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離散與回歸:在滿洲的臺灣人(1905-1948)(上下冊不分售) - 許雪姬 | Readmoo 讀墨電...
離散與回歸
在滿洲的臺灣人(1905-1948)(上下冊不分售)

許雪姬/左岸/出版日期: 2023/01/05
字數: 490,135
台灣史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目前覺得很有趣!

更新:
結果原來精華根本就是第一章,後面都好流水帳,一大堆資料、人名,有些人名附上短短的生平介紹。

這感覺就像是旅券資料庫目錄啊!不是啊,上下兩本書,怎麼都是資料啊,是不是應該要寫一寫從資料裡得到的什麼研究或理論或洞見之類的⋯超級流水帳耶!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01概論
「過去日治時期的臺灣史,戰後以抗日史觀敘述,解嚴後隨著臺灣總督府留下的大量史料開放,而不自覺變成親日史觀,亦即作為臺灣人的歷史,卻不是以當時臺灣人的眼光來看自己的歷史;近來此一現象漸有改善,但眼光只在臺灣本島和其附屬島嶼,對於臺灣人越境的島外/海外活動較少觸及。如有觸及也以華中、華南為主,對於離臺較遠的華北、東北甚至歐美一帶較少論及。日治臺灣史應不只是屬地、還是屬人的,所以臺灣人在東北/滿洲的經驗,是臺灣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滿洲國」不論後世稱他為「非正式帝國」或是「偽滿」,都無法忽略在1932-1945年,這個國家是存在的,而且在外交上有十多個國家承認她。」

——
和現在承認台灣的國家數差不多多耶!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本文擬用學者Cohen所提出的「輔助型離散」(auxiliary diaspora)作為分析臺灣人在滿洲國的離散、回歸、再離散的架構,以下分別介紹傳統猶太的離散觀念,以及其相關衍義及運用,亦即說明離啟並非全然負面,而是廣泛涵蓋殖民性或自願性的遷徙,隨著殖民者到了離散之地後,有其傑出表現的正面意涵,但當殖民者失敗,隨著殖民者遷移的被殖民者,或選擇返鄉,留在原地,甚至隨殖民者回到殖民母國。被殖民者中有第一代與第二代的分別,對於未曾踏上故土的第二代,他們返「鄉」後,與第一代不同的感受,亦值得重視。以下說明離散概念的緣起、重新詮釋以及在臺灣的引進與運用。」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離散之英文Diaspora,因其字源而有既定意義及想像。長久以來因聖經的描述與流傳,致使西方對diaspora一詞多帶著猶太人集體流亡、離散的印象:

孤獨、悲傷、毀滅性鉅變的根源、大眾離散、令人震驚不安的影響。

William Safran於1991年即以猶太人離散傳統作為典型,提出diaspora的六項特質:

1.自原中心地散居到至少兩個以上的邊睡地;
2.持續保有對原有家鄉的記憶、憧憬與想像;
3. 相信他們未被(或是不可能被)現居國家完全接納;
4. 視原家鄉為最後的回歸處,在時機適當之時;

5. 致力於維持或恢復「家鄉」;

6. 群體意識及團結感界定於與家鄉之持續連結關係。」

——
文獻回顧是有講到很多學者對這個離散原型以及猶太人是否符合提出質疑。台灣倒還有不少人是離散狀態(?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Cohen在 Global Diaspora|書中,則以一整個章節細數猶太族群的歷史,透過多面向呈現猶太族群與其他民族關係、在不同帝國情境內的生存方式,論證歷史上猶太離散社群之多樣性及複雜性遠們現在既有的猶太離散傳統想像。

舉例而言,在巴比倫之囚時期,猶太人為鞏固其根源而開始定義歷史、創建傳統。巴比倫之囚後,回至巴勒斯坦猶大王國的猶太人,因回歸基本教義而未有過多的建樹,反而是留在巴比倫的猶太人離散社群,能於智識上及精神上有所突破和成就。

Cohen以此論證,「巴比倫不應僅代表負面意涵的流放,更應依據其歷史而帶有正面的創造意涵。」現今所流傳之猶太人巴比倫離散的悲傷懲罰性意涵,源自於後來基督教起後不斷強化的流傳。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其次,Diaspora是否僅侷限於猶太離散典型的傳統,也值得再考量。
Cohen回歸到diaspora的字源,提出此字出於希臘版的聖經,對希臘人而言原是用以描述公元前800-600年對小亞細亞和地中海地區的殖民,因此,原有詞彙的主要涵義是侵略型擴張、軍事征服、殖民與移民。」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Clifford則針對diaspora和猶太離散傳統的關聯,提出「我們應認知到diaspora在語言上帶有的猶太歷史,但不需要讓猶太歷史成為詞彙的最終模型。猶太人(和希臘人、亞美尼亞人)的離散可作為一非基準式的起點以發展穿越並混雜於新全球情境的離散論述。」

簡言之,應對diaspora所帶有的猶太傳統加以理解並超越之,此為諸多晚近學者討論diaspora的共識。」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超越猶太傳統的diaspora能如何延伸運用?diaspora離散概念如何幫助我們分析過往及現今各式多元的離散,成為諸多學術討論的主軸。

Safran於1991年指出,當時學界對於diaspora的使用已是一譬喻式的用詞,用以形容不同類型的人(流放者、被驅逐者、政治難民、外國住民、移民者、民族或種族上的少數族群),並擴及猶太人以外的諸多族群。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Cohen則與上述Safran所提diaspora六項特質對話,在其基礎上加入幾個擴張性的解釋,其中兩項為:

1.離散原因除了傳統性質的被迫遷移之外,應涵蓋殖民性或自願性的遷徙。其可涵納因殖民擴張、貿易網絡、勞力需求而促成的離散。

2.除了傳統的創傷受難意涵,diaspora應納入離散移民富有生產力及傑出表現的正面性意涵。離散的猶太人自古至今於各領域的傑出表現,即為一例,這與其離散的處境及憂患意識有所關聯。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以此為基礎,Cohen提出了帝國型、勞力型,及商業貿易型離散。相較於以猶太人原型所形成的受難型離散,其看法主要著重於因外力災難所促成的創傷性、大規模遷徙(最著名的討論案例為非洲人因奴隸販賣所造成的離散、亞美尼亞人因種族清洗所造成的離散);帝國型、勞力型及商業貿易型離散,則著重於遷移者相對而言所擁有的自主空間與能動性,遷徙者為尋求新機會、較好的工作或生活而選擇跨國遷徙。」
——
根據這個擴張解釋,我目前處於離散狀態?
應該沒錯X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三種不同的離散類型中,Cohen提出了介於殖民帝國離散與貿易離散類型之間的「輔助型離散(auxiliary diaspora)」。其指涉的是與殖民者相異的族群,隨著殖民政府之擴張而於異地展開商業貿易,其對於當地人民而言,更像是「外國人」與殖民政府均互合作。在歐洲殖民之東南亞進行貿易的中國商人、在加勒比海及西非的黎巴嫩人,或是在東非的印度人等,皆為類似的案例。

合作或輔助之角色有時不限於商業貿易,錫克教徒即成為諸多英國殖民行政之軍事部署。Cohen指出,輔助型離散群體居於異地,與殖民政府、當地人民的特殊關係,促使殖民統治結束之時往往得面臨選擇歸化為當地人民、遣散回國、或是被原殖民母國解救的局面。」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這讓我想到之前講的在東南亞的「華人」,原來只是季節來來去去的「生意人」,但因為荷蘭人殖民統治者的關係,才開始形成了「華人」的認同。

這在哪裏講到的,《語言與權力》嗎?(確認了,是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若對離散採取較寬鬆的定義,亦即遷徙至他鄉但未真正融入當地或徹底在地化,而對原鄉帶有依戀、保持一定的連結、認同與文化,則離散者對於家鄉的連結與認同即成為了離散意識的核心環節。

McLeod對於離散、家鄉與認同的議題做了相關的梳理,並提出離散的世代差異。

McLeod指出,遷徙的影響往往是持續存在而長久的。其不因物理性的動作(遷徙)完成後就停止。因離家之人帶有行囊,包含物理上的行囊及心理上的行囊(信仰、傳統、行為舉止、習俗、價值等),這讓離家之人即使越過了行政邊界進入了另一個國度,仍然無法真正進入另一個國度,不被視為是彩國度的一分子,或者是,自身認為或同時也被他者認為不歸屬於此新的國度。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對於離散者而言,少年的離家、長成後的離家,已是一種對於家的失去;而遷徙到異地,截然不同的語言、環境、國度,會讓這樣的斷裂更為強烈,失去感更為深刻。

於是,對於過去家的想像,往往不建構於現實,而帶有一種心靈上對於過往失去的、片段的家的記憶所構築的美好想像。因遷徙的第一代於少年或成年時離家,仍保有對於過往國度、家園的記憶,即使在時間推移中記憶中的家園已失去真實、與現實國度中的家園不相符合,但因曾真實經歷並保存著相關的記憶,回憶中的家園從而成為寄託情感與認同的存在。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那麼,生長於遷徙地的第二代,對於未曾有所接觸的原家鄉,是否也同樣保有與第一代相同的感情與認同?其是否也可稱為是離散者?遷徙的第二代生於新國度,其未有遷移的經驗,但可能因自身父母的記憶及身處離散社群浸淫於離散文化中而同樣擁有diaspora的特質與印記。其對於「祖國」的認識是出於想像,或是根植於父母與家族的敘述與記憶。

因而,第二代的認同往往與第一代所面臨的困境不太相同。即使自出生至長成皆在新國度,但在新國度的他人眼中,其家鄉所在仍是被理所當然認定為是那個陌生的、自己家族長輩曾生長過的舊國度。但第二代若真實回到父母的家鄉,卻顯得格格不入。其對於家鄉的陌生感受,或是被當地人視為外來他者而不歸屬於其中的感受,往往導
致認同危機:我是誰。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從而,離散中的認同成了另一重要的課題。離家之前,要去的彼岸(路)似乎是一個夢想之地,到達彼岸之後,過往的「家」成為一個美好的存在;待返家之後,對於美好「家」的幻想與現實「家」的落差往往使得對於過往家的記憶或是想像成為一個認同或是心中真正歸宿之所在。

離散者處於夾縫之間,不理所當然地被任何一方認可,反而是一種契機,認清認同是構築於片段及不完整之上,從而對於自身的存在與想像更為願意賦予新的可能性及創造力。對於過去、現在、未來的串連敘述與想像,因而從「根」變成了「路」。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Stuart Hal 於討論離散之經典論文“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中提及,文化認同並非一固定不變的本質性存在。其更像是一過程性質、面對不同階段或情境下的再生產,考量的不僅是過去是誰,也考量著現在當下與未來所處的環境與身分,現在是誰、未來將是誰。」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在不同地區的海外移民
華南、廈門一帶
華南尤其是廈門,是日治前期台灣籍民最多的地區(約七成)。

「1895年臺灣成為日本殖民地,在1897年5月8日「臺灣住民去就決定日」後,臺灣人民擁有日本國籍,從而有所謂「臺灣籍民」的說法:「所謂的『臺灣籍民』是指如前述因身為臺灣居民而擁有日本國籍,當他們住居國外,特別是住在對岸的福建省或東南亞等地時的稱呼。」

因福建一帶許多原本已和臺灣有商業往來之中國人民或是當地居民,趁日本政府統治初期制定臺灣人口戶籍之時機,以賄賂、委託臺灣人代辦、假造姓名出生年月日等途徑,或以遺漏申報因此補辦入籍的方式取得臺灣籍民的身分,或透過他人變賣及轉讓的途徑取得日本核發給在境外之臺灣籍民證明身分之旅券者。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上述假冒籍民的現象,成為以後日本政府相當關注之重要議題。

中村孝志指出,臺灣籍民因擁有日本國籍,從而擁有免除釐金、享有治外法權、並處於日本領事館之保護的優勢。因著上述的利益,致使假冒籍民急速增加,依據領事館之報告,1909年福州三百位籍民中臺灣人僅占三分之一,1907年廈門真正籍民不到1%。」
——

怎麼覺得這件事有點眼熟XDDD

原來台灣國籍/戶籍很有價值是日治時代就有的傳統啊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然後廈門的台灣籍民有兩種:

商人和黑幫

這感覺也很眼熟XDDDD

「這些領事報告揭示了廈門當地臺灣籍民的基本人口資料、職業及社會圖像,依此,當地臺灣籍民約略可分為擁有正當職業之籍民(以貿易商人、實業家居大多數),以及所謂的武力派/無賴漢/黑幫團體。」

「⋯於此之外,另一群臺灣籍民則位居於當地中下階層,從事煙賭、娼、走私、幫派等「遊走於法律邊緣」之活動藉以謀生。

關於臺灣籍民與鴉片的關係,與臺灣人因擁有日本國籍所享有的治外法權有密切的關係。當時各國租界多成為鴉片貿易之大本營,而臺灣籍民則「利用治外法權,或開設鴉片吸食所,或將名義借貸給當地人」,「每月收取數十元的名義貸用費」, 藉以牟利。而當地臺灣黑幫「武力派」的發展,則與中國當地清末民初政治動亂的背景息息相關。」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中村孝志所抄錄之1931年領事館資料<廈門三大姓氏〉鉅細靡遺地描繪了廈門當地各股幫派團體之勢力,當時與廈門當地三大姓氏抗衡的臺灣武力派大致可分為大稻埕派及萬華派。這些派系衝突事件反映了各幫派團體與當地政治勢力、軍閥、社會團體之間的複雜關係,易言之,其發展生存與當地本身政局動盪、各勢力彼此制衡及日本領事館一定程度的默許有相當大的關聯。」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日本南進政策和籍民的關係:

「中村孝志之〈臺灣總督府華南報紙事業的展開〉即指出,臺灣總督府不論是補助、收買或是創辦報紙,其影響力皆與當地當時之日華關係、排日氛圍與時局變化息息相關。

以中村孝志的研究為基礎,王學新提出了三本柱表策、裡策的解釋理論。

三本柱表策延續中村孝志的觀點,指的是總督府表面上之親善政策:籍民教育、博愛醫院、報紙,而裡策則指的是隱藏的浪人謀略、鴉片謀略,以執行南進政策之裡面目的「扶植潛在勢力」為主。

鍾淑敏也提出了類似的觀察及論述。其引述臺灣總督府給日本外務省的報告,指出「由於籍民敢於對抗廈門的『三:大姓』,間接保護了日本人」,並陳述日本人如何「以籍民的武力對抗抵制日貨等反日運動。」

簡言之,臺灣籍民遊走於法律邊緣之活動及武裝團體反而是日本政府得以於當地執行維護南進政策的重要籌碼。」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讀完第一章,感覺蠻令人感嘆的。
尤其講到中日學者研究滿洲國史各有立場,而台灣人作為日本帝國居民到日本帝國其他地方(滿洲、朝鮮、南洋),以及在佔領區(如在北京、上海等地)在戰後被視為漢奸、戰犯和戰俘的不確定地位。
這件事其實在之前的書就有讀到,但第一章還是感覺相當複雜。

另外也提到在滿洲國的經歷,是許多日本人回到日本承受污名化的待遇,女性會被懷疑遭受蘇聯士兵強姦而需要墮胎,男性士兵被俘則被懷疑受到洗腦是共產黨員。作為曾在滿洲國生活的台灣人,在這個背景下就又更複雜了。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02
「但航行的船隻改為貴州丸、盛京丸、福建丸。
1928年的命令航線中可航至大連者有兩線,一為高雄天津線,其停舶的港灣和華北線同,航行的輪船三艘亦同,唯每一年航海次數,由原來的24次增加為36次。另一為臺灣鮮滿線,以高雄為起訖站,沿途停靠基隆、仁川、大連、鎮南埔、仁川、釜山、基隆,航行的船隻為第二養老丸和岩手丸,每年航行24次,總噸數2,000噸,速度為10節,但搭乘客數不詳。」
——
養生丸感覺可以當藥房名稱了X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我發現那時候台灣去滿州蠻方便的耶,前面有直接坐船、轉鐵路到奉天,行李直接掛到目的地。感覺很先進欸。

然後到最後一年的時候竟然還有台灣人跑去滿州國,感覺也是很神奇:

「7. 林黃素華參加開拓團前往滿洲經驗:已到1945年戰爭的最後一年,該年住在東京附近的林錦文、林黃素華夫妻,面對美軍的轟炸,不斷遷徙仍躲不開夢魘,在林錦文日本大學醫科課程結束,還沒拿到畢業證書,即在鄰居臺灣同鄉的推薦下,和臺灣同鄉一起加入不久即將前往滿洲的東京開拓團。該團預計到吉林的農場,全程免費,規定不走完全程者必須繳清費用才可以離團。林黃素華原本即想到吉林,要到新京去找四叔黃春木(任教於新京工科大學),故到吉林十多天後就前往新京。」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總之我總覺得日本1930-1945年代應該打到亂七八糟,尤其二戰期間,我還以為到處都在打仗。
但其實看起來台灣到日本、滿洲國、朝鮮、中國(日本佔領區?)的交通還是算蠻順暢的,本書的台灣人跑來跑去的原因大部分是和平的理由,像是工作、求學、換個地方生活。

比方說鍾理和是為了和一樣姓鍾的老婆鍾台妹結婚,所以跑去奉天學駕駛,後來還移居到北京。
鍾理和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話說台灣人也很愛去滿州的原因之一是因為當時台灣人也算日本人,所以是次於純正日本人的殖民者,相對也算特權階級。

然後部分日本人去滿洲國則是心懷五族協和的理想。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另外也有逃難所以去滿洲國的:

「除了上述大背景外,個人到滿洲的原因不外四個,即求學、求職、經商,以及脫離在臺灣日本的統治,此外還有親人的召喚與到滿洲避難。只有到滿洲避難可稍做解釋。亦即二戰結束前日本戰況惡化,臺灣人要回臺灣因海上不安全而不可能;而在東京又遭轟炸以及食輝不足,因而以滿洲為避難所,投奔親朋或同學。如日本東洋醫學院畢業的翁通逢,就是因上述原因而於1944年在朋友的勸告下前往滿洲。」

——
我現在又好奇起劉仲敬《逆轉的東亞史》的滿洲國了,感覺滿洲國當時似乎很不錯啊(?

我對滿洲國實在太不了解了、僅存的印象是《末代皇帝》~😅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書友F提到《神保町書肆街考》的一段~

「時值中國國內展開抗日戰爭的時期,但一九四一年赴日留學的學生人數有兩千六百八十六人(包含來自滿洲國的一千兩百二十人),人數極多。留學目的根據一九四一年《日華學報》的調查報告顯示,在三百一十一位回答者中依照數量排序,依次為「學術研究」八十人、「推動日華親善、文化交流」三十二人、「了解日本」十一人。

如果只讀過戰後幾乎未曾提及汪兆銘「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歷史教科書的人,看到在日中戰爭中仍然每年有超過千人的中國留學生來日這段記載,或許會覺得驚訝。然而現在吃驚還太早,讀過「待下節詳述」所指的段落後,會發現更驚天動地的事實。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當時有許多左翼組織人物留學已經超越原本留學的範疇,動機特殊。

日本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九年間有約二十個類似「社會科學文化座談會」等在日左翼組織,這些組織在一九三六年成立了中華留日學生連合會」。由此也可看出,部分中國留學生留學日本期間從事著政治活動。

日本是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地,留學日本不僅可以學習理論,也被視為肩負建設新中國的政治家必經的成長過程。

相信有不少讀者看完這段描述後都覺得意外吧?至少我就是其中之一。我不禁覺得,日本這個國家也未免太沒有警戒心,而中國人確實是個性堅韌的國民。」

——
為了維持門面,二戰日本還是開放讓南京政府的中國留學生留學日本
,哪怕是明知許多人都是左傾的,也可能有知識界的刻意包庇。但不論如何,戰時的東亞海域,應該是非常暢通的,直到美軍艦隊的到來。」

——F補充結束——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1937年4月共12人,即謝春木(桃園)、范姜萍(中壢)、劉阿春(中壢)、邱雲興(苗栗)、陳夢蘭(大甲)、廖慶雲(中壢)、劉石滿(中壢)、曾安勳(中壢)、羅仁里(新竹)、羅仁權(新竹)、蔡金池(桃園郡),欲前往滿洲國、天津、北平、濟南、上海、福州。
但是沒有說明到滿洲國的哪些城市。這其中有王長勝(與其妻王林氏治)、陳和貴,除實業視察外,還有親戚訪問。
黃演淮也訪問了友人。」

——
我發現中壢好幾個耶!
然後中壢范姜我知道是大族,我從小到大都都有姓范姜的同學,但看到覺得很有趣。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然後我還發現當時跑去的,有很多是我覺得很鄉下的地方,像朴子啊新化啊,旗山、新埔等等,我感覺中壢應該也蠻鄉下的才對。

我在想是不是日治時代的城鄉差距沒有後來國民政府主政之後這麼大,所以這些在我感覺鄉下的地方,其實也有很多常常進出台灣的商人。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文山茶行也跑去大連開分店

「其餘前往的都是去調查茶葉的販賣與經營。其中王水柳是王添灯之弟,他在1937年8月前往茶葉視察,而後文山茶行就在大連設支店。此外美濃的邱阿奔、邱溫氏喜妹、邱光昌、邱中昌,於1936年8月到哈爾濱、新京做「茶商經營」,深坑黃漢水,三芝盧根德、江輝達,五股李明德,新莊李憲章,都在1936-1938年間到滿洲國考察茶葉市場。」
——

感覺整個日本帝國的境內的確往來蠻多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台灣人還有出國去看奧運的耶XDDD

1936年德國柏林辦奧運,日本有參加。

「為了去參觀奧運 ,臺南劉家的劉錫五(1987-1960 )、劉清風(1900-1978)父子,於1936年5月申請旅券,搭西伯利亞鐵路經由滿洲、蘇聯、波蘭到德國、法國、英國做環遊世界之旅。

在德國柏林參觀第11屆奧運時,當時留德的劉青和(伯郎史瓦克高等工業大學,獲得化學工程博士)和其父兄兩人不僅參觀奧運,也訪問奧運村,帶包括張星賢在內的日本選手吃中國料理,令張星賢十分高興。 當時劉清風在臺南開設青峰醫院。

父子因去過歐洲,因此兩人都加入1926年成立的「臺灣歐美同學會」。」

話說1936年奧運的日本隊裡面,有來自台灣的選手張星賢,參加1600公尺接力賽的最後一棒。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臺灣人何以來到滿洲,有四種背景,一是臺灣人在臺是被殖民者,有差別待遇,到滿洲國則成為準殖民者,又有工作的機會,可以翻轉過往的生涯,其次是溥儀本是遜清皇帝,又成為滿洲國的執政、皇帝,因而對滿洲國有故國之思,且謝介石、陳文山等人也和溥儀有交情,故介紹臺人前往,第三是滿洲國的弘報部擅於宣傳在滿洲是五族協和、王道樂土的新天地,再加上臺灣報紙的吹噓、報導,電影的拍攝,使一般民眾對滿洲國充滿了好奇心;第四是看板人物謝介石和開大醫院的名醫如孟天成、簡仁南,以及臺灣始政四十周年記念博覽會的「滿洲館」,謝介石以滿洲國駐日大使身分回臺,更興起臺人前往滿洲的熱潮。」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去滿洲的臺灣人可依時間分成三期,一是1895-1905年,日本領臺到取得關東州,去的人只有個位數;二是1906-1932年,日俄戰爭後到滿洲國建立,由於華北線等命令航路的出現,前往的人略增,以醫師、醫學生為多;三是1933-1945年,1934年去滿洲的人口大增,1935年高雄大連線命令航路可以直航大連,成為最多被利用的赴滿航線;然而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1942年起赴滿洲者,大半是自日本前往逃避空襲的臺灣人。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研究去滿洲臺灣人的先決條件,是建立名單和學經歷,作者已利用諸種資料完成1,000多人的名單(大半單身),與在滿洲有的3,000臺灣人相比,雖只有三成多,但已可進行相關研究。

利用旅券下付表資料固然可以得到臺灣人去滿洲的資料,了解他們申請的目的及目的地,但並非每個人都如實填寫,即使是如實填寫,是否真的前往也必須而沒有列名在上也去了滿洲者並不少見,如黃清舜等人在牡丹江市從事林業工作,但並沒有在旅券下付表中看到他們的名字。因此除了使用旅券資料外,仍然必須參考其他資料,以發掘更多去滿洲的臺灣人。不過,即使去了滿洲,但大半只是去視察、觀光、探親,做短暫的停留;去結婚、依親、就職、求學的才會留下來,而這些留下來者就是第三章起研究的對象。」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03赴滿洲國求學的臺人

「在臺灣受高等教育(指專門教育和大學教育)的機會有限,迄1945年日本戰敗為止,除了1928年設立的臺北帝國大學外,只有經濟、工業、農林學校,帝國大學附屬醫學專門部;師範教育僅在臺北、臺中、臺南各設一校。這些學校的學生中,臺灣學生的比例低於日人。

以臺北帝國大學1944年(昭和19年度)的日臺學生所占比率為例,文政學部、理學部、農學部、工學部、醫學部學生277人中,臺灣學生占4成,至於師範學校臺灣學生只占一成,臺北高等學校設的三年制臨時教員養成所數學科41中,臺灣學生只有4人,物理化學科44人中,臺灣學生只有6人。就是高等女學校中的臺灣女學生的入學比例也低。

1922年4月日臺共學之前,臺灣學生不能與日本學生共學,形成明顯的差別待遇,即使可共學之後,臺灣學生亦受諸多限制。」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我發現我外婆原來很厲害耶!

我外婆是高等女學校畢業的。雖然我知道在那個年代可以念高等女學校很了不起,但我看這個1944年的數據才發現台灣人也太少了吧,還真的很了不起耶!

我是有聽我媽說,當初我外婆通學,大家都認識他,火車還會等我外婆上車了才開車XDDD

免得他作為鎮上唯一的女學生錯過上學的火車X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為了接受高等教育,臺灣學生有四條管道可以達成願望。

一是赴日留學,日本學校多,選擇性多;且為了保證可以升學內地的好大學,而到日本高校就讀,如東京一高。

二是到日本人在中國(包括滿洲)設立的大學就讀,如1900年在上海設立的東亞同文書院、1911年在奉天設立的南滿醫學堂、1939年設立的青島醫學專門學校;以及設在朝鮮的平壤醫學專門學校、京城醫學專門學校、大邱醫專等。 到上述學校就讀受到的差別待遇少,但學費高,多半是有錢人家的子弟才有就學的可能。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三是到學校多、名校也不少且學費相對低的中國廣州、廈門、上海、北京的學校就讀,前往者大半較具民族意識,厭惡日本統治者,或是較窮困人家子弟。 在中國就讀的臺灣學生,雖未被差別待遇,但也被視為日本人,在抗日的活動下遭受波及,故常以中國籍自居,甚至改姓名以趨吉避凶。

四是到學校(尤其是醫學校)不少,且有優待的滿洲。滿洲的學校比臺灣多,有的學校有固定名額給臺灣學生,有的可申請助學金,以畢業後在滿洲國服務折抵。因此設在滿洲的高等以上學校,就成為臺灣學生重要的選項之一。」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看完了第三、五章,感覺流水帳⋯

第五章講了一下台灣人在滿洲的食衣住行育樂,也是有點流水帳。嗯,還有講了一下嫖妓XDDDD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第四章則是講了滿洲國的官制,也是滿流水帳的⋯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結果原來精華根本就是第一章,後面都好流水帳,一大堆資料、人名,有些人名附上短短的生平介紹。

這感覺就像是旅券資料庫目錄啊!不是啊,上下兩本書,怎麼都是資料啊,是不是應該要寫一寫從資料裡得到的什麼研究或理論或洞見之類的⋯超級流水帳耶!

快速翻閱了下冊也是這個風格。
Jeany|來非虛構小火堆玩吧
——
這本書是台灣史讀書會的書,但結果第二次討論大家就決定喀歌了耶
那我要不要去讀完下冊,還是快速讀完然後封存XDDDD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