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找樂趣
@T680
Wed, May 31, 2017 5:55 AM
Wed, Feb 26, 2020 6:01 PM
4
2
國土計畫、區域差距以及社區營造的新課題 - 台灣社區通
https://goo.gl/...
全球化的加速,一方面重構了國土的區域動力,也衝擊了地方與社區原有共享的意義、促使社區營造內涵的位移。而社區營造的潛力,則是它聯結使用者與社會變遷,協助地方居民重新發現地方特性、在參與的過程中發現新價值。然而正因為如此,社區營造必須要更精進於創新、避免自我複製、並準確回應新的都市社會與區域發展課題。對比起上一階段以公共空間營造為主軸的社區營造取向,下一階段社區營造需面對城鄉落差持續擴大、以及以發展為導向而引起的土地利益壟斷的狀況,尋求城鄉聯結以及空間正義。以下對這些議題進一步闡述。
區域發展平衡
國土規劃
都會都市規劃
城鄉差距
擴張型、修補型社會與社會公平
認同
少子化
社會福利
前瞻計畫
掰噗~
@baipu
Wed, May 31, 2017 5:55 AM
中肯!!
生活中找樂趣
@T680
Wed, May 31, 2017 5:56 AM
一、城鄉分野與區域落差
生活中找樂趣
@T680
Wed, May 31, 2017 5:56 AM
Wed, May 31, 2017 5:57 AM
現代都市計畫的先驅霍華德曾試圖整合城鎮與鄉村的優勢,發展花園城市作為現代世界生活的烏托邦。然而,一九八0年代以來,以全球化城市網絡的加速發展,強化了城市對鄉村的控制力。在亞洲,首要城市的一極集中更是顯著。日本的東京、韓國的首爾、臺灣的台北,無一有異地均聚集了國內的經濟、政治、教育文化以及醫療等資源。
以首都為中心,發展出新的全球都會區域(global city region)。而隨著全球化的深化,擁有方便快速的交通網例如機場或高速鐵路,而被編入國際分工產業鍊結的區域將蓬勃發展,
脫落的區域則面臨人口流失與老化的困境,使區域差距更為擴大。
即便是運用遷都或首都機能分散的手段都難以改變這個失去平衡的國土發展。
生活中找樂趣
@T680
Wed, May 31, 2017 5:56 AM
Wed, May 31, 2017 5:58 AM
然而,仍有一些都會發展模式挑戰了一極集中、或是鼓勵鉅型城市的空間型態,以城際聯盟的形式來克服區域落差、維繫地方活力。
例如荷蘭的蘭斯塔德地區是以阿姆斯特丹、台夫特、海牙、萊頓、鹿特丹等環形城市所形成的區域。均衡的中小型城鎮伴隨者期間被保存的農地,形成宜居且海陸交會的生活空間。
另一方面,由日本的京都、大阪與神戶,經由方便的交通網形成關西地區。這個區域中的都市
各具獨特的地方風格與歷史傳統
、
卻又匯聚成整體區域,支持了與關東迴異的城市生活風格。
生活中找樂趣
@T680
Wed, May 31, 2017 5:56 AM
Wed, May 31, 2017 5:58 AM
全球城市的發展雖然帶來競爭,但更常見的是模仿複製。
例如,亞洲各主要城市競相修建第一高樓、建設水岸的天際線。
或是邀請國外建築師來設計品牌化建築。
這些意象式工程往往耗費鉅資、抹去原有的都市空間紋理,並形成宰制性的空間語彙,形成對於本地文化的掠奪。
然而,城市要急起直追、避免墮入脫落命運的作法
並非盲目追求其他城市的發展模式,而是應該重新訂位自己
。將近二十年的社區營造運動,逐漸為台灣的城鄉環境打造出一個不同的面貌。
生活中找樂趣
@T680
Wed, May 31, 2017 5:56 AM
Wed, May 31, 2017 5:59 AM
過去,社區營造的發展或研究視角,往往將城與鄉分別處理,設定不同模式。
我們當然不能否定城市與鄉村地區在人口、資源與產業發展策略上的差異。然而,新近城市與鄉村的發展重點則是克服這種分離、重新尋求城鄉聯結,例如全球各地的社區支持型農業的熱潮,或者是如日本愛鄉稅的設計等。
另一方面,城市與鄉村也進行自我改造。
例如在
鄉村地區創造有利年輕人的工作機會,以及休閒、知識、與文化的氛圍。
都市地區則透過永續設計營造自然綠意、以及城市菜園做為支持本地糧食栽種與公共空間的環境。
因此,地域社會必須要透過檢視自身、重建認同感,才能夠發展出適宜的發展策略,以克服發展落差、並回應國土規劃的課題。
#農村人口回流 #都市綠化
生活中找樂趣
@T680
Wed, May 31, 2017 5:56 AM
Wed, May 31, 2017 5:56 AM
二、從擴張型到修補型社會與社會公平
生活中找樂趣
@T680
Wed, May 31, 2017 5:56 AM
Wed, May 31, 2017 6:01 AM
下一個階段的亞洲城市,將面對的是人口減少、低經濟成長以及社會極化的年代。
這是過去半世紀中臺灣的都市計畫所沒有處理過的情境。
在歐洲,十多年前已經討論縮小城市(Shrinking Cities)的課題;日本以及韓國的國土規劃相關研究智庫也從幾年前開始著手處理此一課題。
臺灣事實上也正面臨相近狀況:整體人口縮小之外、家戶人口變少、個人家戶大量增加、高齡化、社會貧窮化與兩極化日益嚴重。
這些對原來建立在高成長、擴張型都市增長的規劃模型提出挑戰。
未來在財政、勞動力與資源等限制下,都市計畫應重視維護、修補、再生型、文化與綠地保存,而非盲目從事增加都市計畫用地等擴張的現代性計畫。
生活中找樂趣
@T680
Wed, May 31, 2017 5:56 AM
Wed, May 31, 2017 6:02 AM
在亞洲一些城市,例如香港或新加坡,曾經在都市快速發展時期以興建大量的公共住宅作為降低再生產成本的手段,形成國家對資本的補貼以發展產業。
然而在今日,全球經濟風險增高、非典型就業已經成為例行狀態,
建立公共租賃住宅則有作為社會保護網、修補的意義。
生活中找樂趣
@T680
Wed, May 31, 2017 5:56 AM
Wed, May 31, 2017 6:04 AM
隨著社會變遷,公共設施也需要轉型,因應少子化與高齡化與再生型社會的需求。例如在日本,
有許多兒童遊戲場已經在社區營造中改變成為適合更多人與高齡者使用的社區公園,而學校空間則作為社區展演空間或是文化中心、甚至是社會住宅。
實質空間設計應更強調人性與社會包容(social inclusiveness)而不僅是強調效率。
生活中找樂趣
@T680
Wed, May 31, 2017 5:57 AM
Wed, May 31, 2017 6:04 AM
另一方面,全球化的經濟競爭,往往促使都市計畫法令鬆綁、以吸引流動資本的進駐。然而,
流動資本對於地方文化與認同的衝擊,以及僅注重經濟成長而不問不公平的代價,已經引發諸多的社會不滿。
臺灣在都市更新與農地徵用等方面,都反應了這些問題。
因此都市與區域計畫應更謹慎地說明公共利益之所在,以期不僅避免社會衝突,並進一步使都市計畫能積極有助於社會正義之實現。
從這個角度來看,都市更新與社會住宅中的社會包容等課題,應是轉化現有的社區營造模式的關鍵字。
生活中找樂趣
@T680
Wed, May 31, 2017 5:57 AM
=引用結束=
生活中找樂趣
@T680
Wed, May 31, 2017 6:01 AM
Wed, May 31, 2017 6:01 AM
[生活中找樂趣] - 總統請別偏心,南投人不當次等公民,日月潭也要捷運!──淺談「經濟民粹主義」 | ...
生活中找樂趣
@T680
Wed, May 31, 2017 6:02 AM
[生活中找樂趣] - 正妹返鄉幫忙「當蚵農」 婆媽酸:沒出息的人才會回來 | ETNEWS生活 | E...
生活中找樂趣
@T680
Wed, May 31, 2017 6:02 AM
[生活中找樂趣] - 10年耕地少一半 台灣蒜頭田缺工記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 ...
生活中找樂趣
@T680
Fri, Apr 13, 2018 7:08 PM
[生活中找樂趣] - 蔥農的眼淚 教師務農的忿怒:政府政策「腦性麻痺」! - 小農生產賣不完 農...
生活中找樂趣
@T680
Wed, Dec 4, 2019 6:38 PM
@CteaX55 - 【今日台語漢字】「即馬無愛好好啊讀冊,大漢就無辦法去種埩。」(現在不好好讀書,長大...
生活中找樂趣
@T680
Wed, Feb 26, 2020 6:14 PM
@T680 - 行政院修國土法為「國家重大建設」開後門 林淑芬:大埔、酒廠、賣場、旅館、這些都叫重大建設...
生活中找樂趣
@T680
Mon, Dec 14, 2020 9:56 AM
@CteaX55 - 小測驗:你認得台灣的鄉鎮嗎? 想到上次縣市制霸的鄉鎮級版我就整個放棄了www 真的...
載入新的回覆
https://goo.gl/...
全球化的加速,一方面重構了國土的區域動力,也衝擊了地方與社區原有共享的意義、促使社區營造內涵的位移。而社區營造的潛力,則是它聯結使用者與社會變遷,協助地方居民重新發現地方特性、在參與的過程中發現新價值。然而正因為如此,社區營造必須要更精進於創新、避免自我複製、並準確回應新的都市社會與區域發展課題。對比起上一階段以公共空間營造為主軸的社區營造取向,下一階段社區營造需面對城鄉落差持續擴大、以及以發展為導向而引起的土地利益壟斷的狀況,尋求城鄉聯結以及空間正義。以下對這些議題進一步闡述。
區域發展平衡 國土規劃 都會都市規劃 城鄉差距 擴張型、修補型社會與社會公平 認同 少子化 社會福利 前瞻計畫
以首都為中心,發展出新的全球都會區域(global city region)。而隨著全球化的深化,擁有方便快速的交通網例如機場或高速鐵路,而被編入國際分工產業鍊結的區域將蓬勃發展,脫落的區域則面臨人口流失與老化的困境,使區域差距更為擴大。即便是運用遷都或首都機能分散的手段都難以改變這個失去平衡的國土發展。
例如荷蘭的蘭斯塔德地區是以阿姆斯特丹、台夫特、海牙、萊頓、鹿特丹等環形城市所形成的區域。均衡的中小型城鎮伴隨者期間被保存的農地,形成宜居且海陸交會的生活空間。
另一方面,由日本的京都、大阪與神戶,經由方便的交通網形成關西地區。這個區域中的都市各具獨特的地方風格與歷史傳統、卻又匯聚成整體區域,支持了與關東迴異的城市生活風格。
例如,亞洲各主要城市競相修建第一高樓、建設水岸的天際線。
或是邀請國外建築師來設計品牌化建築。
這些意象式工程往往耗費鉅資、抹去原有的都市空間紋理,並形成宰制性的空間語彙,形成對於本地文化的掠奪。
然而,城市要急起直追、避免墮入脫落命運的作法並非盲目追求其他城市的發展模式,而是應該重新訂位自己。將近二十年的社區營造運動,逐漸為台灣的城鄉環境打造出一個不同的面貌。
我們當然不能否定城市與鄉村地區在人口、資源與產業發展策略上的差異。然而,新近城市與鄉村的發展重點則是克服這種分離、重新尋求城鄉聯結,例如全球各地的社區支持型農業的熱潮,或者是如日本愛鄉稅的設計等。
另一方面,城市與鄉村也進行自我改造。
例如在鄉村地區創造有利年輕人的工作機會,以及休閒、知識、與文化的氛圍。
都市地區則透過永續設計營造自然綠意、以及城市菜園做為支持本地糧食栽種與公共空間的環境。
因此,地域社會必須要透過檢視自身、重建認同感,才能夠發展出適宜的發展策略,以克服發展落差、並回應國土規劃的課題。
#農村人口回流 #都市綠化
這是過去半世紀中臺灣的都市計畫所沒有處理過的情境。
在歐洲,十多年前已經討論縮小城市(Shrinking Cities)的課題;日本以及韓國的國土規劃相關研究智庫也從幾年前開始著手處理此一課題。
臺灣事實上也正面臨相近狀況:整體人口縮小之外、家戶人口變少、個人家戶大量增加、高齡化、社會貧窮化與兩極化日益嚴重。
這些對原來建立在高成長、擴張型都市增長的規劃模型提出挑戰。未來在財政、勞動力與資源等限制下,都市計畫應重視維護、修補、再生型、文化與綠地保存,而非盲目從事增加都市計畫用地等擴張的現代性計畫。
然而在今日,全球經濟風險增高、非典型就業已經成為例行狀態,建立公共租賃住宅則有作為社會保護網、修補的意義。
實質空間設計應更強調人性與社會包容(social inclusiveness)而不僅是強調效率。
臺灣在都市更新與農地徵用等方面,都反應了這些問題。
因此都市與區域計畫應更謹慎地說明公共利益之所在,以期不僅避免社會衝突,並進一步使都市計畫能積極有助於社會正義之實現。
從這個角度來看,都市更新與社會住宅中的社會包容等課題,應是轉化現有的社區營造模式的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