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70%繭居族都能自立:從在家啃老到獨立生活,日本專業輔導機構靠三步驟,幫助超過1,700位繭居族回到正軌...
70%繭居族都能自立
從在家啃老到獨立生活,日本專業輔導機構靠三步驟,幫助超過1,700位繭居族回到正軌。
引きこもりの7 割は自立できる

二神能基 久世芽亞里/大是文化 關注/出版日期: 2024/07/30
字數: 68,710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因為看了《家鎖》又想起了繭居這個議題。

最近有個朋友在煩惱他家的小孩大學畢業兩年了還沒去工作,天天躲在房間裡。

⋯這樣下去可能會變成繭居吧⋯

感覺本書很輕薄,應該可以很快看完吧。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01
「很多繭居族都是文靜的孩子,閉門不出的他們不會在外犯罪,因此繭居族引發社會案件的比例遠低於一般人,甚至有人認為繭居有助於預防犯罪。

然而該認知放到現在就不同了。據二〇一九年調查,繭居族有一百一十五萬人,到了二〇二二年竟然暴增至一百四十六萬人,隨著母數增加,由繭居族引發的社會案件也增加了。

此外,以前的繭居族即使有家暴等行為,也鮮少對不相關的他人出手。可是,近年有越來越多繭居族對陌生人下手,這類事件還有個共通點,那就是都很「張揚」—每起事件爆發時,社會都會重新關注繭居族。」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尤其是現在四十歲至五十多歲這個年齡層,經歷過泡沫經濟破裂後的就職冰河期(一九九三年至二〇〇五年),承受與上一代劇烈的貧富差距,可說是受害者心態格外強烈的世代。而現今的日本各地,由七十多歲父母支撐四十多歲孩子生活的「七〇四〇問題」日益嚴重。在五十多歲繭居族已經達到三十五萬人的現在,前述傾向導致「八〇五〇問題」增加。

於二〇二二年七月射殺前首相安倍晉三的人,是因母親信奉舊統一教會,捐獻太多錢而上不了大學的四十一歲繭居族。

在二〇二三年襲擊首相岸田文雄的,則是二十四歲的繭居族。他認為參議院議員的參選資格為三十歲以上,屬於違憲,而岸田首相等於是「既得利益者」之中最具象徵性的人物,所以才會被他盯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如前所述,繭居族人數遽增,然而包括我們在內的繭居族輔導機構,收到的諮詢量卻日漸減少。

這樣的變化一直讓我百思不解,直到二〇二三年初,我看到日本大學教授先崎彰榮的論文才解開疑惑。內容提到世界各地層出不窮的各種事件,根源包括了「文明論方面的轉換」以及「壟罩著現代社會的虛無主義」(按:拒絕承認某個人事物的存在意義,並認為想證明其有意義的舉動全是徒勞)。

日本正處於「失落的十年」,簡單來說,就是社會已失去「明天會更好」的希望,認為「做什麼都沒有意義」的想法在人們心中逐漸蔓延,這種社會氛圍在幾年前新冠肺炎降臨時,更是明顯。再加上二〇二二年二月俄羅斯正式攻打烏克蘭,更讓整個社會都受到虛無主義強烈衝擊。事實上,自從俄羅斯總統普丁決定侵略烏克蘭後,本協會收到的諮詢件數就明顯減少許多(最近有稍微恢復)。」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受到虛無主義的影響,消極接受孩子繭居問題的人變多了。本協會在各地舉辦演講時會請觀眾填寫問卷,結果不對外求援的最大原因就是「認為求助了也沒用」。全日本一百四十六萬名繭居族,他們的家人似乎也受這波強烈的社會氣氛影響,選擇放棄。

隨著人們長期忽視繭居問題,漸漸衍生出一種思維:「這是一種生存方式」。但我至今接觸過的繭居族,卻從未有人認為這種生活很幸福,因此我絕不認同這種論點。我可以斬釘截鐵的告訴各位,繭居絕對是不幸的。用這種輕率、天真的態度,只會讓這個社會問題變得更嚴重和複雜。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請各位務必調整觀念—只要當事者開始努力,就能改善繭居問題。
一旦下定決心,事情便會開始變化。以現代社會來說,即便是繭居族,也可以透過打工賺到足以獨立生活的資金。當他們發現自己確實能獨立,那麼想法就會一口氣改變。甚至有許多人不再只是打工,而是找到一份更有保障的正職。現在到處都面臨人手不足的問題,因此許多雇主在知道當事人曾繭居過的情況下,仍願意僱用他們。」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光是思考改變不了任何事,必須實際行動。只有思考,會讓人覺得自己好像已經做了什麼,但若一直停留在此階段,始終不願意下定決心付諸行動,只會拉長繭居時間。也就是這種傾向的積累,現在才會有多達一百四十六萬名繭居族。
所以,先找第三方諮詢吧。和各式各樣的人聊過後,就會慢慢看見解開繭居問題的線索。請相信這個道理,並打開家門向外尋求協助(見第二章)。
因為繭居並非家庭問題,而是當事人社會能力方面的問題,所以請讓當事人踏出家門與他人、社會交流。只要培養出社會能力,他們自然能在社會中生存下去。」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02
「在繭居族輔導建議中,很常提到讓當事人為家庭有所貢獻,如分擔家務等。

而圭一住在家裡時,每週負責準備三天的晚餐。對此他表示「現在回想起來,我因在家能派上用場,心情才能保持平穩。如果什麼都沒做,應該會覺得很尷尬。」」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這些人都將繭居視為家庭問題,不知道該怎麼對外求助,於是打算憑一己之力來改變狀況,但問題嚴重程度超出自身極限,結果演變成弑子、弑親或是父母死後孩子什麼都做不了,直到被人發現。
尤其第三種(父母病死)更是孩子長期繭居時,我們最擔心的事情。無論留下多少存款,在繭居族從未處理過任何手續,也無人可諮詢的情況下,後續發展都令人難以放心。」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此外,家長不肯對外求助,所以只有手足自行前來諮詢的案例近年遽增。
若手足已搬離老家,只有父母與當事人同住時,往往很難改善現況。即使手足拜託父母想想辦法,最終只得到一句「反正又沒有麻煩到你」。就算勸說當事者「差不多該找工作」,也會被父母警告:「你讓他很沮喪,不要再說重話了。」
結果維持現況直到父母過世,照顧當事者的重擔也落在手足身上。「畢竟是家人,無法見死不救」,與「礙於現實問題,而無法提供金援,也不認為自己有這個義務」,往往讓他們相當兩難。
看到這些深感困擾的手足們,我深刻體會到父母不作為的罪過。他們只是將自己生前該盡的責任,推到其他孩子身上而已。」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看完了,蠻推薦這本書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記一下一些我覺得蠻有收穫的重點:

三步驟:

1. 憑自家人努力
他這本書的建議是最多不要超過三年;事實上,他的建議是第一年要溫柔耐性,但其實通常需要一點休息時間的狀態,多半在一兩年內就得以解決。超過三年,則繭居的狀態會固化,包含家人互動的模式(像是送餐、或親子已經無法交談、或是避而不談),也包含父母和繭居者都會覺得沒有改變的希望。

「繭居超過三年就應停止相信並等待⋯只要繭居問題經過數年仍未改善,就別再想「保持耐心持續等待,孩子一定會有所改變」了。」

「等待沒有錯,但不思考「究竟要等多少年」是很大的問題。」

「一年的守候加兩年的觀察,三年是相信並等待的極限。」

「儘管初期會想該怎麼辦才好,但通常繭居超過三年就會停止思考,過一天算一天。」

繭居者三年後失去時間感,記憶也模糊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2. 打開家門

「家長經諮詢並決定好輔導方案後,接下來的狀況分成三種,當事者答應前往;家長學著改變相處方式後,成功說服當事者前往;最後是無論怎麼努力,當事者仍不肯參加。
雖然目前並無全國性的輔導結果統計報告,只是根據經驗,不肯參加的類型應超過一半。」

「當繭居者不肯行動時,只能由第三方上門拜訪。這個階段即為「打開家門」,一如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家長讓第三方介入。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3. 借助第三方力量

家長擋在當事者與輔導人員之間時,無論對方的話語多麼打動當事者,他說出來的話至少有一半是說給父母聽的。也就是說,當事者會因為父母的存在,即使和第三方互動,仍表現出和父母相處時的面貌。」

我們在實際輔導時,會特別注意一件事情:不要把當事者的模樣與話語洩漏給家長。當事者一旦意識到「會告訴家長」,那麼原本願意告訴第三方的事,也會吞回肚子裡。我們不能成為家長的代理人,應以毫無關係的第三方面對對方。

孩子本來就會隨著獨立,展現越來越多面貌,在家人看不見的世界不斷拓展下去。所以請各位家長遠離當事者,把他們推往外界。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將孩子交給輔導人員等第三方,最好的方法就是分開住。讓他搬到其他地方,協助工作也交給他人,繭居族較容易表現出不同於面對父母時的面貌,進而開始注意其他事物,思考如何與外界接軌。也就是說,孩子的視線會因此從家中轉移到外面的世界。
但真的把自家孩子交給外人並保持距離,絕非易事。
透過New Start企劃收容年輕人,後來更來日本參加家長講座的宮川瑪莉莎,說出這段令我印象深刻的話:「家長總是期望孩子自由飛翔,卻又緊抓著他們的腳踝不放。」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舉例來說,我們在輔導工作中,看到很多家長都說希望孩子獨立自主,但其真正的想法是,希望孩子在自己看得見的地方獨立自主。當孩子待在父母看得見的地方時,容易表現出與他們相處時的面貌,導致難以獨立。儘管大多數家長理解這個情況,卻不容易放下這樣的期盼,理性跟不上感性,甚至還有人坦白:「我不想和兒子分開。」」

「所謂的打開家門,其實就是讓容易擔心的家長,主動和孩子保持距離。具體來說,第一步是找第三方諮詢,不要把問題鎖在家中。第二步,讓第三方介入。第三步則是將孩子交給第三方,讓當事者拓展父母不知道的那一面。」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繭居者和遊戲成癮的關係

「因為遊戲成癮症是指「想停止卻還是無法自制的打電動」。而我們接觸到的年輕人,都明白「不能繼續這樣下去」,只是為了轉移這樣的心情而埋首於遊戲。他們是因為覺得做出行動的難度太高,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覺得繼續思考下去很痛苦,才決定把注意力放在電玩上。

此外,遊戲可以幫助無所事事的他們打發時間。再加上電玩有故事性,思考如何破關很有趣,甚至能體驗到破關的成就感。這些都能用來模糊空虛感、時不時襲來的自我厭惡及無力感。」

「有些家長懷疑是遊戲成癮症造成孩子繭居,但是實際上,電玩只是當事者用來逃避手段而已。因此要關注的並非讓當事者停止打電動,而是找出造成閉門不出的根本原因。」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家不是避風港
「他們的父母並非所謂的毒親(對孩子造成精神虐待的父母),幾乎都很認真思考該怎麼幫助孩子,只是沒有找到癥結點。但沒辦法,這確實是孩子的真心話。」

「還有一個重點,說出這些話的人是已開始工作、獨居,獨立自主的前繭居族。
獨立自主的他們已擁有了自己的城堡,進而意識到「那個家並非自己真正的避風港」。我們沒聽過有人在繭居的情況下,還說著「這裡不是我的避風港」,這是因為他們在當下只能待在該處,根本沒有比較對象。
繭居當事者沒意識到這裡並非讓自己安心的住所,努力的家長也沒有發現這一點,但實際上這個家確實失去了避風港的效果。」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家之所以不再是可以充電的避風港,原因有很多。

首先如前所述,如果家長努力的把家打造成能療傷的場所時,當事者依舊不願踏出家門,就表示他身上有光憑繭居也無法解決的問題。因為傷口花了一年都還沒痊癒,就代表還殘留其他因素。如此一來,無論家長多麼努力讓家更有安全感,仍無法解決繭居問題。這時就要採取其他行動。

第二種類型是親子關係多半在繭居前就不好或不契合。雖然不清楚中小學生的情況,不過因為我們輔導超過十八歲的人,親子關係幾乎固定了,所以可以確定家對當事者來說有什麼意義。

無論家長多麼努力,若在當事者繭居之前,家就已不是能安心、療傷的地方,那麼,即便孩子開始繭居,家的價值也不會馬上改變。不如儘早安排當事者獨居,使其有一個能讓心靈充電的新場所,會比較快解決問題。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第三種則是繭居初期應對出錯,導致問題拖很久的類型,而這種情況其實比想像的多。

當事者能否安心療傷的關鍵在第一年,這時如果用「偷懶」等話語抨擊他,或在未理解當事者的需求下,想盡辦法將其推回正軌,會使當事者認為「這裡的人無法體諒我」,如此一來,家就不再是能安心休息的場所了。

這與第二種類型一樣,即使事後更變應對方式也很難改變什麼,所以儘早安排獨居較有助於改善問題。
大部分家長沒注意到自己帶給孩子這種感受。而孩子碰到這種言行時,放棄速度快得驚人,甚至只要經歷過幾次,就可能封閉內心長達十年。這讓我深刻體會到繭居初期的應對有多麼重要。

幾乎不會踏出房間,親子生活完全錯開導致很難見面的案例,屬於第二種或第三種的比例都很高。因為家不是能安心休息的空間,所以不管過幾年都充不了電,自然無法行動。」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至於第一種,就結果來說也是一樣的,所以作者的結論就是不管哪一種都沒用。

「其實家長也會隨著時間流逝習慣孩子繭居,內心跟著硬化,進而連小小的變化都難以適應。
最常見的情況,就是對孩子的變化感到恐懼。只要孩子表現出不同以往的言行,家長就會坐立難安。為了繭居前沒注意到的事,一下子開心,一下子擔憂。

對家長來說,最安心的情況反而是維持現狀。因為孩子繭居已經成為日常。雖然擔心「若孩子繼續繭居下去,該怎麼辦才好?」但更害怕發生的變化是不是代表情況將進一步惡化。

別說幫助孩子破繭了,反而會因為恐懼或不安而阻止孩子產生變化。結果孩子試圖做出改變時,家長卻親手阻断可能性。結果就是,繭居問題越拖越久。」

他講到連家長也會喪失時間感,逐漸覺得維持現狀最輕鬆,幾年之後親子對話模式非常固定。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繭居

繭居第一年
「必須給予當事者仔細思考自我與未來的時間,讓他在學校或職場遭受的傷害得以痊癒。在傷痕尚未癒合的情況下,即便採取再強烈的刺激都不會有效。這段期間相信並等待,容易帶來正面效果。

如果在這段期間採取錯誤的應對方法,可能讓孩子覺得,家不再是能放心休息的地方。如此一來,無論在家待了多長時間,都積蓄不了足以行動的力量。所以請格外留意第一年的應對方式。

基本上,療傷一年就夠了,最多三年。過了這段期間當事者仍沒有任何動作時,就可以確定只靠繭居無法解決問題,必須採取其他行動。舉例來說,當事者因失去自信而無法回到社會上時,就想辦法打造接觸外界的機會,讓他得以從經驗中增加信心。所以請家長思考這方面的策略。」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繭居第二、三年時

「應對方式會隨著當事者的狀況出現大幅差異。如果當事者的傷口還沒癒合,可以相信並多等待一段時間,或轉換成由家長主動出擊。主動出擊分成家長自己想出方法,以及諮詢第三方後做決定兩種類型。而這個階段也可以讓第三者介入,藉由上門輔導等直接給予刺激。」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繭居超過三年,就不要再等了

「捨棄盡量靠自家人解決的想法。因為當事者和家長的認知,與親子關係都已經固定下來,陷入了難以產生變化的狀況。從這個階段開始,持續等待只會拖延繭居問題,回過神時才發現已經過了十幾二十年。

這時不妨先找人諮詢,聽聽第三方的意見,總之先打開家門。很多人按照第三方的建議接觸當事者後,仍遲遲不見改善。這時得考慮正式讓第三方接手,包括將孩子送到相關機構,不行的話就讓輔導人員上門。

整體來說,就是繭居的第一年要等,但超過三年後就不應該繼續等下去。」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而第二、三年則是過渡時期,而協助方式主要有三種轉換模式。

家長有意打開家門,或者是覺得光憑自家人已無計可施時,可以從第一年先定期諮詢第三方,但不要對繭居族採取任何行動,等第二年再開始考慮讓第三方前往輔導。

很多家長很抗拒讓他人介入。這時我們會建議第一年要等,第二、三年開始由家長按照第三方的建議行事,超過第三年再放棄自己出擊,改讓相關機構來協助。無論如何,都從諮詢開始。

有些人選擇等三年,這樣的話,我們建議在三年後馬上找人諮詢。有些家長認為等滿三年後,靠自己跟孩子溝通即可,但這時連家長本身的想法跟行動都僵化了,所以必須搭配第三方的觀點與意見,才有望帶來變化或解決問題。

以上是單憑繭居年數的判斷,實際建議仍會依個別情況而異。但要判斷自家屬於什麼狀況時,找第三方協助仍是不可欠缺的過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他還談到一個我覺得很特別的心態,就是「大部分繭居族缺乏物欲」

「至於改善親子對話為何這麼困難,這裡介紹幾個理由。首先是世代造成的價值觀差異。

尤其與工作有關的價值觀變化甚鉅,因為家長與孩子面對的環境截然不同。再加上我們觀察這麼久,發現大半繭居族都缺乏物欲。這個年代只要有智慧型手機、電腦與網路,不花錢也能找到許多樂趣。

家長會建議孩子應徵正職或考取執照,以追求穩定的生活,可是對孩子來說,在這個無法預測未來發展的社會,根本看不出什麼才是真正穩定的工作。孩子和家長之間的立足點,可說根本不一樣。

孩子在繭居前願意聽家長的話,往往不是因價值觀相近,而是希望獲得父母認同和歡心,還有一種可能是,知道自己的想法說服不了父母,所以乾脆閉口不談。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繭居者)他們都不擅長為自己努力。這是因為一路打拚過來的家長,往往用「我都是為了你」、「這是你自己的責任」等話語來刺激孩子,結果導致他們一直以來努力的動機,都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別人。某個人的感謝,才是他們的動力。
甚至有人告訴我們,他之所以能持續工作,並非工作內容輕鬆或薪資高,而是「比較容易聽到別人說謝翻」。長期下來,他們根本不知道該怎麼為自己努力。

可惜當事者在家的期間,都無法意識到這點,往往在他們必須搬進宿舍、遇到各式各樣的人,或實際工作並大量體驗失敗後,才會得出這樣的結論。

親子之間有世代差異造成的代溝,再加上孩子繭居導致社會經驗較少,尚未建立起明確的價值觀,所以對雙方間的差異懵懵懂懂。如此一來,即使親子願意促膝長談,最終仍會變成家長單方面灌輸自己的價值觀。這可稱不上是親子對話。」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親子對話有這麼重要嗎?
「雖然有一部分原因,是已遇到能訴說心情的對象,但他們仍表現出盡可能不讓父母知道的樣子。既然是在繭居已成過去式的獨立狀態下,都不願意告訴父母的事情,那麼身處繭居狀態時就更不可能說了。

就算說得出口,對於當事者而言,硬談不想告訴父母的事,理應非常痛苦。所以我很懷疑,真的有必要執著親子對話,讓孩子內心糾結嗎?這麼做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嗎?」

這個說法真的超特別,但其實也很容易理解欸。

他後面還講到有些親子就是無法了解對方,能互相了解是幸運,而不是努力——也是有如何努力就是無法了解的親子關係。所以作者覺得不了解也沒關係,針對問題來改善才比較重要。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信賴感一旦失去,很難拿回來

繭居族的親子對話模式,多半是孩子完全不回話或閒聊會有來有往,但一談到重點就保持沉默。

兩者的共通點,都是當事者內心深處認為「就算說了,你們也不會聽」。背後原因主要分成兩種,一種是當事者從小到大所累積的親子關係,另一種是繭居的頭一、兩年,家長不願聆聽當事者想法所造成的。

尤其是繭居初期時,家長往往無法接受自家孩子繭居的現實,焦慮的碎唸:「為什麼會賴在家裡不出門?」、「必須工作才行!」並拚命的想讓孩子動起來。

有些人會在這時吐露心聲與心情,但繭居帶來的罪惡感,卻讓他們表達得非常心虛,只能消極的說:「想再休息一段時間。」最後都是在被家長否定的情況下收場。如此一來,當事者可能吐露幾次自己的主張後就放棄,認定跟爸媽講也沒用。」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缺乏溝通能力的,其實是家長
「很多人都有以下兩種認知:繭居族的溝通能力偏低,家長因適應社會生活,所以溝通能力比孩子好。然而,在有繭居者的家庭中,有很多案例都是侷限於親子關係時,家長的溝通能力反而比當事者差。

首先前文所述,孩子們其實很清楚父母的心情,但在爸媽的眼裡,滿滿都是自己的期盼,所以無法認真聆聽孩子說話。」

「雖然當事者沒有好好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但能明顯發現,孩子非常了解父母。相對之下,父母卻聽到什麼就當作是什麼,如果能再進一步思考孩子的真實想法,雙方就不會白費那麼多年在繭居問題上。很多案例都像這樣,家長無法從孩子的話語或態度,確實讀取藏在背後的真心話。」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有的家長仍對自己的價值觀深信不疑;或反覆詢問孩子,直到對方說出自己想要的答案為止,另外還有家長完全沒注意到孩子委婉表達背後的涵義等。

家長擅長說出自己的意見,但面對孩子的囁嚅,尤其是「沉默」,卻解讀能力不足。所以硬要說的話,親子無法對話的原因通常落在家長身上。」

另外一種類型是家長怕被討厭,不敢要求。尤其是還可以閒聊的關係,家長害怕連這樣的關係都破壞了。

「事實上,想要推動孩子,有時必須做出容易被討厭的事。舉例來說,在本協會上門輔導的過程中,會具體告知爸媽哪些行為有過度保護的傾向,請他們別再這麼做了。其中最常見的,就是不要再給零用錢。」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尊重當事者想法」,這話只對一半

「家長會渴望跟孩子對話,大概是因為想聽聽孩子的想法。聆聽且尊重當事者,使其得以前進,解決繭居問題。但這種思維的前提是「透過對話引導出的當事者想法,是可以信賴的」。然而根據我們的實際經驗,現實並非總是如此。」

首先,繭居者缺乏社會經驗,也有很多人不夠了解自己,「再加上繭居超過三年後,當事者各方面都已經固定下來。總會不知不覺選擇維持現狀而非變化,導致說出口的想法,往往帶有「不要管我」的意思。也就是說,在親子反覆對話下引導出的想法,很可能對解決繭居問題毫無幫助。

此外,最常見的其實是「沒有想法的人」。有些人從小就沒有強烈主張,總是隨波逐流;有的人則是在父母「不能任性」的訓練下,逐漸無法說出真心話;有些人受到導致繭居的事件或是繭居生活影響,失去信心與主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繭居族的想法其實非常模糊。所以與其為了引導出這樣的想法,而耗費漫長歲月在打造親子對話上,不如先將當事者推到外界,讓他們累積各式各樣的經驗比較重要。」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我跟孩子能互相理解」,這是在作夢
「致力於改善親子關係或打造親子對話的家長,內心某處肯定都認為,自己能跟孩子互相理解。這裡請容我講清楚——這種想法根本只是作夢。」

「人際關係亦同,無論多麼努力,世上就是存在完全沒有共通點,也理解不了的對象。人們會成為親子關係,不過是種運氣或巧合。」

「世上有再怎麼努力也得不到結果的事,也有許多親子事後又慢慢恢復交談。看到這些案例時,我都覺得「他們很幸運」,而不是「他們很努力」。」

「最重要的是,根據我們的經驗,即使親子都不明白對方在想什麼、難以對話,關係也未改善,但在雙方保持距離的情況下,許多繭居族破繭而出,獨立後從本協會的輔導中畢業。」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想辦法讓他和家人以外的對象談話
「想要往前邁進,擁有能了解雙方心情的交談對象很重要。只是當事者在繭居期間,身邊只有家人而已,所以家長通常會試圖擔起這個責任,並為此努力。

可是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家長注定不可能擔起這個責任,沒辦法成為與孩子互相理解的交談對象。如此一來,不論家長多麼認真正視孩子、學習、努力都不會順利。這並非父母的問題,只是單純運氣不好。這時請改變努力的方向,為孩子安排接觸外人的機會。

所謂的自立,代表孩子的世界裡存在父母不了解的事情。青春期或反抗期就是起點,孩子逐漸有不能告訴父母、父母所不知道的部分,並在這樣的情況下持續成長。如果能在外界找到談得來的對象,孩子自然就會朝外發展,理應能順利脫離繭居生活。」

總之就是找第三方協助。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作者在第七章的結語談到幾則我也覺得很重要的觀點。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真正心聲是「我不想繭居」
「近年很常看到繭居族的家人表示,「就算一直蹲在家裡也無所謂」、「只要他願意活著就好」,而當事者也說出「請認同我們繭居的權利」等話語,可以感受到這種趨勢正在攀升。

當然繭居這個行為有時是必要的,我們並不打算否定。問題在於,脫離繭居的困難度,及家長與當事者本身感受到的痛苦。

至少在我們輔導下破繭而出的案例中,沒人是面帶笑容說「繭居很快樂」。大多數的感想仍相當負面,例如:很痛苦、浪費時間、只是刻意不去思考……即便有人表示這段時間是必要的,但他們說出這段話的表情並不明朗。
這裡的關鍵在於前一章提到的親子對話困難度。有時越痛苦,就越說不出口。事實上曾對我們傾吐「很難受、很煎熬」的人,沒人直接向家長表達過這份感受。⋯他們當時刻意忽視這份痛苦,直到脫離苦海後,才終於體認到這是段艱難的歲月。」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不要隨便帶去醫院
「孩子繭居時,家長為了應對而決定找地方商量時,第一個想到的往往是醫院。

世界上確實有需要醫院、少了醫療就無法改善的繭居族。例如患有思覺失調症或強迫症等精神疾病,因需要搭配藥物控制,所以必須持續前往醫院;有些人可能是發育障礙,若不帶去醫院接受檢查,就無法做出診斷。
但是以我們受理的諮詢來說,需要去醫院的案例頂多三成左右,超過一半的人都沒必要馬上尋求醫療。」

最重要的是,認清醫院是用來「治療」,而非「獨立輔導」的場所。」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動不動就說:「我想回學校讀書」
「有的當事者在繭居期間思考該做些什麼事時,往往會選擇讀書。以拒學或休學的當事者來說,他們會考慮復學或繼續升學。要不為了升學、考取證照而讀書,或前往職業訓練學校等。
取得知識、學歷或證照,確實可以拓展工作選項,但為了逃避工作而選擇學習時又另當別論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不想成功,只想普通
「面對放棄變化,認為繭居也無所謂的人時,若我們問「可以的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時,最常見的答案是「想變得和一般人一樣」、「能變普通就好」,也就是說,他們渴望的是普通。

進一步詢問他們認為的普通後,往往會發現其定義源自於家長灌輸的觀念,然而這些觀念其實已經不符合時代。其中最明顯的就是「一億總中流時代(譯註:一九七〇年代,大家都自認為屬於中產階級的風潮)」這種把正職視為必然的價值觀。儘管現代社會的工作型態變得多元,家長所灌輸的觀念卻不太會消失。

繭居族通常沒什麼欲望,且不需要太多金錢。所以他們即使沒有成為正職員工、沒有全職工作,生活上也不會有特別不足的地方。所以不少人會刻意不選限制與責任都比較多的正職工作,由此可知,繭居族們想像的普通,其實跟很多人認知的並不一樣。」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獨立,才能生出自信
「我們認為「能獨立的人就要讓他獨立」。

當然,並不是說只要可以獨立,做什麼都好。若一味的勉強自己靠自身力量生存,是沒辦法進入下一個階段的。這裡指的獨立,是安定且能自然持續的形式。若繭居族想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在正式開始找工作之前,必須先安排一段時間接觸各式各樣的人,並從中獲得各種體驗。

以獨立為目標的優點不只有經濟方面,還能為當事者帶來相當大的自信。」

「所謂的獨立,並不是非得先克服不喜歡在家鄉活動、與家長的對話等門檻。只要看起來有機會,就盡量去嘗試,體驗各種事物進而獲得自信,若發現什麼問題再想辦法解決就好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希望你幸福」

「接下來要介紹的,是希望孩子獨立的家長必須先了解的事。第一點是避免說「快去工作」。」

「但現今的生存方式變得多元,幸福的定義因人而異。上好學校、進好公司就會幸福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家長心目中「幸福的做法」源自於自身經驗,只是時代不同了,所以父母已無法確認哪條路對孩子來說最幸福。
最重要的是,在這個不是只有一個正確答案的時代中,必須思考屬於自己的生存與工作方式,從中找到屬於自身幸福。即便想實現這點,在繭居狀況下再怎麼思考,都很難找到答案,而我們也不建議貿然從繭居狀態跳進職場。我們認為兩個階段之間,理應安排一段時間增加與他人相處的經驗,讓當事者得以思考生存與工作方式。

我們希望家長不要說「快去工作」,而是將「希望你幸福」——希望孩子為了自己的幸福,而有所行動的心情傳遞給對方。」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第二項應盡量避免的,就是詢問「想從事什麼樣的工作」。」

「事實上,繭居族都處於對自己失望,自我肯定感相當低落的狀態。這種情況下,他們很難大方討論自己的興趣。更何況有些人根本不曉得自己喜歡什麼。

世界上有很多人對工作毫無喜歡或興趣,這時家長滿眼期待的詢問「你想做什麼工作」時,會讓當事者覺得很難應付。有時甚至因此產生「對任何工作都沒興趣的自己很奇怪」等想法,導致自我肯定感更加低落。

此外,當事者可能因對什麼都提不起勁的罪惡感,而隨口編出虛假的興趣。所以,家長必須特別留意答案的真實性,假設沒發現謊言還提供各式各樣的資訊,對方當然不會有所行動,導致家長更加混亂。」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考量到大多數繭居族對任何工作都不怎麼感興趣,就算有,往往也源自於偏頗的想像。因此,我們還是建議避免提出這類問題。

這些家長會說:「儘管如此,我還是想問問孩子的想法。」對此,我們建議改問討厭的事與不討厭的事。」

「相較於從「喜歡、興趣」的角度選擇工作,從「不討厭」的角度去選擇,可降低當事者對工作的期待值,反而有助於持之以恆。

「你想從事什麼樣的職業?」也是我們建議各位家長避免說出口的一句話。」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我們認為應讓孩子透過獨居來獨立,即使無法完全經濟獨立,多少得仰賴家長金援,仍必須讓孩子獨居。因為老家是孩子曾繭居過的空間,所以也成為很容易再縮回去的地方。

此外,放眼整個社會,獨立的最後一步都是搬離老家,展開獨居生活,只是繭居族離開家的時機比較不一樣而已。

只是有些家庭不先找第三方協助,直接逼孩子離開家裡,如此一來,他會連就業都辦不到。

離開家長並踏入人群,是獨立的必經之路。本協會的做法是,基本上在輔導初期至中期(第三方介入階段之後),就讓當事者從老家搬出去自己住或是搬進宿舍,才接著邁向找工作這一階段。
待在家長身邊時,就算當事者成功就業了,之後做不下去的可能性也很高,所以我們會讓他們先展開獨居生活後再進行下一步。」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提到幫助繭居族獨立的輔導,首先想到的通常是就業輔導。但我們不太建議把正處於繭居狀態的人,直接拉到就業輔導這一步。因為這時提供「幸福支援」—帶著「希望你幸福」的心情給予幫助——比較重要。」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辦理家族信託或死後事務委任契約
「雖說前文提到「能獨立的人,就讓他獨立」,但有些人基於某種原因導致難以自立,舉例來說,當事者患有重度精神疾患或障礙,這時尋求醫療協助與利用福利設施,會比獨立輔導更加適當。
此外,今後將越來越龐大的八〇五〇問題繭居族群,大半都無法靠自己生活。逼近這個問題的四十多歲繭居族,同樣面臨相同的狀況。」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持續繭居,就是全家持續痛苦
「「繭居也無所謂」乍看是體貼當事者的溫柔話語,事實上這句話會使對方更加動彈不得。各位千萬別忘記,有很多繭居族在閉門不出期間都很痛苦,可以說,持續繭居狀態,就等於延續痛苦。

更何況,其實很多繭居族擁有獨立能力,甚至有些人自力更生的可能性遠高於改善親子對話。所以我們認為要想辦法讓這類當事者獨立。因為獨立能帶來自信,未來的人生也會大幅翻轉。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雖說目標是獨立,只透過醫院或類似前文提到提供避風港等機構,未必能帶來正面影響,有些話家長也要避免說出口(按:像是前文提到,對有什麼興趣或想做什麼工作等)。也別一口氣就把當事者推往就業輔導,在這之前先安排中間支援,也就是幸福支援是很重要的,必須讓當事者慢慢接觸他人。此外也請務必理解,讓當事者離家也是必經的路程。

而這一切的基礎,就建立在家長是否深信「我家孩子可以獨立」。如果父母無法打從心底相信孩子,即便找到能協助獨立的輔導方案,也無法使盡全力把孩子推往外界。」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結論就是等待不要超過三年,第一年包容,二三年觀察,但三年後繭居者和家長親子關係和各自的身心就會漸趨固化,因此一定要找到第三方支持,但最好在第二三年的時候就開始考慮引入第三方支持。

要把家門打開,讓第三方協助得以進來,並且讓繭居者離家,也許在宿舍過渡直到可以自立。

用「希望你幸福」取代「快去找工作」。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