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口月
@wyc513
Thu, Sep 19, 2019 4:07 PM
92
23
讀嘛讀嘛
《關掉螢幕,拯救青春期大腦》
關掉螢幕,拯救青春期大腦:頂尖成癮專家揭發數位科技破壞大腦功能的恐怖真相
雖然主要是在講網路成癮對青少年、兒童的危害,但覺得對於生活中網路已不可少的現代人都該了解一下。
像是在聲光刺激下,我們越來越無法忍受單調、緩慢的節奏,也變得較沒耐心積累、等待事物逐漸成熟的過程;而非「因為現代人容易覺得無聊,所以要透過聲光刺激興趣、用電玩遊戲輔助學習」。
或是個人隱藏在虛擬身份之後,看似遠在天邊,使得惡意赤裸呈現,無法感受真實情緒的結果,也無法建立同理心。
(下收
川口月
@wyc513
說
Thu, Sep 19, 2019 4:12 PM
當然有些論點可能會讓人無法接受,如「電玩上癮導致情感精神疾患與校園暴力」。
但書中所說的,並不是這麼直接的因果關係。
而是暴力電玩提供了有危險傾向的少年「練習」的機會,而讓他在「實戰」時,訓練有素地在移動到下一個場所前,先換好子彈,以免被打斷攻擊節奏。
川口月
@wyc513
說
Thu, Sep 19, 2019 4:23 PM
我們可以做的,也不是完全禁止所謂的暴力電玩,而是思考如何讓這個因子的影響力降到最低。
青少年的休閒是打暴力電玩,那他的生活中是否有其他紓壓管道,身體運動、心理紓壓等。一個人在走向拿槍屠殺的結局之前,一定是因為其他管道向其封閉所致。
而打電玩的時候,有沒有辦法讓他理解電玩中允許所做之事,只能停留在虛擬世界中?讓其建立對現實世界真實的連結,才能理解虛擬與現實確有界限。
川口月
@wyc513
說
Thu, Sep 19, 2019 4:24 PM
但在此之前,就得先理解、承認「暴力電玩是校園暴力的危險因子之一」。
川口月
@wyc513
說
Thu, Sep 19, 2019 4:28 PM
我想這也是本書的重點,目標不是完全拒絕使用數位科技,因為使用是不可避免的。重點是,先理解數位科技的壞處以後,才能明智地、有意識地善用科技,而不被科技所制約。
川口月
@wyc513
說
Thu, Sep 19, 2019 4:29 PM
川口月
@wyc513
說
Thu, Sep 19, 2019 4:30 PM
補充一個算相關的文章:
自戀焦慮與過度溝通:一個儀式消失的時代|蔡慶樺/深海采珠人|獨立評論
川口月
@wyc513
說
Thu, Sep 19, 2019 4:31 PM
//而這「非物」也包括我們的情感、情緒。情緒成為商品,如果我們失去了貼圖、失去臉書的大拇指、失去推特或IG的愛心,便絲毫無法真切地表達情感了。此外,我們身邊必須永遠有新東西推出,以創造更不一樣的、強度更高的感官刺激,這完全不是日復一日的儀式能夠提供。所以,儀式的消失,也意味我們的情感不再屬於我們自己,而是那些影音產品、那些串流平台、那些演算法所控制的商品。這些媒體消費,要求我們付出「表面的注意力」(flache Aufmerksamkeit)。最後的結果是,每個人都患有「注意力缺乏症」(Aufmerksamkeitsdefizitstörung),昔日能夠在儀式中達成的專注與安心,已是上個世紀的傳說。
川口月
@wyc513
說
Thu, Sep 19, 2019 4:34 PM
但也像本文作者說的一樣,儀式之物真的能解決這個世代的問題嗎:
//但我認為,他的說法詩意十足,卻太過曖昧。他想要挑戰以往對於儀式會限制我們行動可能與決策可能的印象,認為儀式中才有真正的自由。但究竟何種程度的重複是儀式?何種又只是單純的重複與例行公式?他曾經在另一本書《他者的排除》(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中敘述「同一之地獄」(Hölle des Gleichen),而乏味單調的重複是不是就是這樣恐怖的「同一」?與能夠創造生命強度的重複之儀式,界限在哪裡?
川口月
@wyc513
說
Thu, Sep 19, 2019 4:34 PM
//在該書的第一頁,出版社這麼介紹:「韓炳哲在他的新書裡闡明了,在一個越來越個人化的社會裡個體的失落,以及為什麼我們迫切需要一種新的生活形式。」但是,新的生活形式是何種面貌?一如他迄今所有著作,他並未真正找到出路,只是告訴我們,我們所正在走的這條道路,是一條死路。
川口月
@wyc513
說
Thu, Sep 19, 2019 4:47 PM
不過我倒不是這麼悲觀就是了。
網路,尤其是社群網路,的確讓我們的想法因快速流動而顯得破碎不深刻、情緒浮躁而表面。
但也拜資訊流通所賜,我們能夠較快找到同伴、聲援,知道自己不是「想太多」、不用為了「多數」的想法而應該隱忍。
所以,或許取決於使用者,我們是否有力量去明辨、有智慧地運用無遠弗屆的網路,讓「真實的連結」觸及過去因時地限制而未能抵達之處。
載入新的回覆
《關掉螢幕,拯救青春期大腦》
像是在聲光刺激下,我們越來越無法忍受單調、緩慢的節奏,也變得較沒耐心積累、等待事物逐漸成熟的過程;而非「因為現代人容易覺得無聊,所以要透過聲光刺激興趣、用電玩遊戲輔助學習」。
或是個人隱藏在虛擬身份之後,看似遠在天邊,使得惡意赤裸呈現,無法感受真實情緒的結果,也無法建立同理心。
(下收
但書中所說的,並不是這麼直接的因果關係。
而是暴力電玩提供了有危險傾向的少年「練習」的機會,而讓他在「實戰」時,訓練有素地在移動到下一個場所前,先換好子彈,以免被打斷攻擊節奏。
青少年的休閒是打暴力電玩,那他的生活中是否有其他紓壓管道,身體運動、心理紓壓等。一個人在走向拿槍屠殺的結局之前,一定是因為其他管道向其封閉所致。
而打電玩的時候,有沒有辦法讓他理解電玩中允許所做之事,只能停留在虛擬世界中?讓其建立對現實世界真實的連結,才能理解虛擬與現實確有界限。
//但我認為,他的說法詩意十足,卻太過曖昧。他想要挑戰以往對於儀式會限制我們行動可能與決策可能的印象,認為儀式中才有真正的自由。但究竟何種程度的重複是儀式?何種又只是單純的重複與例行公式?他曾經在另一本書《他者的排除》(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中敘述「同一之地獄」(Hölle des Gleichen),而乏味單調的重複是不是就是這樣恐怖的「同一」?與能夠創造生命強度的重複之儀式,界限在哪裡?
網路,尤其是社群網路,的確讓我們的想法因快速流動而顯得破碎不深刻、情緒浮躁而表面。
但也拜資訊流通所賜,我們能夠較快找到同伴、聲援,知道自己不是「想太多」、不用為了「多數」的想法而應該隱忍。
所以,或許取決於使用者,我們是否有力量去明辨、有智慧地運用無遠弗屆的網路,讓「真實的連結」觸及過去因時地限制而未能抵達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