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資料框
聽首歌吧

從2013年的《延安的秋天》一路往回聽,到了2010年的《P.S.是的 我在台北》。
專輯收錄的一首〈六張犁人〉講的是王丹的那個「我異鄉人的身分逐漸清晰」的故事。

陳昇確確實實地便是個吟遊詩人,用八分鐘的時間講了一個如夢似幻的時代悲歌,可能因為我自己也認識了一些隱居在臺北市裡的所謂外省老兵,格外喜歡〈六張犁人〉,畢竟除了白先勇《臺北人》裡頭的尹雪艷等人永遠不老以外,有更多的臺北外省人是在變老的,普通的老兵、軍階低的老兵、單身的老兵……

六張犁人
二維資料框
陳昇曲子的動機(不管旋律或是歌詞)常常反覆出現,像是致敬羅大佑的那句「臺北不是我的家」,在近期《南機場人》專輯中的〈斑駁〉就又出現了一次,而〈六張犁人〉中更出現了三次:

臺北不是我的家 我家鄉這個季節飛舞著柳絮
臺北不是我的家 我家鄉現在飄著雪
臺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究竟在哪裡

一句比一句還深沉,直到「我的家究竟在哪裡」,身分認同的掙扎張力被拉到了最緊繃的高潮。

最最最喜歡的是背景音的六張犁站廣播,到最後卻是在板橋站離開,太多遐想空間了。
二維資料框
陳昇這張專輯的歌詞裡用了很多相反的詞,可能有點受到左小影響(?),〈拿起來放下〉整個都是左小的形狀影子。

〈六張犁人〉裡面把這種反義詞的衝突寫成了詩,像是「我只在最堅硬的季節裡 流了幾滴淚」,流淚的意象是柔軟的,卻是流在最堅硬的季節,文字的運用太美了......

此曲各段結尾分別有「而我異鄉人的身分啊 已逐漸清晰」和「但我異鄉人的身分啊 已逐漸模糊」,到最後到底是清晰了或模糊了?或許連整個命題亦都模糊了。
二維資料框
《P.S.是的 我在台北》這張專輯包了太多概念,有政治諷刺、有本省外省的故事、有對臺北這個大城市的反省.....

陳昇的文學底蘊真的非常深,1992年就寫出融合京劇唱腔的〈北京一夜〉(後被信樂團翻唱成one nigh in北京),2006年寫的〈布考斯基協奏曲〉是受到查理·布考斯基啟發,2008年《美麗的邂逅》專輯裡面有復刻了同名折子戲的〈賣水〉,〈牡丹亭外〉更不用說了,從黃梅調《女駙馬》一路唱到黃粱一夢般的人生幾十年。

還有社會關懷的部分,像2013年的〈普通的日子〉講中國維權者姚寶華的故事,
以及大量大量外省本省人的故事:2017《歸鄉》裡的〈海峽〉、2018《南機場人》幾乎整張專輯。
二維資料框
每次找陳昇的資料都會找到很多中國網站,多半是知乎上在問「該怎麼評價陳昇的延安的秋天」之類的這種題目

其實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中國人要瘋狂去知乎上問「請問該怎麼評價XXXXX」
到底是對自己的見解多沒信心?或者是多渴求著一個所謂「正確的、統一的」答案呢?更又可能是根本沒有在思考呢?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