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力史翠普yucaio
「我們通常會透過行為和外表來判斷一個人是否是遊民,在我們的既定認知裡,他們有的看起來已經失去了行為與社交能力(或根本拒絕與外界互動),有的則是行動緩慢,或看起來漫無目的,當一個人符合這樣的條件,我們通常會本能地保持距離,好像他們的失落是一種傳染疾病。儘管我們可能會施捨他們一些零錢,但我們依然主動在彼此之間劃下無形的界線,區分正常與不正常的世界,我們待在舒適圈,並深信他們的遭遇不會發生在我們身上。但要是這樣的失落,其實遠比我們想像得更不遙遠;要是無家可歸已經是我們所謂『正常』的一部分?」
無家可歸的時尚工作者 《流浪型男攝影師》Mark Reay穿梭城市的亮麗與冷酷 | BeautiMode...
沒力史翠普yucaio
因為拍攝這部片,讓導演Thomas Wirthensohn對於生活現實,有了很沉重的省思,在紀錄片官網裡的《導演的話》中,特別寫下了拍完本片的感悟:「90年代我初到紐約的時候,一直覺得紐約像是個漂亮的女人,她美麗風趣,而我也心甘情願被她牽引。但當我在街上看到有人想撈水溝裡面的硬幣時,我突然有一種超現實的感受,不過當時我只把這個景象當成城市中的奇遇,直到2008年我決定搬到紐約定居,我才知道,紐約這個亮麗的女人並不適合每一個人,想和她在一起必須付出一些代價,而你一旦被她吸引,你就很難脫離她的手掌心。」
沒力史翠普yucaio
///
紀錄片看完了,大概是因為導演本身是模特兒轉職,又是第一次拍紀錄片,結構比較鬆散。男主的街頭生存模式跟一般遊民是不同的,因為曾經當過模特兒的關係,他轉職成攝影師,但是收入不太穩定,時有時無,偶而也去做臨時演員或接一些臨時工作(例如聖誕老公公),不過這樣的收入其實負擔不起紐約的生活費,所以他晚上其實是住在屋頂上的
男主白天看起來光鮮亮麗(特別下功夫在鞋子上,讓自己看起來比較有精神,衣服也都有燙過,在健身房洗梳的時候會燙衣服)但是內心其實沒啥自信,例如沒有信心跟人建立關係,也保持著一定程度的疏離(朋友擔心&想幫忙他不願意接受之類的)頂多偶而下雨了或是天氣太冷,他會接受朋友的收留
沒力史翠普yucaio
最棒的大概是最後面主角真情流露的那個部分,他對導演說,導演是對他最好的人(但他在導演面前偶然流露出來的性格跟平時在別人面前從容的樣子完全不一樣)中途也有稍微計算一下他日常花費,健身房的費用,健保的費用,然後吃飯跟一些雜支
沒力史翠普yucaio
如果是完全不知道他的狀況,光是看到健身房費用大概會有人覺得他奢侈,但是他保持身體健康&體格.洗梳&衣物(包含燙衣服)都是在健身房,看到這一段的時候我其實想到的是"我在底層的生活"那本書
《我在底層的生活:當專欄作家化身為女服務生》勞工階級 @ 句號。 :: 痞客邦 ::
一開始的時候負擔不起,後面就很難回到所謂的正軌
正軌的代價很大,不是每個人都付得起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