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M.
@Wi1dmoon
Fri, Nov 14, 2025 2:44 AM
18
1
閱讀
回憶的餘燼 | 朱利安•拔恩斯 | 書籍 | 天下文化
//四十年前,他們頌讚青春,文學,哲學,友誼,愛情;
當然也有一些荒唐,嫉妒,幼稚的衝突與胡鬧。
四十年後,當你的人生走過了平靜無波的大半日子,
當你即將抵達人生的終點,
突然發現某一段記憶並非事實的全貌,
那麼,當時被剝奪和隱瞞的,究竟是多麼不可告人的真相…….//
回憶的餘燼/朱利安.拔恩斯
讀嘛讀嘛
W.M.
@Wi1dmoon
Fri, Nov 14, 2025 2:44 AM
莫名其妙就拿起來看,然後就發現我真的是忘光光耶我好厲害(喂)
依稀記得我是從這一本開始看朱利安的,但後來最喜歡的應該是《時間的測量》就是了。
W.M.
@Wi1dmoon
Fri, Nov 14, 2025 2:44 AM
ok,《回憶的餘燼》。
這是一個把不可靠的敘事者運用到極致的故事,就算從頭到尾跟著主角視角,看著他做出深刻自省,在最後的轉折之後也無法真的相信那些自責是真正的自責。
我不是要說主角就是個壞人,完全不是,事實上這個故事裡沒有「壞人」,反而是因為記憶的模糊與一再對自己說謊(而至不自知),反而讓整個世界詭異的呈現一種柔和失焦的質感,所有的記憶都不可信,對自己說的話也不可信,那些記住和沒有被記住的事件之中不存有真相,而是一個又一個讓自己勉強往下走的路磚,最後的轉折則是一個突如其來的裂縫,之前所有彷彿向外的細微怨恨轉而向內成為對自己(敘事者)的質疑。
這種最後幾頁才來捅刀的寫法真的是非常過癮。
W.M.
@Wi1dmoon
Fri, Nov 14, 2025 2:44 AM
當然主角最終也沒有因為想通「真相」而自我毀滅,而且說到頭來,那真的是「真相」嗎?
讀到一半時忍不住想,所謂「做真正的自己」究竟代表了什麼?
在這整個故事裡,或許只有那封信上的內容才真的是主角(不管是當年或現在)唯一一次無視一切偽裝,真正發自內心想說的話,而同時,他也不真的希望那些話成真。
自私、懦弱和不真正邪惡或許就是人類的組成成份中必然的存在,只是在大多數時刻,人也都不想面對、或不知如何面對。
這麼一想,就又覺得人其實也不要真的太做自己,適度地當群體生物還是有其必要性的XD
W.M.
@Wi1dmoon
Fri, Nov 14, 2025 2:45 AM
本月集中
@Wi1dmoon - #閱讀馬拉松 天氣變好冷,今年快過完了耶好可怕(抖) #我們的餐桌 #我們的餐桌...
二維資料框
@heterogeneous
Fri, Nov 14, 2025 8:51 AM
我第一次看這本書後想重溫時甚至忘記書名,名副其實的回憶餘燼(X
不過第二次看完記憶留存到現在,最後幾頁那一刀滿喜歡的,雖然印象中敘事者一直在一個瘋狂 murmur 自我耽溺的狀態,不過因為我打從一開頭就滿喜歡(同情?)敘事者的朋友的性格,會很想知道後續,看得還滿開心的(?
當年還沒看過石黑一雄,還不識「不可靠敘事者」這個術語,看完書之後不禁稱讚這種美化記憶的設計好精妙,看到這篇心得連結回腦袋記憶,恍然原來是這麼一回事XD
W.M.
@Wi1dmoon
Fri, Nov 14, 2025 1:23 PM
Sat, Nov 15, 2025 7:23 PM
二維資料框
: 真.回憶餘燼XDDD
我自己在看的時候對第一部很無感,大概是因為我覺得他們全部對我來說都太少年了,全部都在強說愁於是看著不免有點青春可笑(但無法產生特別的好感),敘事者(主角)就一直很自溺,但又微妙的好像沒真的讓人厭煩,我在想可能是因為我對第一人稱又充滿自溺感的主角就是會心存戒心,就是在等著看他何時爆炸(咳)
但話說回來,因為我覺得就算到頭來也不見得真的有看見真相,所以其實看完之後又想了一下,我認真在想其實主角可能內心真正愛的是他自殺的朋友而非那些女人,就是個彆扭的深櫃,但這件事他就算有所察覺也絕對說不出口,就只能自己扭來扭去(?
W.M.
@Wi1dmoon
Fri, Nov 14, 2025 1:24 PM
然後要說石黑一雄和不可靠的敘事者就當然是《被埋葬的記憶》了吧!我真的也好喜歡這個故事喔為此喜歡上石黑一雄
載入新的回覆
//四十年前,他們頌讚青春,文學,哲學,友誼,愛情;
當然也有一些荒唐,嫉妒,幼稚的衝突與胡鬧。
四十年後,當你的人生走過了平靜無波的大半日子,
當你即將抵達人生的終點,
突然發現某一段記憶並非事實的全貌,
那麼,當時被剝奪和隱瞞的,究竟是多麼不可告人的真相…….//
回憶的餘燼/朱利安.拔恩斯
讀嘛讀嘛
依稀記得我是從這一本開始看朱利安的,但後來最喜歡的應該是《時間的測量》就是了。
這是一個把不可靠的敘事者運用到極致的故事,就算從頭到尾跟著主角視角,看著他做出深刻自省,在最後的轉折之後也無法真的相信那些自責是真正的自責。
我不是要說主角就是個壞人,完全不是,事實上這個故事裡沒有「壞人」,反而是因為記憶的模糊與一再對自己說謊(而至不自知),反而讓整個世界詭異的呈現一種柔和失焦的質感,所有的記憶都不可信,對自己說的話也不可信,那些記住和沒有被記住的事件之中不存有真相,而是一個又一個讓自己勉強往下走的路磚,最後的轉折則是一個突如其來的裂縫,之前所有彷彿向外的細微怨恨轉而向內成為對自己(敘事者)的質疑。
這種最後幾頁才來捅刀的寫法真的是非常過癮。
讀到一半時忍不住想,所謂「做真正的自己」究竟代表了什麼?
在這整個故事裡,或許只有那封信上的內容才真的是主角(不管是當年或現在)唯一一次無視一切偽裝,真正發自內心想說的話,而同時,他也不真的希望那些話成真。
自私、懦弱和不真正邪惡或許就是人類的組成成份中必然的存在,只是在大多數時刻,人也都不想面對、或不知如何面對。
這麼一想,就又覺得人其實也不要真的太做自己,適度地當群體生物還是有其必要性的XD
不過第二次看完記憶留存到現在,最後幾頁那一刀滿喜歡的,雖然印象中敘事者一直在一個瘋狂 murmur 自我耽溺的狀態,不過因為我打從一開頭就滿喜歡(同情?)敘事者的朋友的性格,會很想知道後續,看得還滿開心的(?
當年還沒看過石黑一雄,還不識「不可靠敘事者」這個術語,看完書之後不禁稱讚這種美化記憶的設計好精妙,看到這篇心得連結回腦袋記憶,恍然原來是這麼一回事XD
我自己在看的時候對第一部很無感,大概是因為我覺得他們全部對我來說都太少年了,全部都在強說愁於是看著不免有點青春可笑(但無法產生特別的好感),敘事者(主角)就一直很自溺,但又微妙的好像沒真的讓人厭煩,我在想可能是因為我對第一人稱又充滿自溺感的主角就是會心存戒心,就是在等著看他何時爆炸(咳)
但話說回來,因為我覺得就算到頭來也不見得真的有看見真相,所以其實看完之後又想了一下,我認真在想其實主角可能內心真正愛的是他自殺的朋友而非那些女人,就是個彆扭的深櫃,但這件事他就算有所察覺也絕對說不出口,就只能自己扭來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