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勒里✺三年不晚
「母性天生/天職」的說法為何錯誤?

會提出這種說法的人往往預設了女性「適合」進行照護、育幼,一個適合現代的簡單回應是:「個人意志的選擇優先於適合與否」即可。不過如果要進一步打破這種錯誤的預設,就要先看看這種說法的理論基礎:

「功能與生理演化論」,亦即認為在狩獵採集社會中,由於男性較為強壯、好鬥,適合狩獵行動,女性則因為懷孕、泌乳,不能從事激烈運動或離開嬰幼兒太遠,因此負責育幼與採集。而這樣的分工因為有利群體存續而保留至今。

Chodorow對此回應,這樣的解釋適用於狩獵採集社會的分工型態,卻沒有辦法解釋為什麼此分工可以套用在其他生產方式的社會,育兒中的母親仍然進行其他各式生產工作的紀錄也存在,並且育幼的工作也經常由其他較長的兒童或老人分擔。因此,「生育機能必然導致母職由女性專任」的推論是難以成立的。
掰噗~
這件事情世界上只有三個人知道(ninja)
機器狼🌐AI搜尋全攻略
不行了汪... 機器狼想要辭職回家當家庭主狼了 (๑•́ ₃ •̀๑)
✺艾勒里✺三年不晚
另一種說法則是基於性激素的分泌造成育幼本能,例如一份研究指出胚胎期雄性化(出生前的環境中雄性激素異常高,而導致出生時具有偏雄性化的生殖器外觀)的女性,與一般生理女性相較,成為全職母親的意願較低、對結婚較少抱持幻想。但由於這份研究立基於受試者與其母親的口述回憶,無法排除是否因其出生特徵、被醫師交代「這孩子會比較男孩子氣」而影響了親代教育態度的可能。
✺艾勒里✺三年不晚
在另一研究中,雄性素不敏感症的男性,其激素分泌量雖然與一般男性無異,但身體無法受其作用,因此會因為雌激素(人都有兩種性激素,應該知道吧?)作用而擁有女性的身體外觀,而經常被誤當成女性養大。受試者會對娃娃表現出育幼行為,也表現得很有愛心。但這與前例同樣難以與性別角色教育的變數分開。
艾爾康迪遜
人類的生理構造總歸來說就是要去死的,所以人就該去死…… }Oo. 聽到子宮天生故母性亦天生論就會想到這個梗(欸
✺艾勒里✺三年不晚
在動物實驗方面,以人工合成初分娩母鼠體內分泌的激素,注入公鼠或未分娩母鼠體內,都能促進照顧幼鼠的育幼表現,他們會舔舐、用身體環繞幼鼠。

初分娩的母鼠體內激素含量自然上升,也會表現出育幼行為,但此影響下降得非常快,只要將其與幼鼠隔開幾天再放回,就會變得冷漠。

育幼表現也可以藉由使不論性別的實驗老鼠多次與幼鼠接觸而觸發。差別在於公鼠一開始會有攻擊行為,未分娩的母鼠則無。如果給母鼠注入雄性荷爾蒙,也可以抑制其育幼表現。

看到幼體會產生照顧行為的現象,也能在靈長類動物中觀察到,即使是雄性個體也會對孤單的幼體表現出保護行為。

綜上,可以確定激素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動物的行為,但卻不能確定動物實驗的結論可以適用於人類,並且存在激素以外影響對幼體照顧行為的變數,因此激素仍然不能確定是否為影響「母愛表現」的決定因子。
✺艾勒里✺三年不晚
以上內容,摘錄自《母職的再生產》
✺艾勒里✺三年不晚
艾爾康迪遜 : 你忘了提前列腺高潮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