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內底揣趣味(生活中找樂趣)
「去中國化」其實是親中/反本土派的人愛用的詞彙,就像「藍綠惡鬥」一樣(惡鬥?誰在扯後腿應該很明顯)。

正確的稱呼是「在地化」。為什麼?文化本來就是不斷融合而成的,很難作出「真正的純化」,或「去除某一個要素」(這邊先不提對岸刻意使用的中國用語入侵)。

今天真正的本土派是不否認台灣文化裡的中國元素,而是要試著喚醒大眾對於台灣的認知(進而才能讓人們有更深的認同感)。日本、韓國、越南文化中有受到中華文化影響的一部份,為何他們不會被稱為中華文化?同樣的,泰國與東南亞文化也有受到印度影響,但他們也不是印度文化呀。

台灣人四百年來不斷受到殖民,加上二戰後的國民黨洗腦教育,台灣人要找回自己,真的比很多目前世界上許多民族來說困難了不少。

回到漢醫/中醫,
掰噗~
太慘了吧 (p-tears)
生活內底揣趣味(生活中找樂趣)
梁靧
【梁靧】我並不反對把「中醫」放到「漢醫」或「漢方醫」這個更大的架構來稱呼。

但什麼是「台醫」在漢方裡獨有的特色?如果要具有獨有的特色未來需如何應地制宜地發展?
(略)
這些科學、科技的文化論述,政府都偷懶不做不學,只想著呼口號,這就和不考慮實踐步驟的台獨主張一樣,只是畫餅充飢之說罷了,沒人會把你真的當一回事:/
生活內底揣趣味(生活中找樂趣)
鍾法藍

【鍾法藍】游錫堃的漢醫台醫説引發了很多爭論,從小我家裡就是講漢藥房,中醫中藥確實是KMT帶來的名詞。也許是這樣,我發現很多人或許可以接受漢醫說法,但對台醫兩字非常抗拒。
生活內底揣趣味(生活中找樂趣)
我覺得這非常有趣。

回過頭來,大家覺得正名的意義是什麼?是語言的轉型正義還是與中國切割?對我來說兩者皆有,但與中國切割較為重要,因為只要繼續使用中醫中藥一詞,就無法避免被翻譯為Chinese Medicine,而在國際上只要冠上Chinese那就是在講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在該領域的所有成就將全部無條件貢獻給中國。
生活內底揣趣味(生活中找樂趣)
所以對我來說改為漢醫或台醫根本不重要,重點在不要再叫中醫,若依照上述的考量,我覺得台醫更為適合,能做更清楚的切割。
生活內底揣趣味(生活中找樂趣)
但我知道很多人就是覺得哪裡怪怪的,因為台醫兩個字以前沒用過,漢醫只是恢復舊稱,台醫卻像是創造了一個新的名詞。就連許多台派支持者也有這種感覺,我真的覺得非常有趣,讓我覺得有趣的是如果你對一個新創的台灣詞彙都感到不自在,你要怎麼建立一個新的國家?
生活內底揣趣味(生活中找樂趣)
認真的從「中華文化五千年」這個觀念上斷奶,台灣人才有可能真正的自立。我們或許不必像越南徹底摒棄方塊字,但如此孺慕「文化上的中國」絕對是最危險的盲點。

KMT洗這麼多年還是滿有用的
反射性的排斥多半是種情感投射
我們該思考投射從何而來
覺醒絕對不會是愉快的過程
生活內底揣趣味(生活中找樂趣)
via
生活內底揣趣味(生活中找樂趣)
近日,立法院長游錫堃於國際中醫藥學術論壇大會上致詞表示,「中醫可改成台醫,或是也可以稱作漢醫、漢藥」,此話一出,引發了一些持不同看法的醫藥界人士、特定政治傾向人物,甚至一般網友們的高度討論與熱議。
生活內底揣趣味(生活中找樂趣)
說來慚愧,筆者自小即體弱多病,就醫情況與常人相較可謂不遑多讓,當然我多數所就診的主要都是「西醫」,服用的亦是以「西藥」為主。但對「中醫(藥)」、「漢醫(藥)」;甚至是所謂的「台醫(藥)」還是抱持著一些想法的。
生活內底揣趣味(生活中找樂趣)
首先我想先釐清,早期在台灣,稱「中醫(藥)」並非普遍,經歷過日本時代的長者,很多還是照老稱謂講「漢醫(藥)」的,而我們也要問,清國或中華民國、日本,一般都是用「中醫(藥)」來稱呼這門醫藥學的嗎?如以現今的日本而言,「漢方藥」、「東洋醫學」,可能才真的是「中醫(藥)」在其國內被稱呼的主流吧。
生活內底揣趣味(生活中找樂趣)
那究竟是何時,台灣開始使用「中醫(藥)」這個名詞的呢?根據粗淺的歷史考證;即是以國民黨政權流亡到台灣之始為斷點,由於需要宣傳「中國」是全「中華民族」的根,以及爭取「中國」的合法性及代表性。於是,原先日本時代的「漢醫(藥)」或被官式強迫,或被在教育中潛移默化,逐漸變成了現在隨處可見的「中醫(藥)」,這種全面洗腦,也用於禁止使用「方言」,以及道路名稱紛紛改為中國地名等方面。
生活內底揣趣味(生活中找樂趣)
筆者曾赴韓國首爾短期進修,與韓國大學生一同住宿在公寓式雅房,每層樓都有公用冰箱,冰箱內經常擺放一包一包的「水藥」,都是那些從韓國地方城市赴首爾讀書的學生的家人們送來的強健補身用藥,他們通常將之稱為「韓藥(韓方藥)」或直接講「補藥」,由「韓醫」處方開出。觀察整個歷史脈絡,不難得知,「韓醫」的概念及形成,至少早在李氏朝鮮王朝就很發達了,而當然還有一點值得一提的是,「韓」與「漢」兩個字在韓語當中發音是相同的。
生活內底揣趣味(生活中找樂趣)
筆者的另一小段經驗則是曾在台北市西門町的腳底按摩店打工,國際觀光客很多是日本人,工作人員請他(她)們先泡腳舒緩時,客人會問,加入熱水的看似草藥狀的淡香粉末是什麼?通曉些許日語的師傅通常都會用日語直接回答「漢方藥」,而不是說加入「中藥材」。
生活內底揣趣味(生活中找樂趣)
不久前,有專家論出,無論是在中國生活的人,或是在台灣生活的人,目前自認為是「漢人」的族群,並不見得真的就是所謂的「漢族」,當然專家自有他的專業研究、判斷與見解。但至少我雖然聽聞過家族有平埔族血統等,但我個人在台灣的一般民族認同仍是「操台灣福佬話多元混合腔」的族群,雖然不可諱言,我內心中有著些許「去中」、「反中」的意識型態,但我覺得那不是我支持改「中醫(藥)」為「台醫(藥)」,或回歸使用「漢醫(藥)」的最主要考量,也就是否應該直接改為「台醫(藥)」,還得再經過深入地探討,更要小心不要「呷緊弄破碗」。
生活內底揣趣味(生活中找樂趣)
我的小期盼只是,大家能以加強本土意識、真正做出市場區隔、以及仔細審視實質歷史的角度,不光只是流於政治意識形態之爭,而是好好坐下來理性討論,提出相對客觀的建言,我想這也才是游錫堃院長迫切希望表達的初心與本意吧。
生活內底揣趣味(生活中找樂趣)
水牛伯在會場上發表的言論切入點較淺,加上媒體的渲染,所以造成不同立場的人都有反彈的聲音,而卻沒想到「中醫」這個名詞過去在台灣是什麼稱呼。
生活內底揣趣味(生活中找樂趣)
事實上,我們現在所熟知的「中醫」,也不完全是「純」的中華醫學,而是20世紀以降後成形的,裡面自然也混入了一些外來的醫學與藥學知識。
SWN002:藍的,蛋雕
其實就跟日本一樣用「漢醫」就好,沒必要像高麗那樣...
生活內底揣趣味(生活中找樂趣)
漢醫我不是很熟(歷史、政府給予的補助或是帶領),以下是就一個在醫藥領域的長輩的話來轉述。

在台灣的中醫,從藥材方面,其實經過四百年來原漢之間的互動,有混入些較為本土的藥材與知識。換句話說就是有在地化。

此外,其實台灣一直以來都有不少人正在研究把這些中醫學的古老表示方式數據化的方法,但是就是被中國人害到,因為中國的中醫學者老是弄假資料,搞得全世界其他地方的中醫學者說什麼都會被當說謊。除此之外,就算中醫靠台灣人在撐,又因為名稱叫做「中醫」,所以外國人也很容易誤把好部份的credit當作中國人的。(就像是華航CHINA Airline載醫療物資,然後被CHINA截功說是他們的。)

(請原諒我記憶力差,只能打出這些。)
生活內底揣趣味(生活中找樂趣)
SWN002:藍的,蛋雕 : 漢醫+1 到是看到討論才想起來,到底現在台灣的漢醫與中國那邊的中醫有多少差異我真的不知道
生活內底揣趣味(生活中找樂趣)
這次漢醫/台醫/中醫,我最想講的大概就是「去中國化」這論述吧,因為根本就是親中派故意在那邊喊這句話。
SWN002:藍的,蛋雕
生活內底揣趣味(生活中找樂趣) : 有造假跟造假比較少的差別而已
生活內底揣趣味(生活中找樂趣)
SWN002:藍的,蛋雕 :「有造假跟造假比較少的差別」幹,這太讚了
SWN002:藍的,蛋雕
台灣不少快退休的漢醫學中堅人士都是先去中國學完後再回台灣的
生活內底揣趣味(生活中找樂趣)
SWN002:藍的,蛋雕 : 我前一陣子好像有看到中年還是年輕一代的跑去澳洲學漢醫。
SWN002:藍的,蛋雕
中國漢醫學那個報告造假嚴重到讓外國醫學界跟期刊看到漢醫學相關報告直接不接受的
生活內底揣趣味(生活中找樂趣)
SWN002:藍的,蛋雕 : 然後中國還會很不要臉地說台灣的漢醫成就是他們的
SWN002:藍的,蛋雕
而且如果只是中國報告不接受也就算了,連帶日本韓國台灣都打回票,韓國會改「韓醫」不是沒理由的
生活內底揣趣味(生活中找樂趣)
SWN002:藍的,蛋雕 : 真的,改成了"韓醫"反而不會被刁難
狼狗傑
我個人是支持改稱漢醫派。不過我也不會堅決反對改稱臺醫(頂多是面對針對臺醫的反彈時不會為之辯護),只要與紅色中國做好區隔,我都不會反對。
另外我支持樓樓上水牛伯2017年言論與其相關的PTT re文。
韜(凱薩)
我是覺得可以對應西醫改成東醫
生活內底揣趣味(生活中找樂趣)
狼狗傑 :

韜(凱薩) : 不過西醫好像也只是俗稱,所以東醫也會是俗稱。比較正式的話就是西洋醫學與東洋醫學,東洋醫學倒是日本那邊對漢醫的常用稱呼之一。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