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專業之死:為何反知識會成為社會主流,我們又該如何應對由此而生的危機?》(The Death of Expertise: The Campaign Against Established Knowledge and Why it Matters) Tom Nichols 因為經痛沒辦法做事,所以飆完了這本,整體感想大致有兩點: 1. 很適合2016美國大選+2018台灣地區選舉之後閱讀 2. 就跟所有的社會科學書籍類似,其實並無法提出明快有效的解決之道,但我會希望更多人看看這本書對於現況的分析(就算是針對美國社會) mooinkreadmoo
《專業之死:為何反知識會成為社會主流,我們又該如何應對由此而生的危機?》(The Death of Expertise: The Campaign Against Established Knowledge and Why it Matters) Tom Nichols
因為經痛沒辦法做事,所以飆完了這本,整體感想大致有兩點:
1. 很適合2016美國大選+2018台灣地區選舉之後閱讀
2. 就跟所有的社會科學書籍類似,其實並無法提出明快有效的解決之道,但我會希望更多人看看這本書對於現況的分析(就算是針對美國社會)
mooink readmoo
一般美國民眾的常識之匱乏,可以說已經衝破了基本知識的樓地板,進入到「無知」的領域,途經「誤解」的中繼站,如今則一路朝「認賊作父」的下限逼近。現代人不僅是相信蠢事情而已,他們是會緊抱著錯誤的觀念而抗拒學習。
能把我們制住的,只有不理性的恐懼,至於不理性的樂觀則對我們無甚影響力。這是因為確認偏誤對於人類,可說是一種求生的機制。小幸運來來去去如過眼雲煙,但人死了可就不能復生。
真要說起來,自認是專家,問題不只是會誤導人而已,很多自命的專家就像自稱吻功一流的人,都不太有自知之明。
這就是為什麼科學家會盡可能反覆進行同一項實驗來確認無誤,並且將結果送交其他人來進行所謂的「同儕審查」(peer review)
我們當中的某個小蝦米挾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單挑起大鯨魚的詭計,在極其不利的條件下對抗著黑暗勢力,這種劇情跟古代眾多英雄豪傑的傳奇故事如出一轍,而在美國文化裡,天賦異稟的業餘者(相對於專家或菁英)又顯得格外討喜,美國人就是愛看人暴虎馮河地去對抗政府或甚至更大的組織,而且最後還能占到便宜。
如果我們認為左撇子代表一個人很邪惡(畢竟英文裡代表邪惡與猙獰的單字之一sinister,其拉丁語的本意就是「左手邊」),那麼每個左撇子殺人犯就都是你有先見之明的證據。
長此以往,學生了解到一件事情,那就是發言比的是激情與音量,而不是理性與證據。他們於是拿激情與狂言,建構了老師、專家或知識分子都將永世難以突破的天險,然後就這樣進入社會。
他們會先決定好自己要相信什麼,然後再去網路上找證據,也就是一個先射箭再畫靶的概念。
維基的條目朝「技術性、西方與男性感興趣的主題」傾斜,所以若遇到所需要的資訊很具體,特別是沒有爭議的時候,維基就可以很成功地彙整大量的資訊,並以可靠而穩定的格式呈現出來(我個人很愛上維基查電影的劇情大綱,再怎麼沒沒無名或小資的電影,上頭都找得到)
但一旦事情牽扯到任何一絲政治立場,事情就會變得比較難以想像。像維基百科中關於沙林毒氣這種化武的條目,就是兩派立場角力的戰場,主要是一邊認為敘利亞政府用了這種物質去對付自身的百姓,而另一邊則認為沒有或不是那麼回事。
網路上這種這種既疏遠(明明素昧平生或隔得老遠)、又親密(但又罵你罵得好像是你的誰一樣)的矛盾組合,會毒害人與人的言語交流。合理的意見表達,需要對話雙方能夠敞開心胸而且懷抱善意,而近距離的身體接觸有助於建立互信與同理心。人並非只是養在魚缸裡的大腦,只要輸入資料就可以分析出事理,我們能夠理解彼此的對話,至少有一部分靠的是視覺與聽覺的各式蛛絲馬跡,這絕對不是在螢幕上爬文可以產生的效果
他們看待所有叫得出名字的機關團體,包括媒體機構,都充滿了不屑。把媒體當成過街老鼠,成了全民運動,或至少大家在嘴巴上都會這麼講些難聽的話。
當專家想要從解釋過去跳到預測未來時,所有人都會不會太順遂,但一定要比的話,狐狸一般會在表現上贏過豪豬,至於理由則不只一項。
「鄧寧——克魯格效應」,也就是愈笨的人愈感覺不到自己笨的那位鄧寧——他認為川普支持者之中就有這種效應在運行,甚至可以說二○一六年這整場大選,都可以用鄧寧——克魯格效應的角度去理解。
他們「身上都背負著越戰的錯誤、背負著五萬八千條美軍英魂,更別說當時還死了數百萬名越南人,也都要算到他們的頭上」。151但也如湯瑪斯所點出的,這同一批專家與菁英也「鞏固了國際社會的秩序,使其得以在核戰的邊緣覓得平衡點。他們繁榮了貿易、深化了盟國關係,送出了數十億美金的美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