人,我是跟他說要聽語氣,因為有時候我和朋友之間玩鬧我也會用白浪稱呼
可是偶爾也會生氣然後講出「果然是白浪」這種語詞
所以這兩個字我在後來使用的程度比較少了,不然就是一定會加個詞「他是很厲害的白浪」或者其他
梅子
阿甄Panay►燈下黑 : 我是因為讀書的地方連叫「漢人」為漢人他們都會跳腳的地步,所以日常幾乎沒有用過,除非真的生氣,不過會少用的原因是因為他們似乎認為這個詞對漢人歧視,為了避免紛爭,所以基本上避免使用

除非有人叫我番婆,我會揍人再罵那個敢叫我番婆的死白浪
lenfer
阿甄Panay►燈下黑 : 抱歉沒有講清楚,我的意思是有一個常見的說法是「原住民語才是臺語,『閩南語』沒資格用臺灣為名」,這跟「臺灣」這名字的由來搭在一起看就好像有點怪。(如果這詞如前面 Mâzon 馬蔥玉 所說,可能本來就是用來稱呼這些非原住民的話。)
阿甄Panay►燈下黑
我自己是覺得,每個語言都有來源,其實連臺灣原住民語都被歸類在南島族群語言之中,所以我應該是屬於「臺灣原住民語」或「臺灣閩南語」而不是臺語這種簡單稱呼

不過我不太懂閩南語這塊,所以不好多說,但我們會說例如像「阿美族海岸阿美語」或者「南排灣語」甚至有就算同個地區的排灣族,還是會有部落差異的語言,因此還會有「南排灣族XXX部落的地區語言」

臺語在我看來光要定義太簡單也容易打架,所以我自己是謹慎地會多費點時間去講說這個語言是什麼
阿甄Panay►燈下黑
cyanide118: 我身邊的非原民者還好,不過年輕人不少坦承開始覺得「漢人」這稱呼怪怪的,可又不知道要怎麼自稱自己
梅子
lenfer : 那個喔,我是覺得不用在意啦

畢竟「台語」這跟本來就是日本人定義的東西,爭那個很奇怪。

而且原住民族語很多不同的語言,就算是相同的語言,北中南東等部族使用上皆有差異,用台語概括太籠統。

會說原住民語才有資格當台語的,我想有可能是華到骨子裡去的那種吧
梅子
可能運氣問題吧,又或者我在的地方可能有移民焦慮的漢人的比率比較多。
阿甄Panay►燈下黑
cyanide118: 同意,說原住民語才是真正臺灣語言,連我們自己心底都是WTF?!
文化本來就是在流動,簡稱臺語太攏統
Mâzon 馬蔥玉
我對被稱呼「白浪」這個詞並不會感到冒犯,就如紐西蘭白人自稱「瘋子」(Pākehā)一樣,我覺得白浪這個名稱至今也已經乘載著比起字面上「歹人」還要多的意思,不單只是壞人,而是包含我承認我的祖先是壞人,我是壞人的後代,拿「白浪」為自稱也多了一層對自己民族的認同以及正視這段歷史的決心
梅子
阿甄Panay►燈下黑 : 畢竟是虛名,為了那個爭感覺很那個。

依照現在的考古學的資料看,島上的人多是移民,只是原住民早其他族群至少千年就來到這個島上(雖然翻翻過去與現在的文獻,現在也是有學說支持這個島是南島語系的起源,不過僅僅也只是學說,為了方便先當大家都移民)……

我是覺得與其吵那些有的沒的,不如好好分配資源,好好把共同歷史跟不同角度呈現出來,才是對後代有效的做法,至少對於因無知導致的歧視會有所改善。
lenfer
cyanide118: 感謝加入討論。很同意「建國是權力階級重新洗牌的機會」。

我完全不介意被稱白浪,想想後甚至覺得 Mâzon 馬蔥玉 說應該如此自稱很有道理。不管源頭有沒有不好的意思,權力階級的差異其實就已經注定這詞不會給我什麼實質傷害。其實噗首說「歧視」我後來想想也滿奇怪的。所以我覺得這些對優勢族群的稱呼,就算原本並非什麼好字,只要現在使用的人明顯無貶意就好。但因為權力位階差異,反之並不亦然。

所以講到「臺語」名稱問題,與其說是很想要「臺語」這個稱呼,不如說是不滿「你只能稱閩南語不能稱臺語,原住民語才是臺語」這種常用於否定臺語復振的說法,背後如你所說「華到骨子裡去」的思想。
lenfer
而如果問題是在這,那「說明各種歷史脈絡,例如清國時期就有這種自稱,所以堅持『臺語』之名」的行為可能也會讓問題一直停留在枝微末節。但如果配合了那種「不稱『臺語』」的說法,又是在順應那套華國思維。好像永遠只能在外圈打轉。

這也是噗首試著處理的:其實並不介意被用「臺語」以外的方式稱呼(當然這只代表我個人),但是「閩南語」的由來及其形成的語境,實在是太華了。

我之前沒想這麼細的時候,用英文跟別人講到這個語言,總學新馬稱 Hokkien,或 Taiwanese Hokkien。當時不知為何這反而讓我感覺較自然,現在大概知道了。就是這至少是使用者及語言本位的稱呼,且不是來自中華民國的強加。

我也超級同意「好好分配資源呈現不同角度」,畢竟上面說那種華言華語(?)大行其道,就是華語及中華民國體制獨佔使人們習慣的結果。
梅子
同意,硬要跟中國扯上關係的確會讓人反感。

我是覺得以後可能各移民部族都要聚在一起想想該族群的認同到底要走向哪裡,有個共識也會很大程度上減輕移民焦慮與害怕被排斥在外的感覺。

這樣的話在族群間溝通也會更順暢,對族群心理健康也很好
lenfer
是的,就是那個「硬要」。我並不是說所有使用「閩南語」的人都是抱持那種華思想,正是因為未必如此(可能只是因為習慣),所以在這個稱呼打轉才會有種一直切不進核心的感覺。問題不在稱呼本身,而在只有華語有辦法強迫大家習慣他們的方式。

剛才正好看到這篇,對於該語言起源和關係的部分,我都同意。但是認為「閩南語 Southern Min」這個名稱並沒有文中所述那麼客觀。如果都要用英文轉譯討論了,卻翻譯做 Southern Min 而非 Southern Bân(「閩」字的閩南語發音),那這個「精準」就似乎還是隱含了語言的位階差異。Hokkien 反而比較沒這個問題,似乎是直接從語言使用者選擇自己家鄉名稱作為語言稱呼,並且用此自稱的方式直接轉寫。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