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小狗幽沐醬
最近台灣高鐵寧靜車廂延伸的厭童情緒討論讓有很深感觸,其實重點也不是寧靜不寧靜的問題,高鐵也聲明寧靜車廂不包含小孩了。
但網路上的厭童情緒讓我看到:如果在東亞的環境小孩如果對女生來說大多數情況都是累贅,就不會有人想在理性的情況下想生個小孩。

特別是我剛從瑞士回來。
應該很多人聽我說過這個故事,去到瑞士一趟真的有種原來小孩可以是生活的潤滑劑而非完全是負擔的感覺。

瑞士我幾乎每天都遇到尖叫小孩,從杜拜飛蘇黎世的飛機六個小時的飛機一整趟都有不同小孩輪流在哭。
但瑞士人對小孩真的非常包容,無論在火車還是在有軌列車上沒有半個人會轉過頭去看哭鬧的小孩,更不會有人去瞪小孩瞪家長。
他們允許孩子犯錯、跌倒、尖叫,因為那是學習的一部份;父母也被社會默許可以不介入讓孩子自己面對後果,因為小孩是獨立的個體。

(下收還有)
快樂小狗幽沐醬
讓我記憶深刻的是我在公車站在等的時候,有一個小小孩騎滑板車跌倒,那個爸爸媽媽就在旁邊看小孩自己把車子扶起來繼續跑。

這樣的社會氛圍讓父母不必時刻防衛,也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中練習處理挫折。我那時候就在想感覺這小孩要是在未來的成長路途中遇到挫折,第一個想法一定是好好的處理遇到的困難、透過自己的努力想到解決辦法。

台灣公共空間容忍小孩行為的程度真的很低。孩子只要發出任何聲音就會被冠上家教不好、父母沒在管的標籤,家長也因為害怕被責怪常常處於焦慮情緒中,因此小孩一發出聲音就用責罵的方式壓抑孩子或自己,整個系統就會讓「放鬆」變得奢侈。
快樂小狗幽沐醬
重點根本不是能不能安靜,而是那股潛藏在網路輿論中的厭童情緒。當一個社會普遍對孩子的聲音、哭鬧,甚至存在感都顯得不耐煩,這樣的環境會讓任何考慮生育的人(特別是女性)不斷問自己:「我要帶一個不被歡迎的生命進入這個世界嗎?」

或許直到小孩被視為社會的一部分而不是私人的麻煩,他們的行為都是被默許的學習的歷程,整個社會都默契地在說我們可以一起承擔養育的空間與成本,台灣的生育率才會有救吧。

厭童並不是什麼高尚的事,現在網路語境常常把厭童偽裝成理性、秩序、進步的語言,但這其實是整個文化裡的疲勞與焦慮。
鮭魚鮭魚
每個人都可能在任何時候需要被體諒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