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08:30-08:55:報到30分 08:55-09:00:開場5分 09:00-11:35:FIRST ERA Part1(2h33’24’’) 11:35-11:55:休息20分 11:55-14:00:FIRST ERA Part 2(2h01’16’’) 14:00-14:20:休息20分 14:20-16:50:SECOND ERA Part 3(2h26’24’’) 16:50-17:10:休息20分 17:10-19:40:SECOND ERA Part 4(2h26’47’’) 19:40-20:30:映後座談50分
20:30:散場
以朗茲曼自己的話來說,《浩劫》不是傳統紀錄片,而是「真實的虛構(a fiction of the real)」,他寧願冒著在拍攝倫理與道德上的風險,去達成他理想中的歷史意義與使命,如他所說:「《浩劫》的緣起完全無關於記憶,反倒是那些揮之不去卻又無法追憶的部分⋯⋯在片中,那些無法追憶的才能召喚、才能標誌時間。」
08:30-08:55:報到30分
08:55-09:00:開場5分
09:00-11:35:FIRST ERA Part1(2h33’24’’)
11:35-11:55:休息20分
11:55-14:00:FIRST ERA Part 2(2h01’16’’)
14:00-14:20:休息20分
14:20-16:50:SECOND ERA Part 3(2h26’24’’)
16:50-17:10:休息20分
17:10-19:40:SECOND ERA Part 4(2h26’47’’)
19:40-20:30:映後座談50分 20:30:散場
王瑜君,社會創新國際顧問,《暖暖客廳/NN15》創辦人,曾任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助理教授。
雖然主動回憶時只記得理髮師(Abraham Bomba)、受託回報猶太人處境的波蘭人(Jan Karski),以及用監視設備拍納粹親衛隊(Franz Suchomel)這幾段,隱約記得接近收尾時有日記。
今天重看的時候,發現蠻多段落我都還有印象,也記得第一次看的時候有什麼感受。
看導演套話逼問過程確實不舒服,但也因此有更多有效或無效的交集。
「有更多有效或無效的交集」說得真好。確實是這樣沒錯,但要得到這樣的交集不是沒有其他方法,我會覺得導演為了得到他要的內容很不擇手段……老實說也擔心受訪者因為這麼粗暴的訪問方式而(在當下或事後)受傷。
就是……被觸動的點幾乎一樣耶……
朗茲曼(張獻民翻譯):
(……)浩劫是在73年的夏天開始拍攝,穆莫史坦先生是75年夏天開始拍攝,而浩劫這個作品是在85年才完成的,所以就是有一個蠻悖論狀況,實際上浩劫的拍攝過程當中,穆莫史坦先生是最先呈現主角的素質的,但卻完全沒有放在浩劫的影片當中。這個人物的拍攝也決定了浩劫紀錄的方式,就是沒完沒了的訪談,還有對人物的關注,以及他作為導演的出現,讓對方講與對方想講的之間一個對比,所以從人物方面、影片拍攝方面是整個浩劫的奠基性,但是相違背的是最後他為什麼沒有出現在浩劫的影片裡面(……)
朗茲曼(張獻民翻譯):
(……)
有關浩劫怎麼構著的核心的原則之一是沒有解說詞,而穆莫史坦先生講述的一切恐怕沒有解說詞是不能成立的,即便你們也看見了,浩劫所有的一切是有關可感知的東西,比如波蘭火車司機的例子,如果要讓別人可感知的話,要讓他重新做火車司機在火車頭上,如果穆莫史坦這個部分只靠感知沒有解說的話,浩劫這部影片可能就不只九個半小時了,可能會長達15個小時,九個半小時來理解就放映上來講已經是極其困難的不應該做這麼長,
結果原來客人都是演員啊,是我白擔心了
比較可以延續討論的問題或許是:到底對過去的查看、追尋、找出真兇等,應該堅持到什麼程度才算夠了?
本來還想這段利用兩面平行鏡子的運鏡相當流暢,視覺上與片中其他場景相當不同,甚至有點接近劇情片的炫了。
但只有提到客人是臨演,理髮師本人不是,我想情緒也是真的。(我忍不住會猜,導演知道他曾經在毒氣室幫人理髮,所以重現了理髮的場景……)
另外我覺得suzie第一次看的記憶點就幾乎是我的記憶點了,說不定suzie看這部片的清醒程度,比以為的來得高很多也不一定。
我回頭看第一次看的噗,好像下半部睡了不少……XD 主要是不知道自己睡了多少,加上訪談人物會重複出現,所以就很沒把握不同立場的受訪者比例各佔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