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可
剛在噗友那裏看到一個有趣的想法,眷村有沒有文化。
我先把我的回答搬回家:
對我來說,眷村有文化呀!我跟你年紀差很多,小時候念左營的勝利國小,班上同學有附近育幼院,也有來自眷村的。
我家是道地的本省人,家裡不講國語,因為怕發音不標準,我的國語是1)看電視新聞學來的,2)還有在幼稚園大班密集訓練來的。所以進小學念書之後,得心應手,認識很多眷村來的同學,雖然那時候我很怕跟人群接觸。
假日會去眷村附近的菜市場,很多眷村太太早上包水餃餛飩出來賣,中午回家,休息片刻,就上麻將桌。這對我來說,就是一種文化。
飯桌上吃的東西也不一樣呢!我們家吃的是蒜炒長豆,外省同學家則是把長豆做成酸豆。這些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文化呢!
所以任何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背景支撐著喔!
派可
左營是個我回不去的傷心地,如果我想吃左營的甚麼甚麼,我就去台北的南門市場找。比如饊 ( ㄙㄢˇ ) 子啦,酸白鍋裡的酸菜啦,也會買金華火腿跟扁尖筍回家熬湯。
我可以理解被丟到國外唸書的學子,大部分都很會煮飯,因為想念家鄉味。
陳一かわ
在哪裡看討論?
派可
陳一かわ : 哈哈~沒有討論啦,是噗友自己的感想。不過我不想公開這位噗友,只是一位溫柔的媽媽在喃喃回溯自己的童年。
Cleantia M.
類比眷村二三代的狀態,我覺得真的跟留學生/移民二三代太像了😂
但這塊好像很少有討論,可能也是以各式各樣(且不同時間點的)文化背景,能夠對焦彼此「具體究竟在說什麼」,不太容易吧!(目前看起來蠻多是跟那個時代的政策背景等等等相關)
派可
Cleantia M. : 我猜那位噗友是眷村小孩。
他迸出"眷村沒有文化"這樣的想法,或許是婚後要融入另一個家庭,帶給他很多"文化衝擊"。如果是個很傳統的本省家庭,節日儀式感不可少。或許大家會說,哪裡來的儀式感,我怎麼都沒感覺?有啊,家裡有位買16歲的小孩,每逢七娘媽生日,就要拜雞酒,供桌旁準備一盆水,毛巾,胭脂,圓仔花等等,這就是儀式感。對於一個外省孩子來說,不只三節要拜拜,其他小節日也要拜,就是一種文化衝擊了。
派可
更枝微末節一點,連我這個高雄人來到北部生活,在冬天喝到加了薑汁的地瓜甜湯,都是一種衝擊了說~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