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織神話之手🐈麻雀
[卡普曼三角形][心理知識][我們與惡的距離][不得不劇透]-[家族排列]-[被害者][加害者][拯救者]
https://images.plurk.com/5sjfmVWMeokCb53XBpeUra.png https://images.plurk.com/28S9SYY6AIgW9hvsl5j5ex.jpg
Mr.Zombie
啊.....啊..啊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
@ego_rain - 5 19 家族排列 藍海 上課
家排課提的,丟一噗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
簡單講一下我記得的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
宋喬安 受害者
指責李大支的時候
他和李大支的身分就換過來了,用受害者身分去攻擊李大支,成為加害者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
辯護律師王赦,老婆丁美媚因為被思覺失調的應思聰嚇到流產後,丁失去孩子,王赦放棄繼續做他想做的辯護律師,但後來行屍走肉,丁這段是進入被害者角色,然後又變成加害者,他們的角色反轉和彼此間的感情,讓他們有機會互相理解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
李大支被丟雞蛋的那段,丟雞蛋的受害者的一些台詞,我的苦難是別人引發的,為什麼要我承擔別人的苦難。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
宋喬安的角色轉換:我不要一輩子當被害人的家屬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
迫害者、受害者、拯救者,你經常扮演哪個角色?
//在巴哈中心上三階花精課程時,課堂提到一個心理學論述─Karpman Drama Triangle(卡普曼戲劇三角)在任何一種關係中,我們經常不自覺的扮演迫害者(Persecutor)、受害者(Victim)或拯救者(Rescuer)的角色:
迫害者P:都是你的錯(It's all your fault):指責他人的那一方
受害者V:我好可憐(Poor me):遭受委屈的那一方
拯救者R:讓我幫你(Let me help you):伸出援手的那一方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
【心理治療】親密關係的陷阱 @ 晴天身心診所-失眠/憂鬱/焦慮/心理諮商 :: 痞客邦 ::
Facebook
//在親密關係上:
一對男女。男人因為壓力, 一個簡單又常見的例子: 失了業。一起生活的女人也備感壓力,而決定去工作,解決這個一同的困境,此時女方為拯救者。

女人回到家中,見到男人仍在家中像是個需要被疼的孩子,在沙發上兩眼直瞪著眼前的電視。
但「飯 」、「菜」、「家事」,女人自己仍要肩負著,甚至也要擔著男方給自己的餘光(那並不太友善) 。

女人總有疲憊的時候,而男人也會有表達的時候。

時間久了,男人口氣漸漸加重,控訴著女人為何對自己冷淡,甚至為何讓自己沒有面子。為何要憐憫自己等。女人說著自己是為了對方好。
(男人為被害者,控訴著女人, 女人成為迫害者) 。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
//女方被男方痛打一頓(男人為迫害者,女人成了被害者 ) 。
女人逃了回家,(心中或許還有些猶豫, 我離開了,他怎麼活下去) 。
男人後悔自己為何失了控,去買了禮物,付出了時間,求了女人回來,發誓不會再犯。
女人心想 :「他還是愛我的, 打我罵我只是因為錢而難過,他平時不會這樣」(成為了拯救者)。

女人回了家,繼續賺錢, 將錢繼續交給了男人。覺得男人總有一天會為了自己振作起來。

一而再的循環。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
//另一個故事, 母女
母親因父親的外遇,控訴著父親不忠(母親為受害者,父親為迫害者) 。兩人離了婚,女兒都看在眼裡,女兒眼中有著辛苦的母親,想拯救母親的失落自己能好好念書報答母親,只要母親開心。(女兒為拯救者)

母親也將女兒視為自己婚姻的拯救者,成了心理的寄託。全力照顧女兒,希望女兒成績好,是個像電視主播或是老師的樣子。女兒盡了全力,辦到了一點點(人生總是這樣,沒辦法凡事都就盡如人意。)

女兒沒考上第一志願,也算不錯上了第二,但母親不滿意。
女兒不念上教育體系卻喜歡文學,漸漸的女兒偶而稍微違反門禁時間,而後女兒在大學交了平凡踏實的男友。
母親不滿意 。母親不滿意。這男友,母親更不滿意。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
//
母親說: 「你是叛逆期,不聽我的話了嗎?」
母親說: 「若你不照我的話做,我不會給你錢去念書。」
母親說: 「我們家女兒,早有喜歡的對象,不是你這樣的人。」
母親說著 「媽媽總是希望你更好」 (母親像是拯救者)
女兒出了社會後,便是搬離家裡。也曾出現過一個小插曲,在女兒第一份工作面試前十分鐘,打電話給女兒說:「媽媽現在要去醫院,你馬上來陪媽媽!」

後來母親年紀大了,女兒也將要結婚,但女兒每周都要回家照顧母親,外人看來兩人像是姊妹,但女兒很清楚。

女兒大罵: 「我有我的人生,求求媽媽放過我。」
母親說:「你走了,你有想過媽媽感受嗎? 媽媽從小把你帶大…。」(女兒為被害者 母親為加害者)

而後女兒成了下一個母親。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
//這樣的腳色位置,就像是原本寫好的生命劇本,一旦站上了便開始一個接一個扮演著。

在覺察後彼此三角形的心理遊戲後,可以試著這樣做
1.避免上鉤,不讓自己掉落到遊戲的端點上。
2.注意自己的漠視,有時是自己的個人議題的連結 。
3.反應慢一點,給自己冷靜的時間再作回應。
4.離開現場,給一個合理的理由離開,逃避是有用的,
但這並非是給予一個模糊或辦不到的承諾。
5.真誠以對,給予正向話語,但這必須有把握才去做。.
了解對方真正需要的,才去真誠給予。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
//在受害者的位置,一種難過與不受重視的感覺會油然而生,但再久了一些會出現了些憤怒與怨懟,這時似乎滑到了迫害者的位置,一句「不甘願與都是別人害我的,不是我要這樣做的」心中獨白悄然升起。但久了看著眼前的受苦者,同情與自責從心底發了芽,後悔指責與願意為對方多點犧牲。 於是拯救者呼之欲出。最後再看看拯救者到受害者之間的連結,相似的情緒又再出現,說出了很多的無奈。無論是哪一端一旦站上去,便像是著了魔一般無法下場,三角形有時也不見的順時針轉動,有時也會逆時針轉,也可能是在兩個端點上來來回回。讓我們看一些故事。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
//
“你看啦!你把我害成什么样子!要不是前几天你给我出的什么鬼主意,我今天也不会把自己搞得这么惨……”看到这种对话,你一定会发现这个“都是你害的”的心理游戏,比起之前那个“是的……可是”的心理游戏来得更高级一点,因为在这段对话中的主角也是向别人求助,不同的是,他会欣然接受对方给他的意见,而且他回去之后也会照着对方给他的建议去做,但是,当他失败时,他就会把所有的过错都推到那个好心给他意见的人身上。
所以,经常玩这种心理游戏的人必须一个人承担责任时,他的内心会有巨大的担心和恐惧,因此,在他的人生里,他会纵容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去玩这个心理游戏,而到最后却又将所有的过错都推到别人身上,只因为这样子他可以不必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起责任。他所搜集的是白色点券,表示自己是无辜的。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
卡普曼三角形
https://images.plurk.com/6FVgSFJulCLefp1Fz6NR3l.jpg
//但是如果一份关系充满牺牲、内疚和怨恨,还不如不要。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
//对于迫害者,潜意识是「我那么努力,你却在拖我后腿」,所以经常会贬低他人,甚至希望控制对方,达到自己的想法。本质上还是对自己无能的一种逃避,同时也不能承担属于自己的那部分责任。事实上,就是「责任」两个字。之所以我们会陷入这三个角色的混乱中,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自己的边界,也不清楚别人的边界,随便干预。更不明白自己内心的需要,不敢承担自己的责任。一份高品质的人际关系需要我们更好地观察自己是否陷入这个心理游戏中,同时要遵从自己的内心,明确彼此的界限。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
在一個局裡,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責任,不管是被害者、加害者、拯救者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
編織神話之手🐈麻雀
延伸 我覺得角色的轉變挺能說明被動轉主動的部分
@ego_rain - [][短片][人生為什麼要買腳架?Why does life need trip...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