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光_新生活運動
@tasogarenokaze024
Sun, Nov 16, 2025 3:29 AM
Sun, Nov 16, 2025 3:33 AM
26
6
《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
(Stolen Focus: Why You Can't Pay Attention and How to Think Deeply Again)
讀嘛讀嘛
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分心世代的12個課題,如何停止瞎忙,重拾心流、效率與創意 - 約翰.海利 | Re...
我們的注意力是一種光,它能照亮世界,並且讓我們看見。
姑且來把之前讀完的書寫一下紀錄
阿光_新生活運動
@tasogarenokaze024
Sun, Nov 16, 2025 3:31 AM
Sun, Nov 16, 2025 5:58 AM
這本讀完有點久了,但是....一直拖延.....
這本當時是跟《數位深度大掃除》排在一起看的,都是和數位成癮問題相關的書。
@tasogarenokaze024 - 不想幹正事只好強迫自己久違地來讀一下書..... 《數位深度大...
不過讀完之後,我覺得《數位深度大掃除》對數位成癮議題的聚焦更深入一些,這本的話就如同書名,是較廣泛探討人類注意力的一本書,數位成癮只是作者切入的其中一個角度。
阿光_新生活運動
@tasogarenokaze024
Sun, Nov 16, 2025 3:42 AM
Sun, Nov 16, 2025 5:44 AM
不過關於注意力的書,我們之前讀書會還看過
《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
,大猩猩這本的作者是學界心理學家,因此這本書更偏研究向,有更多的實驗與細節,主要講一些ㄧ般人對人類注意力的迷思,例如人其實無法真正多工,只是在多項任務中不停切換注意力而已。
《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這本書的作者不是科研人員,只是記者,主要靠採訪和蒐集資料寫成這本書,所以和《大猩猩》那本的方向又不太一樣;因為出發點和一般社會大眾比較接近,所以著眼點也會比較接近一般人如何因應現代社會中專注力越來越缺失的問題。
啊我突然發現這個作者也是《照亮憂鬱黑洞的一束光》的作者耶
@tasogarenokaze024 - #讀嘛讀嘛 《照亮憂鬱黑洞的一束光》 「他們現在知道,抗憂鬱劑...
阿光_新生活運動
@tasogarenokaze024
Sun, Nov 16, 2025 3:51 AM
這本書的開頭也是蠻有趣的,作者提到和他關係很好的侄兒,小時候侄兒很迷貓王,所以他約定要帶侄兒去貓王的著名景點「優雅園」聖地巡禮。結果等到侄兒長大、他終於實現承諾帶侄兒去優雅園玩的時候,已經長成青少年的侄兒卻一路心不在焉,對各種風景興趣缺缺、然後一直滑手機。
阿光_新生活運動
@tasogarenokaze024
Sun, Nov 16, 2025 3:52 AM
但作者發現其實不是只有他正值青少年的侄兒有這樣無法專心的問題,其實身為成熟大人的自己也是,而且其實他們都知道問題,卻不知如何解決,於是作者才決定來研究並寫一本和專注力有關的書。
阿光_新生活運動
@tasogarenokaze024
Sun, Nov 16, 2025 5:42 AM
Sun, Nov 16, 2025 5:44 AM
這本書最終列出了12個現代社會中削減人類專注力的因素,新科技的干擾只是其中之一,另外還包含資訊傳播速度和量增加、人均睡眠時間減少、閱讀習慣崩解(這點我認為因果關係有待討論)、壓力、環境汙染、對兒童教育方針改變等等。
不過,不能否認螢幕使用在其中佔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例如書中提到的第2(心流狀態削弱)、第4(持續閱讀習慣崩解)、第5(心靈神遊被打斷)其實都和3C與社交媒體興起有關,可說是此消彼漲。
阿光_新生活運動
@tasogarenokaze024
Sun, Nov 16, 2025 5:49 AM
Sun, Nov 16, 2025 5:51 AM
書中最一開始有提到一件不知道該欣慰還是該哀桑的事,就是「專注力下降不是最近才開始發生的」,有個團隊想研究人們注意力的變化,所以就去研究網路上熱門關鍵字持續的時間,也以google圖書為資料庫追蹤一些新詞彙持續被討論(出現)的時間,然後發現至少從1880年代開始,人們的專注力就持續在縮短,新詞彙/熱門主題標籤被討論的持續時間越來越短。
我不確定這個研究方法是不是一個好的或嚴謹的方法,不過如果真的是這樣,那感覺還蠻恐怖的,那是不是表示人真的會一代一代關注同樣事物的時間越來越縮短、越來越
喜新厭舊
?
阿光_新生活運動
@tasogarenokaze024
Sun, Nov 16, 2025 6:09 AM
關於數位科技如何將使用者的注意力玩弄於股掌之間,本書主要在第6和第7章中闡述。這一點現在也已經不算是什麼新聞了吧,
大部分應用程式都是設計出來佔據用戶的注意力的
,因為科技公司將用戶的注意力賣給廣告商。
第9章也有提到,有些人對此抱持「殘酷的樂觀主義」,認為只要使用一些小工具,例如應用程式計時器、手機設定關閉通知等等,就能夠輕鬆解決數位成癮的問題;並把數位成癮歸咎於用戶自身的不努力或不聰明。
阿光_新生活運動
@tasogarenokaze024
Sun, Nov 16, 2025 6:16 AM
Sun, Nov 16, 2025 6:17 AM
不過事實是,這些應用程式後面有一整個團隊每天致力在研究如何讓用戶更延長花在應用程式上的時間,在史丹佛大學裡可是有專門培養這樣頂尖人才的一門課「說服科技實驗室」,而且還炙手可熱呢!
蠻有趣的,書裡有提到這些科技是如何演化得令人越來越不可自拔,
例如
「無限滾動卷軸瀏覽」
的發明:頁面捲到底部之後會自動載入新的內容,最早之前是要按「下一頁」的(
有人還記得嗎XDD
),這樣用戶在按下一頁之前會停下來思考要不要繼續看。現在大部分的社群媒體也都採用這個模式。原本發明這個技術的人只是為了更方便更輕鬆,沒想到「無限滾動卷軸瀏覽」直接讓使用者至少多花了50%的時間在頁面上。
阿光_新生活運動
@tasogarenokaze024
Sun, Nov 16, 2025 6:26 AM
Sun, Nov 16, 2025 6:28 AM
另外還有所謂的「
監控資本主義
」,也就是大家常常說的「
感覺手機都在偷聽我們說話!
」因為常常今天聊到什麼,下一刻手機就推播相關的廣告。
作者訪問離開google的工程師,以google為例,其實手機「根本沒必要」偷聽你說話,書中形容,當你創立一個google帳號,就像在google總部創造一個巫毒娃娃;這個娃娃一開始沒有臉沒有頭髮四肢鈍鈍,像一團黏土,一點也不像你;
但是google可以讀取用戶所有的電子郵件、搜尋關鍵字、點擊與閱覽內容。日積月累,每次收集、分析並重組這些關於你的資訊,巫毒娃娃就漸漸有了五官、並越來越像你,然後透過娃娃,它們也越來越清楚什麼東西對你有效。用戶之所以覺得「手機在偷聽」,並不是手機真的在聽,而是因為這個娃娃已經足夠像你了。
阿光_新生活運動
@tasogarenokaze024
Sun, Nov 16, 2025 6:33 AM
總結來說,雖然內容有點雜,但還是蠻有趣的一本書。
偷走我們的專注力的東西很多,數位科技可能是其中影響最劇烈的一項,不過還有一些其他我們或許沒有想過或注意過的因素(慢性壓力、睡眠不足與飲食型態改變等等)。
當然並不會讀完這本書就突然變成能夠專注三個小時不分心啦!還是一直很想拿手機很想拿遙控器很想起來打掃房間!不過至少發現自己專注力飛走的時候,會更快更有意識地察覺,而且盡量想辦法創造一個對自己的專注力有幫助的環境。
載入新的回覆
讀嘛讀嘛
姑且來把之前讀完的書寫一下紀錄
這本當時是跟《數位深度大掃除》排在一起看的,都是和數位成癮問題相關的書。
《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這本書的作者不是科研人員,只是記者,主要靠採訪和蒐集資料寫成這本書,所以和《大猩猩》那本的方向又不太一樣;因為出發點和一般社會大眾比較接近,所以著眼點也會比較接近一般人如何因應現代社會中專注力越來越缺失的問題。
啊我突然發現這個作者也是《照亮憂鬱黑洞的一束光》的作者耶
不過,不能否認螢幕使用在其中佔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例如書中提到的第2(心流狀態削弱)、第4(持續閱讀習慣崩解)、第5(心靈神遊被打斷)其實都和3C與社交媒體興起有關,可說是此消彼漲。
我不確定這個研究方法是不是一個好的或嚴謹的方法,不過如果真的是這樣,那感覺還蠻恐怖的,那是不是表示人真的會一代一代關注同樣事物的時間越來越縮短、越來越
喜新厭舊?第9章也有提到,有些人對此抱持「殘酷的樂觀主義」,認為只要使用一些小工具,例如應用程式計時器、手機設定關閉通知等等,就能夠輕鬆解決數位成癮的問題;並把數位成癮歸咎於用戶自身的不努力或不聰明。
蠻有趣的,書裡有提到這些科技是如何演化得令人越來越不可自拔,
例如「無限滾動卷軸瀏覽」的發明:頁面捲到底部之後會自動載入新的內容,最早之前是要按「下一頁」的(有人還記得嗎XDD),這樣用戶在按下一頁之前會停下來思考要不要繼續看。現在大部分的社群媒體也都採用這個模式。原本發明這個技術的人只是為了更方便更輕鬆,沒想到「無限滾動卷軸瀏覽」直接讓使用者至少多花了50%的時間在頁面上。
作者訪問離開google的工程師,以google為例,其實手機「根本沒必要」偷聽你說話,書中形容,當你創立一個google帳號,就像在google總部創造一個巫毒娃娃;這個娃娃一開始沒有臉沒有頭髮四肢鈍鈍,像一團黏土,一點也不像你;
但是google可以讀取用戶所有的電子郵件、搜尋關鍵字、點擊與閱覽內容。日積月累,每次收集、分析並重組這些關於你的資訊,巫毒娃娃就漸漸有了五官、並越來越像你,然後透過娃娃,它們也越來越清楚什麼東西對你有效。用戶之所以覺得「手機在偷聽」,並不是手機真的在聽,而是因為這個娃娃已經足夠像你了。
偷走我們的專注力的東西很多,數位科技可能是其中影響最劇烈的一項,不過還有一些其他我們或許沒有想過或注意過的因素(慢性壓力、睡眠不足與飲食型態改變等等)。
當然並不會讀完這本書就突然變成能夠專注三個小時不分心啦!還是一直很想拿手機很想拿遙控器很想起來打掃房間!不過至少發現自己專注力飛走的時候,會更快更有意識地察覺,而且盡量想辦法創造一個對自己的專注力有幫助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