ᛉ桾ᛉ
@shisarwark
Sat, Feb 24, 2018 3:18 PM
Mon, Mar 19, 2018 12:06 PM
6
4
[閱讀筆記]
琅嶠十八社與斯卡羅族
人狼君
@wolfsan
說
Sat, Feb 24, 2018 3:18 PM
嗷~~~嗚~~~
ᛉ桾ᛉ
@shisarwark
Sat, Feb 24, 2018 3:18 PM
Sat, Feb 24, 2018 3:21 PM
已知外祖父的祖母是熟番,居住於網紗里,可能是貓仔社人
我有1/16熟番血統 3/16客家血統
血統考據相關前情
第一噗
第二噗
ᛉ桾ᛉ
@shisarwark
Sat, Feb 24, 2018 3:19 PM
筆記開始
機器狼🎁TG貼圖包
@KMN_BOT
喜歡
Sat, Feb 24, 2018 3:19 PM
(✪ω✪)(看得很專心)
機器狼🎁TG貼圖包
@KMN_BOT
喜歡
Sat, Feb 24, 2018 3:19 PM
__φ( ̄ー ̄ )ノ(豪邁的用蠟筆亂塗)
ᛉ桾ᛉ
@shisarwark
Sat, Feb 24, 2018 3:21 PM
...伊能嘉矩所說的土番為貓仔社的原住民,也就是琅嶠十八蕃社的三股頭,它們曾經是琅嶠溪谷勢力最大的社群,「舊稱貓仔坑或寫作麻仔坑、貓仔社,位於網紗溪北畔...」
ᛉ桾ᛉ
@shisarwark
Sat, Feb 24, 2018 3:22 PM
位於今天的恆春鎮仁壽里一帶,保力溪以南到網紗溪以北,都屬於舊社的勢力範圍。(施添福2001)
ᛉ桾ᛉ
@shisarwark
Sat, Feb 24, 2018 3:23 PM
保力的客家人和原住民相互結盟後形成了更大的勢力,合力向保力溪上游的排灣族傳統領域挺進,先後引發多次衝突......
ᛉ桾ᛉ
@shisarwark
Sat, Feb 24, 2018 3:26 PM
犧牲了許多族人,屍首不全的屍骨,客家人認為會招致不祥,不宜帶回庄中,故於庄外建設小祠奉祀,這座小祠就是保力山南麓,保力聚落通往排灣族竹社部落,屏156鄉道上的義勇廟。
ᛉ桾ᛉ
@shisarwark
Sat, Feb 24, 2018 3:28 PM
瑯嶠地區的客家人都是二次移民。因清朝將瑯嶠地區畫為禁止區域,此地移民並不多,人口弱勢使得二次移民的客家人必須依附在其他族群中生存,風俗、語言、飲食都必須和其他族群交流或者妥協,也因此漸漸失去了自己的風俗及語言。
ᛉ桾ᛉ
@shisarwark
Sat, Feb 24, 2018 3:43 PM
==
林爽文事件後,乾隆56年(1791)在南北各處土牛溝設置四處大屯、八處小屯,再從全台93個「熟番」社,挑選出四千位身強體壯的平埔族人,分別安住在大小屯中,作為對抗「生番」的人肉盾牌。
ᛉ桾ᛉ
@shisarwark
Sat, Feb 24, 2018 3:44 PM
啊,以番制番,讓馬卡道南遷的遷徙事件
四大遷徙來了。
ᛉ桾ᛉ
@shisarwark
Sat, Feb 24, 2018 4:58 PM
====
西拉雅族人的祀壺,形式、材質、大小都沒有限制,另有向缸或尪公甕,加上將軍柱及上綁有豬頭股的向竹,構成民族崇祀祖靈的圖騰,一般尊稱為阿立祖。
ᛉ桾ᛉ
@shisarwark
Sun, Feb 25, 2018 1:59 PM
====
所謂的斯卡羅(Seqalu),是日本昭和時代,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類學研究室,進行族群系統所屬調查與研究後,才分類、命名的族名,許多研究者稱他們為「被排灣化的卑南族人」。
ᛉ桾ᛉ
@shisarwark
Sun, Feb 25, 2018 2:07 PM
卑南族為何會來到瑯嶠來,並被分類為新的族群呢?
故事起源於卑南社與知本社群競奪領導權: 自古以來,卑南平原上的領導中心向來是Kazekalan社(卡訾卡蘭/卡日卡蘭,今知本),各部族每年都必須向他們納貢以示臣服。
ᛉ桾ᛉ
@shisarwark
Sun, Feb 25, 2018 2:08 PM
等到Puyuma(卑南)社的勢力逐漸超越舊領導者時,他們不想再向Kazekalan社稱臣,乃藉故不肯納貢,引發了竹林戰爭(或稱滑地之戰,貢品事件)
ᛉ桾ᛉ
@shisarwark
Sun, Feb 25, 2018 2:11 PM
消化一下下一段,看起來很亂
ᛉ桾ᛉ
@shisarwark
Sun, Feb 25, 2018 2:16 PM
「本世(代)係知本社Katipal以布由馬Puyuma已過於知本社強大,且不做臣下之禮,而交惡。」(鄭開宗1970)
ᛉ桾ᛉ
@shisarwark
Sun, Feb 25, 2018 2:22 PM
二十世紀末官修的《卑南族史》紀載了事件的背景:「竹林戰爭...代表著山地的石生系統和平原上的竹生系統間軍事力量的對抗和升降。更重要的則是說明了,石生系統的山田燒墾農業經濟,終於對抗不了平原上的竹生系統的定耕農業經濟,卑南社在此一時期,部落完整的建構在邦藍‧普悠瑪Panglan puyuma部落的建地上,有了健全的部落組織,人口曾一度高達一百七十戶和七百六十五人,是平原上最大的部落,顯示出訂耕的農業經濟所能供養的人口數,遠超越於山田燒墾的農業經濟。」(宋隆生1998)
ᛉ桾ᛉ
@shisarwark
Sun, Feb 25, 2018 2:24 PM
石生系統和竹生系統,應該是在指不同的卑南部落所流傳的初始誕生傳說吧,從石頭生出來和從竹子裡生出來的差異。
印象中卑南傳說是說一開始有一對男女,不能面對面交配(?)
ᛉ桾ᛉ
@shisarwark
Sun, Feb 25, 2018 2:28 PM
此外卑南族大巴六九部落出身的小說家林二郎指出:「南王部落因為早年接納移墾的漢人並大量引進農耕技術,使得部落社會提早進入定耕社會,糧食人口逐年增加,遠比旱作狩獵的其他部落富裕與繁榮; 加上荷蘭人的開始接觸,南王部落已經是個名符其實的卑南大社。對於每年進貢實力已經遠不如他們,且日益衰敗的知本盟主,早有微詞。」(巴代2009)
ᛉ桾ᛉ
@shisarwark
Sun, Feb 25, 2018 2:28 PM
出現了,是巴代~!
ᛉ桾ᛉ
@shisarwark
Sun, Feb 25, 2018 2:34 PM
卡訾卡蘭社人前往卑南社質問為何沒有納貢,在大吵一架後,卡訾卡蘭社人打算偷偷離開,卻被卑南社人的竹棍陷阱絆倒,卑南社人於是展開屠殺,只剩下祭司長raxan,卑南社人將他拖回去,將他的肉一片片地割下。「這就是你所要的交付貢品,這就是了。」他們說。當他們最後切割他的胸膛時,他才闔目結束生命。
知本社已故報導人汪美妹Varikai所留下的口碑。
稍微整理了一下。
ᛉ桾ᛉ
@shisarwark
Sun, Feb 25, 2018 2:46 PM
恩我看懂了
簡而言之就是坐大的卑南社把卡訾卡蘭社的某些人趕跑了,在發生了「磨刀事件」(把人當作奴僕看待叫他們磨刀)後,有七人(一說六人)決定離開卡訾卡蘭,一路南下往瑯嶠前進。
ᛉ桾ᛉ
@shisarwark
Sun, Feb 25, 2018 2:46 PM
再排一下時間線
ᛉ桾ᛉ
@shisarwark
Sun, Feb 25, 2018 2:53 PM
竹林戰爭後落敗的卡訾卡蘭利用人糞巫術讓頭目的兒子被招贅到卑南社,化解緊張態勢。
後來卡訾卡蘭社人去卑南社作客,被卑南社人下令磨刀,引爆衝突。後來有七位卡訾卡蘭社人決定離開,前往瑯嶠,共3男4女。會選擇南下的原因是早年卡訾卡蘭稱王時,統治的範圍從卑南到瑯嶠沿海,沿線的排灣族人都是獲得卡訾卡蘭允許才得以建立部落。
但是卑南社取代了卡訾卡蘭後,這些沿海部族也已改聽命卑南人。南進路上,卑南社人下令各社阻擊。
ᛉ桾ᛉ
@shisarwark
Sun, Feb 25, 2018 2:56 PM
來到Hutsurin(Qutsurin)社時因地勢的關係,族人早已在山上守候,沒有退路的卡訾卡蘭社人只能與之交戰。
Hutsurin來自大武山Pulci社,為東台灣Pakarokaro群的古老部落,屬於排灣族。
ᛉ桾ᛉ
@shisarwark
Sun, Feb 25, 2018 2:58 PM
卡訾卡蘭人以Karimalao為首,使咒術令海水退去,登上海中的岩石,後又使海水上漲,驚走排灣族人,隨後遂又令海水退去,藉此登上瑯嶠。這塊石頭至今仍存,因其名稱呼為Karimalamalao。
ᛉ桾ᛉ
@shisarwark
Sun, Feb 25, 2018 2:59 PM
移川子之藏等,2012
↑看到這個我跑去查了一下這個人,1884年11月16日-1947年2月9日,阿不是已經過世了嗎,應該是這個人的著作又被重新出版了?
狼狗傑
@JimHawkins
Sun, Feb 25, 2018 3:04 PM
初版與再版年份之爭(喂
ᛉ桾ᛉ
@shisarwark
Sun, Feb 25, 2018 3:09 PM
移川子之藏所說至今仍存的Karimalamalao,就在台九號公路加津林和大鳥間,加津林一號橋下方近海處,一塊半露於海面上的大石頭,排灣族人俗稱孕婦石。
ᛉ桾ᛉ
@shisarwark
Sun, Feb 25, 2018 3:11 PM
這一段是去劉還月老師的避秦山部落格找來的。
這是斯卡羅族人南遷時,遭到大龜文社人的追殺,有一位孕婦為了逃亡,最後卻血崩在海岸線上的大石頭上,將整塊大石頭都染滿了鮮血,自此以後,無論什麼人經過這裡,都必須快速且沉默的通過,這片海岸也就成了「禁語海岸」。
ᛉ桾ᛉ
@shisarwark
Sun, Feb 25, 2018 3:17 PM
Karimalao超勇的耶
先施展巫術讓海水退開,還召喚狂風暴雨驅趕加津林社人。是最後要離開大礁岩時加津林社人又趕來,其中一位即將臨盆的懷孕婦人便在這裡生下了孩子,並且用惡毒的詛咒染紅了整個大石頭,令加津林人不敢追逐而來。
ᛉ桾ᛉ
@shisarwark
Sun, Feb 25, 2018 3:18 PM
老一倍的東排灣族人很害怕這塊石頭,認為詛咒仍未解除,沒事盡量不要來,如果需要經過,也不可直視孕婦石,必須面朝山邊快速通過,且不能言語以免詛咒,因此這裡也被稱為禁語海灘。
ᛉ桾ᛉ
@shisarwark
Sun, Feb 25, 2018 3:19 PM
(除了斯卡羅族以外,其他種族在這個場地強制禁言)←((((欸
ᛉ桾ᛉ
@shisarwark
Sun, Feb 25, 2018 3:22 PM
紀錄一下南遷七人的名字
Karimalao、Padagol、Tartar
他們的妻子 Denqan、Ranao、Manman、Topizing
ᛉ桾ᛉ
@shisarwark
Sun, Feb 25, 2018 3:23 PM
題外話
不得不說台灣民俗紀錄,日本人的貢獻很大,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這幾個研究者的文章非常常出現在文獻裡。
ᛉ桾ᛉ
@shisarwark
Sun, Feb 25, 2018 3:36 PM
Sun, Feb 25, 2018 3:43 PM
總共有五六條的路徑,很難說所謂的遷移路徑是哪一條
不過,總之這個路徑被稱為瑯嶠‧卑南道
ᛉ桾ᛉ
@shisarwark
Mon, Feb 26, 2018 12:29 PM
很厲害的是,一開始只有六七人來到瑯嶠,最後卻發展成了統治整個半島的大族群。
ᛉ桾ᛉ
@shisarwark
Mon, Feb 26, 2018 12:31 PM
Karimalao等人的南遷之路,雖然危險艱辛,卻往往成了其他仍留在部落裡的人,日後追隨的指引。
ᛉ桾ᛉ
@shisarwark
Mon, Feb 26, 2018 12:39 PM
後來族人的南遷之路不盡相同,普遍的說法是南下到大武後轉西向,越過中央山脈,到楓港或枋山休息一陣子,再南遷到貓仔坑。接著一分為四,擴散不同地區。
這裡說的一分為四應該是指斯卡羅四大社吧,豬朥束社(Ciljasuak)、射麻里社(Tjuavalji)、貓仔社(Savaruk)、龍鑾社(Shurindan)
ᛉ桾ᛉ
@shisarwark
Mon, Feb 26, 2018 12:40 PM
Mon, Feb 26, 2018 12:41 PM
我外祖父的祖母居住在網紗庄,距離貓仔社非常接近
ᛉ桾ᛉ
@shisarwark
Mon, Feb 26, 2018 12:47 PM
日本時代的田野資料大多數指出: 今天屬於恆春鎮仁壽里的貓仔坑,是族人來到瑯嶠地區後,最主要休養生息、繁衍子孫的地方;在此落腳,脫離了內外獅頭社以及外加芝來社的武力威脅,滿洲地區的蚊蟀社,其勢力範圍以港口溪為主,鵝鑾鼻附近的龜仔用社,勢力範圍則侷限在兩個小半島中,其他的小社則不足以形成威脅。也就是說貓仔坑剛好位在各大勢力範圍的邊陲,才有機會讓卡訾卡蘭社人(知本社人)有機會在此安身立命。
ᛉ桾ᛉ
@shisarwark
Mon, Feb 26, 2018 12:52 PM
「此時移來的La-garuligul家有位名叫Ranao的女頭目,其子Raon及Tsatsakan等,是從知本遷移途中所生的現存的潘阿別Apeq-Lagaruligul(51歲)是Ranao的十二代孫。」(移川子之藏等2012)
ᛉ桾ᛉ
@shisarwark
Mon, Feb 26, 2018 12:52 PM
Mon, Feb 26, 2018 12:52 PM
我覺得這邊斷句有問題,應該是「是從知本遷移途中所生的
,
現存的潘阿別Apeq-Lagaruligul(51歲)是Ranao的十二代孫。」
ᛉ桾ᛉ
@shisarwark
Mon, Feb 26, 2018 12:52 PM
Mon, Feb 26, 2018 12:53 PM
說起來我曾外祖母就姓潘。雖然那裏不管甚麼族別的人應該都會姓潘。
ᛉ桾ᛉ
@shisarwark
Mon, Feb 26, 2018 1:04 PM
各個家系的分社歷史,既然我要聚焦在我外曾祖母,就專心看這部份好了
Lja cjligul家系,即三股頭目,其本社是貓仔社(Savaruk),位於貓仔坑,亦即恆春城東北方,網紗溪源流,今恆春鎮仁壽里
ᛉ桾ᛉ
@shisarwark
Mon, Feb 26, 2018 1:07 PM
La-garuligul和Mavariu兩家在知本時代就已經存在了,前者分化出Rovaniau家,後者分出貓仔坑頭目La-caligul家
ᛉ桾ᛉ
@shisarwark
Mon, Feb 26, 2018 1:09 PM
這些家族各自分開前往新的地區: 龍鑾、豬朥束、射麻里,然而這些地方本來屬於排灣族,於是引起了戰爭衝突,致勝關鍵在於斯卡羅人擅長使用咒術。
ᛉ桾ᛉ
@shisarwark
Mon, Feb 26, 2018 1:24 PM
知本社人想在瑯嶠地區建立部落,當地的排灣族人百般刁難,先是要他們殺死一條會吃人的大蛇,知本社人施咒後大蛇就死了。排灣族人又要他們去對付一群惡狗,知本社人剪了其他動物的毛髮和小米糕纏在一起,餵食給惡狗,讓惡狗一吃就纏上牙齒。
ᛉ桾ᛉ
@shisarwark
Mon, Feb 26, 2018 1:29 PM
排灣族人親眼所見巫術的威力,但仍然不肯屈服,知本社人便詛咒排灣地區遭到旱災,兩三年內都沒有降雨,植物都枯死了,但知本社人居住的地區仍然風調雨順,排灣族人只好和這些外來者談判,接受知本社人的領導地位。
ᛉ桾ᛉ
@shisarwark
Mon, Feb 26, 2018 1:30 PM
其他類似的傳說大多強調知本社人擁有強大的巫術,可以讓敵人生病、無故病痛,讓在地的排灣族及其他族群感到畏懼,漸漸成為瑯嶠地方的統治者,甚至連獅頭社、牡丹社群都要向其納貢。
ᛉ桾ᛉ
@shisarwark
Mon, Feb 26, 2018 1:35 PM
斯卡羅這個稱號是後來才得到的尊稱。卑南族耆老汪美妹(Varikay)口述:「排灣族人不得不派人和知本人講和,此時知本人開出了條件:「將來你們在田裡收穫的十分之一,做為供品獻給我們,獵到的動物大腿、腦髓、肝臟、心臟及肋骨應作為供品獻給我們;山上的物產我們有優先取得的權利;任何部落的會議,你們該邀請我們參加聽判。」
ᛉ桾ᛉ
@shisarwark
Mon, Feb 26, 2018 1:36 PM
此後,知本社人開始與排灣族人往來,一但有會議,這些知本人均被抬上轎受邀
ᛉ桾ᛉ
@shisarwark
Mon, Feb 26, 2018 1:37 PM
故排灣族人把知本人取名為Seqalu(斯卡羅),有「被抬者」之意。
ᛉ桾ᛉ
@shisarwark
Mon, Feb 26, 2018 1:37 PM
祖先,你們好壞。
ᛉ桾ᛉ
@shisarwark
Mon, Feb 26, 2018 1:38 PM
也有其他的說法是說斯卡羅的意思是從東邊海岸來的人,不過較少被提及。
ᛉ桾ᛉ
@shisarwark
Mon, Feb 26, 2018 1:41 PM
Mon, Feb 26, 2018 1:44 PM
日據時代期間日本人為台灣原住民族分類,昭和年間,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類學研究室認為這些地方的卑南族人長期與排灣族人和其他各族通婚,早已不是原先的卑南族,加上語言和習俗明顯排灣化,既使保留了傳統咒術,也加入了許多排灣族色彩,乃依在地人對他們的尊稱,命名為斯卡羅族。(移川子之藏等2012)
ᛉ桾ᛉ
@shisarwark
Mon, Feb 26, 2018 1:47 PM
巫術往往被認為是一種低層次的法術,他不是一種信仰,乃透過咒語和法術建構的力量,因目的與效用的不同,大致可分為黑、白兩種巫術。用來傷害別人、役使嫁禍、肇生惡疾甚至死亡的,稱為黑巫術。巫師透過放蠱、咒詛、秘密儀式、做向等手段,對付仇敵或報復。
ᛉ桾ᛉ
@shisarwark
Mon, Feb 26, 2018 1:48 PM
白巫術乃指對人有益的巫術,祈雨、驅鬼、破邪、求孕、尋物等等,或者召引祖靈為族人祈福。
ᛉ桾ᛉ
@shisarwark
Mon, Feb 26, 2018 1:52 PM
卑南族自古即是巫術盛行的民族,早年以男性巫師為主,20世紀初才改用女性巫師,但有些部落的女巫已施行家族和個人相關的巫術為主,部落征戰、祭典、公共事務仍由男性負責。東台灣各民族相傳卑南族的黑巫術足以致人於死,甚至招來風雨、引發地震。知本社人來到瑯嶠,仍然以巫術克敵制勝,但是並沒有留下巫術施行的相關紀錄。
ᛉ桾ᛉ
@shisarwark
Mon, Feb 26, 2018 1:55 PM
現今的恆春半島只剩下幾位斯卡羅族的巫師,里德和八瑤部落的巫師還常常為人們排解困難、治病解厄,其中以里德的大巫師張米枝最具代表性,她本身是馬卡道族的後裔,卻嫁到斯卡羅大頭目的家族中,家中也奉祀漢人神明,更承襲老祖的崇祀和向婆的法力(老祖應該是馬卡道體系),再加上世代與排灣族人接觸,施法行巫時摻雜許多排灣族的巫術。
ᛉ桾ᛉ
@shisarwark
Mon, Feb 26, 2018 1:58 PM
張米枝的巫術主要以替人問世、祭解、治病、尋物、去災、祈求豐收為主,此外,滿州鄉主要的迎神賽會與祭典,都必須由她前導或主持,可見滿州人仍然敬畏著斯卡羅人大股頭家族的巫術與勢力。
ᛉ桾ᛉ
@shisarwark
Mon, Feb 26, 2018 1:58 PM
尋,尋物!
ᛉ桾ᛉ
@shisarwark
Mon, Feb 26, 2018 2:19 PM
Mon, Feb 26, 2018 2:20 PM
PDF解析度很差
文字解說由上往右是a.摘芭樂葉 b.設祭台(第一個字看不懂) c.切生豬肉 d.問卜 e.驅惡靈 f.解厄或治病
ᛉ桾ᛉ
@shisarwark
Mon, Feb 26, 2018 2:23 PM
今天的斯卡羅巫術已經混和了各族的成分,主要以問事、治病、尋物、解厄為主,首先準備Viag(桑葉或芭樂葉),豬頭骨、豬腿骨、生醃豬肉、酒、小米飯、祭祀小刀、切半曬乾的瓢瓜、Zagu(神珠,無患子的種實)、螺錢等等
ᛉ桾ᛉ
@shisarwark
Mon, Feb 26, 2018 2:31 PM
Mon, Feb 26, 2018 2:31 PM
巫師問卜前,要先去採摘Viag,兩片一疊,分成十疊,分兩列整齊排在地上,前方再放一片木板(早期為香蕉葉)作為祭台,巫師從占卜箱中取出各種法器,排列在祭台上,先用祭祀小刀將生醃肉切成小塊(或是將獸骨敲碎),放在Viag上,再一一倒酒以示點酒獻祭。
ᛉ桾ᛉ
@shisarwark
Mon, Feb 26, 2018 2:34 PM
備妥後,請當事人坐在巫師對面,巫師將曬乾切半的瓢瓜夾在大腿間,上面塗滿生醃肉的油,巫師邊念咒邊用Zagu在瓢瓜上磨擦旋繞,最後把Zagu放在瓢瓜頂部,如果問題無解,Zagu就會滑下來,巫師要再行念咒,直到Zagu停在頂部,代表祖靈同意為止。
ᛉ桾ᛉ
@shisarwark
Mon, Feb 26, 2018 2:36 PM
女巫放在瓢瓜上問卜的Zagu,是巫師的主要靈力來源,是代代相傳而來的,且有多個不同效用的珠子,分別用在治病、解厄、祈福、喪事祭儀等儀式上。
ᛉ桾ᛉ
@shisarwark
Mon, Feb 26, 2018 2:37 PM
問事完畢後,巫師再依照祖靈的指示,以唸咒、施法、噴酒、淨身等方式,為當事人解決疑難。
ᛉ桾ᛉ
@shisarwark
Mon, Feb 26, 2018 2:38 PM
ᛉ桾ᛉ
@shisarwark
Mon, Feb 26, 2018 2:44 PM
下十八番社這個詞來自於清代與日據時期紀錄的瑯嶠十八社,依照居住高度分為上十八社與下十八社,斯卡羅屬於下十八社。下十八番社的統治權一直在斯卡羅大股頭手中。斯卡羅離開貓仔坑後,分成大股頭、二股頭、三股頭、四股頭。所謂的二股頭、三股頭乃是以自己所管轄的番社多少而稱,大股頭係管轄所有頭人者。」
ᛉ桾ᛉ
@shisarwark
Mon, Feb 26, 2018 2:46 PM
貓仔社
三股頭: 屬Lja cjligul家系,本社在恆春城東北方,屬今恆春鎮仁壽里的貓仔社(Savaruk),統轄的排灣族部落包括:八瑤社(部分)、四林格社(部分)、竹社。
ᛉ桾ᛉ
@shisarwark
Mon, Feb 26, 2018 2:48 PM
漢人的湧入 通婚,讓斯卡羅人的統治權力逐漸鬆弛。清朝的統治也讓各大股頭的權力緊縮。
ᛉ桾ᛉ
@shisarwark
Mon, Feb 26, 2018 2:51 PM
明治37年(1904),台灣總督府將潘文杰統領的瑯嶠十八番社、恆春城、滿州鄉納入普通行政法,把斯卡羅族所轄排灣族、阿美族一律改稱「熟化番」(不同於平埔族群,指已漢化的生番),視同漢人管理。
ᛉ桾ᛉ
@shisarwark
Mon, Feb 26, 2018 2:54 PM
原本三股頭的社地在恆春城稍北,屏鵝公路上的仁壽里,網紗溪流域的廣闊平原,如今除了網紗溪上游還留有「貓仔坑內」的舊地名,網紗溪中游左岸,留有兩三處供奉馬卡道老祖的人家,其他全是漢人的天下。
ᛉ桾ᛉ
@shisarwark
Mon, Feb 26, 2018 2:56 PM
土生囝: 原住民和漢人所生的小孩
ᛉ桾ᛉ
@shisarwark
Mon, Feb 26, 2018 3:15 PM
剩下的部分都在討論瑯嶠‧卑南道的形成與其間的舊社,並不是我主要的目標,就暫且擱置好了。
ᛉ桾ᛉ
@shisarwark
Wed, Feb 28, 2018 1:31 PM
現在最大的尷尬點
斯卡羅族的文獻很少有圖
我連怎麼穿都不知道
ᛉ桾ᛉ
@shisarwark
Wed, Feb 28, 2018 1:31 PM
只找得到這樣的敘述
鳥居曾經描述瑯嶠十八番社如下:「下蕃社的總頭目潘文杰住在山下。蚊蟀、龜仔甪等社位於山下,族人早就與漢人接觸而幾乎被漢化。…牡丹社(Shimbaojan社)可以說是山上蕃社的代表,族人使用固有的排灣語,通曉漢語者極少。男子的頭髮呈散髮狀態,只是外出的時候,臨時做辮髮打扮,利用草花裝飾頭髮,耳朵上掛著大耳環,腰間維繫著一塊紺色方布,遠行時才著半體衣。女子把頭髮分梳,束起來盤繞於頭上,著舊式的漢服。住屋是土埆厝,用茅草修葺屋頂,節比鱗次建於山坡上。日常食用芋頭和蕃薯。除非是上層的頭目階級,一般平民吃不到小米或白米。」
ᛉ桾ᛉ
@shisarwark
Wed, Feb 28, 2018 1:32 PM
本來期待趕快讀巴奈的書 可是明天就要準備委託了
ᛉ桾ᛉ
@shisarwark
Wed, Feb 28, 2018 1:32 PM
而書還沒來
ᛉ桾ᛉ
@shisarwark
Wed, Feb 28, 2018 1:50 PM
斯卡羅獵刀
哦哦哦哦哦
ᛉ桾ᛉ
@shisarwark
Wed, Feb 28, 2018 1:52 PM
來看影片
ᛉ桾ᛉ
@shisarwark
Sat, Mar 3, 2018 11:28 AM
貓仔社第一代頭目「阿娜烏」傳到十三、四代的孫「勿阿蛋」,擁有近鄰無比的勢力,遙遙領先其他頭目社長,在三台山中建立石砌房屋。原有希望能鞏固蕃社的基礎,然而其子孫「獅仔」不幸在三十歲時留下兩名幼兒猝死,致使番社勢力衰弱。
ᛉ桾ᛉ
@shisarwark
Sat, Mar 3, 2018 11:30 AM
分社的三位頭目商議後,推舉部下「阿錄」來當頭目,但阿錄生性懶散,不顧社務,社力衰退,四方庄民乘機濫伐木材,侵略木炭製造業,翻攝自此一蹶不振。
ᛉ桾ᛉ
@shisarwark
Sat, Mar 3, 2018 11:32 AM
如今除了原上快仔社的移住蕃九戶,全社番人的風俗、語言、飲食,幾乎和漢人沒有差異,往日榮景再不復見。
ᛉ桾ᛉ
@shisarwark
Sat, Mar 3, 2018 11:35 AM
現在比較有活動的斯卡羅似乎只剩下本來屬於本家的豬朥束社,轉移到了旭海
Aprimenumber
@NekojishiLiker
Sun, Jun 20, 2021 4:12 PM
ᛉ桾ᛉ
: 白巫術並非泛指對人有益之巫術,而乃過程未殺害生物之巫術。也就是說白巫術也有可能拿來害人。
ᛉ桾ᛉ
@shisarwark
Sun, Jun 20, 2021 4:32 PM
Aprimenumber
: 這則噗內的知識並不是出自我口中,是這本書提到的,實際上我去修卑南族巫覡文化課也有提到利用過度增益的巫術去陷害人,例如衝過頭之類的應用
載入新的回覆
我有1/16熟番血統 3/16客家血統
血統考據相關前情
第一噗
第二噗
林爽文事件後,乾隆56年(1791)在南北各處土牛溝設置四處大屯、八處小屯,再從全台93個「熟番」社,挑選出四千位身強體壯的平埔族人,分別安住在大小屯中,作為對抗「生番」的人肉盾牌。
四大遷徙來了。
西拉雅族人的祀壺,形式、材質、大小都沒有限制,另有向缸或尪公甕,加上將軍柱及上綁有豬頭股的向竹,構成民族崇祀祖靈的圖騰,一般尊稱為阿立祖。
所謂的斯卡羅(Seqalu),是日本昭和時代,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類學研究室,進行族群系統所屬調查與研究後,才分類、命名的族名,許多研究者稱他們為「被排灣化的卑南族人」。
故事起源於卑南社與知本社群競奪領導權: 自古以來,卑南平原上的領導中心向來是Kazekalan社(卡訾卡蘭/卡日卡蘭,今知本),各部族每年都必須向他們納貢以示臣服。
印象中卑南傳說是說一開始有一對男女,不能面對面交配(?)
知本社已故報導人汪美妹Varikai所留下的口碑。
稍微整理了一下。
簡而言之就是坐大的卑南社把卡訾卡蘭社的某些人趕跑了,在發生了「磨刀事件」(把人當作奴僕看待叫他們磨刀)後,有七人(一說六人)決定離開卡訾卡蘭,一路南下往瑯嶠前進。
後來卡訾卡蘭社人去卑南社作客,被卑南社人下令磨刀,引爆衝突。後來有七位卡訾卡蘭社人決定離開,前往瑯嶠,共3男4女。會選擇南下的原因是早年卡訾卡蘭稱王時,統治的範圍從卑南到瑯嶠沿海,沿線的排灣族人都是獲得卡訾卡蘭允許才得以建立部落。
但是卑南社取代了卡訾卡蘭後,這些沿海部族也已改聽命卑南人。南進路上,卑南社人下令各社阻擊。
Hutsurin來自大武山Pulci社,為東台灣Pakarokaro群的古老部落,屬於排灣族。
↑看到這個我跑去查了一下這個人,1884年11月16日-1947年2月9日,阿不是已經過世了嗎,應該是這個人的著作又被重新出版了?
這是斯卡羅族人南遷時,遭到大龜文社人的追殺,有一位孕婦為了逃亡,最後卻血崩在海岸線上的大石頭上,將整塊大石頭都染滿了鮮血,自此以後,無論什麼人經過這裡,都必須快速且沉默的通過,這片海岸也就成了「禁語海岸」。
先施展巫術讓海水退開,還召喚狂風暴雨驅趕加津林社人。是最後要離開大礁岩時加津林社人又趕來,其中一位即將臨盆的懷孕婦人便在這裡生下了孩子,並且用惡毒的詛咒染紅了整個大石頭,令加津林人不敢追逐而來。
Karimalao、Padagol、Tartar
他們的妻子 Denqan、Ranao、Manman、Topizing
不得不說台灣民俗紀錄,日本人的貢獻很大,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這幾個研究者的文章非常常出現在文獻裡。
不過,總之這個路徑被稱為瑯嶠‧卑南道
這裡說的一分為四應該是指斯卡羅四大社吧,豬朥束社(Ciljasuak)、射麻里社(Tjuavalji)、貓仔社(Savaruk)、龍鑾社(Shurindan)
Lja cjligul家系,即三股頭目,其本社是貓仔社(Savaruk),位於貓仔坑,亦即恆春城東北方,網紗溪源流,今恆春鎮仁壽里
PDF解析度很差
文字解說由上往右是a.摘芭樂葉 b.設祭台(第一個字看不懂) c.切生豬肉 d.問卜 e.驅惡靈 f.解厄或治病
三股頭: 屬Lja cjligul家系,本社在恆春城東北方,屬今恆春鎮仁壽里的貓仔社(Savaruk),統轄的排灣族部落包括:八瑤社(部分)、四林格社(部分)、竹社。
斯卡羅族的文獻很少有圖
我連怎麼穿都不知道
鳥居曾經描述瑯嶠十八番社如下:「下蕃社的總頭目潘文杰住在山下。蚊蟀、龜仔甪等社位於山下,族人早就與漢人接觸而幾乎被漢化。…牡丹社(Shimbaojan社)可以說是山上蕃社的代表,族人使用固有的排灣語,通曉漢語者極少。男子的頭髮呈散髮狀態,只是外出的時候,臨時做辮髮打扮,利用草花裝飾頭髮,耳朵上掛著大耳環,腰間維繫著一塊紺色方布,遠行時才著半體衣。女子把頭髮分梳,束起來盤繞於頭上,著舊式的漢服。住屋是土埆厝,用茅草修葺屋頂,節比鱗次建於山坡上。日常食用芋頭和蕃薯。除非是上層的頭目階級,一般平民吃不到小米或白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