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
book
《成為這樣的我|Becoming》
by Michelle Obama
https://images.plurk.com/4eaKMryASqRALo4SF7VjxX.jpg https://images.plurk.com/5ovVQylOhKmZzuKZGPp6R3.jpg
重讀反倒沒什麼正能量滿載的感受,比較偏向事業能力不錯的婦女在家庭/另一半的遠景/生涯發展之間苦苦掙扎,最後以把白宮交接給川普一家作結(攤手)
我也不知道自己拍兩次封面做啥
牆壁顏色挺好就再放一下
新新
看著看著想起 《絕望者之歌|Hillbilly Elegy》
@haruspring - #book #ebook 《絕望者之歌|Hillbilly Elegy》 b...
新新
其一>

當蜜雪兒提到失敗是一種感覺,早在失敗前深植於心時,有讓我想起《絕望者之歌》,雖然蜜雪兒是成長於芝加哥南區的黑人家庭,凡斯則是鐵鏽帶的藍領白人家庭。
新新
其二>

巴拉克的全名是 Barack Hussein(海珊) Obama,老歐巴馬改信伊斯蘭教,所以改了中間名,難怪會有歐巴馬其實是伊斯蘭教徒的假消息

絕望者之歌提到鄉巴佬們熱愛米國(米國是他們的信仰),然而:

許多保守派選民(大概三分之一)相信歐巴馬是穆斯林。在一場民調中,大約百分之三十二的保守派選民深信歐巴馬出生於國外,另外還有百分之十九表示不確定,代表大半保守白人甚至不確定歐巴馬到底算不算美國人。我常聽到家族遠親表示歐巴馬和穆斯林極端分子有來往,或者說他是美國的叛徒,又或者根本出生於世界上某個鳥不生蛋的角落。
新新
plus 專業之死:
@haruspring - #book 《專業之死:為何反知識會成為社會主流,我們又該如何應對由此而生的...

在當代的美國政壇,陰謀論更是前仆後繼,從來沒斷過炊,比較經典而吸睛的包括:歐巴馬其實是生於非洲的穆斯林;小布希當選總統是九一一恐攻的前置布局;英女王是毒販;美國政府用噴射機的排氣口噴灑能控制心靈的化學藥品到大氣中;猶太人控制了一切,而偶爾能控制猶太人的是沙烏地阿拉伯人或瑞士的銀行家。
新新
新新
重讀的心得大概是噗頭那樣,所以挺喜歡第十七章

生活從來沒有完美的選項,婚姻生活帶來多少喜悅親密,同時就有多少煩躁無力,但我拒絕稱之為犧牲,有時候只是在入睡之前側過頭去,看著某個人的側臉,心裡想著晚安而已~

以及不免想起范琪斐上 KKshow 聊米國大選提過的:或許我們都太強調歐巴馬的光明面和川普的黑暗面,但說到底還是兩黨政治
The KK Show - 008 國際新聞扛霸子 - 范琪斐
新新
新新
就算不知道事情的前因後果,也得記住凡事都有前因後果。

泰瑞退休多年以後,仍活在木然而拘謹的狀態:衣著無懈可擊,微微帶點杯羹屈膝的味道,從不爭取自己的權利,至少我從沒看過。他彷彿放棄了一部分自我,好應付這個世道。
新新
吉姆・克勞(Jim Crow)時期:
最早為舞台劇的黑奴角色,後來演變成對非裔美國人的辯稱,也是種族蛤蠣政策的代名詞。
1876~1965年間美國南方各州及邊境各州對有色人種實施種族隔離政策。
新新
年紀很小的孩子就能感受到自己被人看清,也能察覺大人並無投入足夠心血來教育他們。小孩會用頑劣的行為來表現憤怒,但那不是他們的錯。他們不是「壞孩子」,只是試著在惡劣的環境中求生。
新新
這種獨特的歧視手法,改變了幾世代非裔美國人的命運,包括我家族中的許多男人。這種歧視,限制他們的收入、扼殺他們的機會,最終消磨他們的雄心壯志。
(無法加入工會,沒辦法進入工期比較長、收入比較穩定的大公司上班)
新新
失敗是一種感覺,早在真正失敗以前就埋在心裡。脆弱會孳生自我懷疑,然後因恐懼而加劇,而且往往是刻意種下的恐懼。
他提到的「失敗感」在我們這一代早就無所不在,顯現在經濟捉襟見肘的父母、開始懷疑生命沒有其他出口的孩子,以及眼睜睜看著手頭較寬裕的鄰居搬到郊區或轉去天主教學校唸書的家庭。
新新
大學校園內的白人學生人數持續超越有色人種,同化的責任大致落在少數族裔學生的肩上。依我的經驗來看,那是很沈重的負擔。
新新
巴拉克是一隻獨角獸,因為他非比尋常的名字、奇怪的傳承、難以確定的種族認同、成長過程中缺席的父親,以及他那獨特的思想。他很習慣必須向別人證明自己,不管他到哪裡,情況都一樣
新新
巴拉克告訴我,他最常要解決的問題是,人們深陷於消沈的情緒中,尤其是黑人。
隨著時間推移,從無數小小的失望,產生憤世嫉俗的心態。我知道這種心態,我在街坊鄰居和自己家裡都見過這種心態。那是一種苦澀感也是信念上的錯誤認知。我的祖父和外公因為被迫放棄每個目標,又必須作出種種妥協,而滋生出這種心態。
抱持著這種心態的鄰居不再修剪自家草坪,也不關心小孩放學後的去向。附近公園草地上隨意丟棄的大小垃圾、在天黑前被喝光的每滴麥芽酒全都是這種心態的產物。這種心態存在於我們認為無法解決的每件事當中。
新新
我現在已經了解,政治從未善待過政治人物的家庭。
新新
當我問到如果華府和芝加哥都要安排住處,該如何負擔生活開支時,他說:「好吧,我會再寫一本書,這本會很暢銷,可以賺大錢。」
巴拉克是我認識的人當中,唯一擁有這種信念的人,相信書可以解決任何問題。他就像《傑克與魔豆》裡面那個小男孩。我取笑他跟傑克一樣,拿家庭生計換一小撮魔豆,全心相信魔豆會長出什麼好東西。
新新
多年來,我們跟家中一些有種族偏見的長輩一起生活,尤其是在種族隔離時代長大的人。但我們都知道,沒有人是完美的。
這整起事件提醒人們,我們國家對種族的曲解可能是雙向的,白人和黑人彼此懷疑,也對彼此存在刻板印象。
新新
如果大家對政治星球上,女性通常受到怎樣的對待有任何疑問的話,旨意看看眾議院聰明進取的議長裴洛西(Pelosi)多常被說成潑婦,或希拉蕊要持續不斷忍受有線電視名嘴和社論作家,對選情各項發展的再三審視就會知道。
希拉蕊的性別被無情攻擊,媒體和政客集結各種再糟糕不過的女性刻板印象,說她霸氣撈叨甚至還罵她是婊子。而且他們還說她的的聲音尖銳刺耳,笑起來像母雞叫。當時希拉蕊還是巴拉克的對手,所以我不會對她特別親切,但我不得不欽佩她有能力在一片厭女聲浪中,站得住腳,並繼續奮鬥。
新新
那天,我拿到總統大選選票,盯著老公名字旁邊的橢圓形框看了好幾秒。經過長達二十一個月的競選、攻擊和疲憊後,這就是我需要做的最後一件事。
巴拉克看了我一眼笑了起來。「妳還沒下定決心嗎?」他笑問:「還需要多一點時間嗎?」
新新
接下來幾年會由特勤局負責我們的維安,於是替全家人都取了官方代號。
巴拉克「反叛份子(Renegade)」
我是「文藝復興(Renaissance)」
瑪莉亞選了「容光煥發(Radiance)」
莎夏決定要叫「玫瑰花苞(Rosebud)」
家母還自己取了非官方代號「祈雨之舞(Raindance)」
新新
我的另一半就此成為地球上維安最嚴密的人類,實在令人既放心又焦慮。
(車隊真der豪華)
https://images.plurk.com/3Gq6S87Vj6I3VS9mvMx3es.jpg

(核足球現在在川普手上呢)
https://images.plurk.com/6CJn72AmYJJaEzW3IG8s5S.jpg
新新
https://images.plurk.com/1pHQoK3RBoUbUPj7LlEE72.jpg
新新
+身為台灣人的雜感:
Michelle 時不時覺得共和黨根本只想要拉下老公,不顧美國的死活,尤其 2010 年期中選舉民主黨選得不好,未達半數席次的樣子→不就像國民黨處處阻撓防疫→搞不好國民黨才覺得民進黨(及支持者)不顧中華民國死活→做人好累(咦)
新新
進步價值到底是什麼?
我們真的是在撕裂社會嗎?

做人好累(咦)
新新
其他:
後段提了好幾次 LMM Lin-Manuel Miranda,簡直意圖要我去看《Hamilton》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