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
book ebook
《陳澄波密碼》 鄧宗明
https://images.plurk.com/4V9lgL8XIO8edLeQX1JDrg.jpg
看書之前我以為自己大致知道陳澄波的故事,讀的時候發現還有很多歷史課本沒教過,我自己也沒了解過的微妙細節
/ 對我來說,「台灣」也是如此
Readmoo mooink
華文推理馬拉松
新新
新新
這本是「台灣歷史小說獎」首度出現的首獎作品(第三屆),而且查資料的時候發現第四屆的佳作也要出版了:
羅漢門
主題是朱一貴事件
新新
新新
戒嚴 解嚴
《臺灣省戒嚴令》是陳誠於1949年頒布,宣告自同年5月20日零時起在臺灣全境實施戒嚴,至1987年由蔣經國總統宣布7月15日解除,共持續38年56天。

動員戡亂時期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是《中華民國憲法》曾有的附屬條款,由國民大會制定,並且在動員戡亂時期由憲法授予而適用。施行期間:1948年5月10日起,至1991年5月1日廢止,共施行43年。(時任總統李登輝)
新新
江南案
發生於1984年10月15日,華裔美籍作家劉宜良(筆名「江南」,俗謂劉江南)在美國加州遭到中華民國國防部情報局僱用的台灣黑道份子刺殺身亡。內情曝光後台美關係頓時緊張。
新新

雖然《臺灣省戒嚴令》於1987年7月15日經由總統令解除。但直到2013年7月發生洪仲丘事件,同年8月6日立法院三讀通過修正《軍事審判法》第1條、第34條和第237條之前,部分關於適用於戒嚴時期的法條尚未完全廢除,出現法律層面上未脫離戒嚴狀態的矛盾情況,以致當時的現役軍官在承平時期受軍法管轄。
新新
《陳澄波密碼》的故事背景是民國七十三年,不得志的油畫家阿政接到神秘人士委託修付一幅未署名的油畫。
阿政和在報社工作的女友方燕四處走訪,逐漸拼湊出陳澄波的生平,但相關人士對於陳澄波在日本求學、在上海教書、在中山堂發言的經過侃侃而談,卻對陳澄波的下場諱莫如深。
而就如同無人敢提的結局,陳澄波的畫作本身似乎也隱藏著某些密碼......
新新
劇情簡介大概就以上真的可以非常簡,每個章節都是某個跟陳澄波有過交集的人,對我來說有趣的地方就是噗頭那樣。
唸書的時候大家都說歷史就只是背起來的科目,長越大發現歷史奇妙又困難呢~
喜歡作者講起陳澄波的時候總是這麼說,他出生在台灣割讓給日本的那一年(1985),死於二二八事件那一年(1947),他的生與死都剛好落在台灣命運的重大轉折,他所遭遇的認同與困惑至今還是台灣人未解的議題
新新
最後想要提一下,這本電子書是我閱讀電子書以來,最難以開啟的一本!
大致可以猜想因為要附上圖片所以檔案會很大,但不太能理解為什麼不能分小章節,總之 mooink 有點當機所以也趁機重整了一下閱讀器,然後搭配手機 app 閱讀。
不過可能檔案真的很大吧,手機用起來也有點怪怪的,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覺得有點可惜吧(還是神要我買 mooink plus?)
& 拜託放一下書封啦!
新新
因此以下所有的劃線註記都是後來開電腦網頁版補劃的:
新新
(作者自序)

從台灣第一代西畫家陳澄波一生的奮鬥,可以看出當時身為日本國民的台灣人在追尋文化、國籍認同的徬徨與無奈,「祖國認同」的心態、立場之複雜難解,到了現在,依然是台灣人最大的課題。

只要能詮釋出台灣人之所以為台灣人的深度,為我們共同的命運透出一縷光亮,不分專業領域,大家都可以嘗試寫台灣歷史小說。
新新
(陳澄波上海教書時期)

「中國現在所使用的現代化名詞,都是從日本那邊學來的,譬如政府、經濟、財政、交通、警察、消防,或是學校、算數、國語、自然、社會等等都是漢字日文,連你剛才所說的『美術』,這兩個字也是日文呢。所以中國學生到日本學美術並不可恥,反倒是取經的正確途徑。」
新新
正當中國的藝術界對印象派畫風越來越有好感的時候,堅持學院派寫實主義的徐悲鴻開始批評,他認為中國畫家對於印象派的喜愛是一種盲目的隨從,甚至說印象派畫家脫離世俗,不知人間疾苦,簡直是道德的罪人。

「這與當時的大環境有關,因為上海是十里洋場,所引進的西方文化都是西洋資產階級的娛樂。印象派在二十世紀後成為歐美市場的主流,在西洋帶有一種資產階級優雅的色彩,這種優雅,在寫實主義藝術家眼中就成為道德的墮落,接著,同情工農階級的左翼畫家也出聲批評印象派……」
新新
台灣人確實有複雜的祖國情結,他們的心路歷程,恐非三言兩語可以談得明白。

「阿兄會到上海教書,一方面是因為當時在台灣與日本,他都找不到高等學校的教學工作,而上海的大專聘請他去當教授,他當然就去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那個年齡層的台灣人,對祖國有強烈的興趣與好奇心,尤其他的父親是秀才,對阿兄漢民族意識潛移默化很深,只要有機會,他總想回去看一看古詩詞裡的祖國是長什麼樣子,所以……」
新新
「阿公說的這種心理,就如同十九世紀的美國人對於歐洲巴黎,同樣充滿嚮往,因為歐陸是美國人的母文化,當時美國文化位階較高的人都會有回歐洲尋根的意識,所以美國作家亨利.詹姆士(Henry James)才會寫出The American這樣的小說,就是在寫這個文化尋根的心理。」

The American 美國人 - 三民網路書店
新新
「從一九二九年抵達上海開始,我們的生活就不斷被捲入上海的動亂中。八月,八一事件,國民黨血腥鎮壓加入共產黨的工人。隔年,上海大罷工,嚴重影響老百姓的生活。當時的上海,表面歌舞昇平,可是內部早已是驚濤駭浪。」
新新
一二八事件
又稱為淞滬戰爭,是日本在1932年初發動的侵略中國上海之戰爭,此事件促進中國的團結,汪精衛與蔣中正合作,蔣中正復出,南京政府的地位相對穩固。
wiki

八一事件 中東路事件
wiki

龍華血案
上海初體驗之三──革命的溫床
新新
「歌舞昇平時,台灣人可以跟中國人稱兄道弟,像是一家人,但當中、日兩國交惡時,敵我意識就強化起來了。中國的畫家看待我們這些來自日本領土的畫家,明顯不再像以往熱絡了,我們的臉上,頓時刻上了『通敵』兩個字。」

「想當中國人、日本人、台灣人,這對我們那代的台籍知識分子來說,彷彿是走在迷霧森林裡,選擇哪條路走,都有可能掉落懸崖。」

「澄波兄拿日本護照卻代表中國參加芝加哥博覽會的畫展,這本身就有著文化認同與政治現實的雙重矛盾。他遊走在漢╲日、東╲西不同文化裡,追求美術技法的試驗,享受著藝術人生,但命運卻不容他如此優游,一二八事變只是再次迫使他面對身分的選擇,要當日本人?或中國人?」
新新
戰爭固然令人害怕,卻不是全部原因。在中、日衝突越發尖銳時,國籍問題已無法再迴避了,想留,就要放棄日本國籍,因為祖國已不容許拿日本護照卻在中國學校教書。
新新
「若要說起光復後台灣的分裂,那就更嚴重、更複雜囉。」李石樵吐出一口煙霧後,徐徐地說:「台灣文化界在光復前已有祖國認同的分歧,光復後因為祖國更換,分歧更為嚴重,也更為複雜,不只是分裂成傳統藝術對抗前衛藝術,還分裂成左翼思想對抗右翼思想,甚至分裂成本省幫與外省掛,最後還要再分裂成大陸情結、本土情結、日本情結,美國情結,所以說,很難將每個創作者歸類在哪一個立場上。」

「比方說,當時島上某部分的本省人,同情左派的同時也有大陸情結,但他們跟厭惡左派的本省人不合,也跟厭惡左派的外省人處不來。另一方面,厭惡左派的本省人也跟厭惡左派的外省人無法共事,這就成為台灣光復後藝文界的政治光譜,而這個光譜的顏色,恐怕比彩虹的顏色還要複雜……」
新新
「事實上第一次感到Shock,是在美國念書時。有次上國際新聞學,美國教授在課堂上講解各國的獨裁體制,他提到智利的皮諾契特將軍是受到美國暗中協助的右翼獨裁者,接著又說這種受到美國政府暗許的右翼獨裁者,在亞洲還有馬可仕、朴正熙、蔣經國等。當時,著實讓我嚇一大跳。
新新
我沒想到大學時期參加救國團活動時,大家所敬愛的青年導師蔣總統,是美國政治學教授眼中的獨裁者。當時我很想站起來向他抗議,但不知為何我全身無力,甚至感到害羞。我不敢抬頭看教授,我更害怕其他同學都盯著我看,於是趁著下課,我在走道上私下問他,你為什麼認為台灣是獨裁國家?他笑了一下後,說:不是我認為的,而是數據認為的,因為台灣正關著數百名的政治犯,你若不相信,可向AI(國際特赦組織)查詢。從那天起,我對於所有的事情都抱著懷疑的態度,因為我感覺我長期以來都受騙了。」
新新
「我爸爸他們這些當官的人想法或許是一種偏見,但你知道嗎,從他們的憂慮來看,他們其實是有著一種沉重的黨國心結。」
「他們不是出生在文明的時代裡,成長的過程中沒有被教育過民主理念,卻又承載著太多的國破處境及愛國思想的灌輸,以致他們滿腦子憂國憂民、忠黨愛國的意識,為了民族存亡的大計,寧可犧牲民主的體制,這就是他們的信仰。他們有歷史的包袱,民族的情感,還有生存的不安,以致他們成為政府的效忠者。而這一種心態,就是我說的,歷史結構下的黨國心結。」
新新
新新
活水來冊房

只用一句話來評論的話,我會說,作者發現了天才般的切入點。

事實上,這本書就是陳澄波的傳記,加上作者對陳澄波畫作的譯讀而已。但是作者柯宗明用了一個絕妙的切入點——而且很可能再也找不到更好的切入點——來敘述這件事,於是一本應該是論文的東西,居然成了小說,而且帶點懸疑推理的味道。無怪能獲得新台灣和平基金會「臺灣歷史小說獎」首獎。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