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服飾誌
清領初期──士人
https://images.plurk.com/4XyyBC85zIEAiyBdMrLFkJ.jpg
台灣服飾誌

土番社學「社師」
台灣服飾誌
這裡的「士人」圖像出自〈番社采風圖──社師〉,「社師」是指雍正年間後,在各平埔族村社設立的漢文教師,負責教導平埔族兒童讀寫字、儒家經典、並接受背誦的考試。

在原圖中,幼童都穿著漢人的褲子和鞋子,表示來接受社師教育的的平埔族漢化程度是比較深的,而且受教育的兒童皆是男童,與原本為母系社會的平埔族群大不相同,這也是漢化的表現之一。
台灣服飾誌

士人社師穿著
台灣服飾誌

 剃髮留辮
 
清朝時期的留辮與剃髮程度,有時代差距與變革;清未入關前,剃髮大約接近耳朵,再留一撮辮;清朝康雍乾時期,髮際線才逐漸向前移置後腦勺左右;清朝末期才逐漸至頭頂,只剩前方剃掉。
台灣服飾誌

 長袍
 
因應清朝統治,原來士人穿著的衫、襖,逐漸被袍類取代,特別像「社師」等象徵統治權力、具有政治教化意味的職位尤其明顯,而此類職位因背負政權義務,在穿著上也不會如當年台人一樣多彩艷麗。
 
在形制上,相較於其他勞動階級穿著短衣等方便簡單的服裝,士人則穿著長袍。長袍大腿兩側開岔,圓領偏襟加上布扣固定,由於大腿兩側開岔,下方需再搭配腿褲以防走光。
台灣服飾誌

 腿褲
 
又稱「夾套褲」,並不是如想像中一般的褲子,只有褲管連結沒有檔部,專門用於防走光的配件,在中國時多為穿在女子裙內作為襯底,但傳到台灣時大多被使用於男性長袍上。
 

 布鞋
 
淡藍色的布製鞋子,可見穿著者並非官宦(靴),也非勞動階級(草鞋)。
台灣服飾誌

「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台灣服飾誌
改變一個人的習慣,先強迫約束、再用柔性的教育慢慢改變他的思想,這樣的觀念,放在現代的社會也不陌生。而在兩百多年前,清朝台灣也是這麼對平埔族群的,比如「漢化教育」就是這樣的存在。

讀漢人的文章書籍,不只是教導他們學會文字、書寫,更是將尊君愛國、儒學禮義,這種便於統治的思想植入腦海種,再加上「改漢姓」、「賜官爵」、「番秀才」等等的措施。

而清朝對於平埔族的儒家教育,在幾個世代後逐漸有了成效,像雍正年間的巡臺御史黃叔璥,就觀察到平埔兒童句讀明確、也能默寫經文,書寫自己姓名,和漢人兒童幾乎沒有差別,嘉慶年間之後,平埔族兒童就大多進入漢人社學就讀了,土番社學就漸趨沒落了。
台灣服飾誌
漢化的統治政策,直到今日都對平埔族群造成深遠的影響,直到1980年代平埔族後裔發起復振運動,平埔族曾存在於臺灣的史實才逐漸獲得重視。

這幾年有許多平埔族的社區在推廣一些文化傳承、復興的活動,如果有機會,不妨也去走走看看,認識不同的歷史與文化吧!
台灣服飾誌
委託繪師:伊藤笑
參考資料:中研院〈番社采風圖〉、高春明《中國古代平民服裝》、高本莉《台灣早期民間服飾》、王金華〈中國傳統服飾:清代服裝〉
台灣服飾誌
今天我們的介紹就到這邊啦,如果喜歡,記得幫我們按讚、分享,讓更多人看到台灣這繽紛的一面吧

也可以按讚追蹤我們的 FBIG 喔!!

若是願意給我們一點抖內,可以贊助我們在「方格子」的頁面喔!也支持這個台灣的內容平台!
台灣服飾誌
七娘媽的生日就要到啦!一起跟我們來慶祝這重要的節日吧!

@taiwancostume0707 - |活動──七娘媽生日祈福活動| #轉噗感謝不知道有沒有人好奇過...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