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llerlin
[感想]看到許多人抱怨小朋友學中國人講話(比方支語),其實這是社會心理學的操作,稱為「銘刻效果(imprinting)」又俗稱「雛鳥效應」。原本雛鳥效應會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因為初戀幻滅而漸漸減低重要性,但沒有社會經歷與被學術毆打的人,容易把自己第一次聽聞的經驗當成「真實」,進而變成無堅不摧的「成見」,於是你可以看到固執己見相信自己一出生就使用這個詞彙的人,瘋狂否定比他老、有研究的人跟他講這個字不是這樣用的,那其實都來自動物性的反射思考
kellerlin
這不是精確的心理學,而是生物性的直觀,中共利用短影音激發民眾動物性的反射思考,讓人們疲於觀看刺激性的影片當作第一次體驗,任何國家的小朋友只要是3C育兒,就會走到這個地步,在社會化失敗(家庭失能)下禍害網路上的其他人,彷彿「未開化的猴子」。中共宣揚抖音或控制其內容,讓3C育兒的小朋友一開始就把抖音當媽(雛鳥效應),把抖音編輯過的影片當真才被稱為是「改變認知」
kellerlin
這些迷因影片對經歷過現實、或是初期網路遊戲迷因或是影音平台迷因的玩家、發燒友(死語)來說,還不夠具有毒性,很多在nico或是YT時代製作過搞笑影片的大概都知道這些影片的虛假跟誇張之處,然而3C育兒出生的小朋友不知道,也沒人跟他們說「這些都是假的喔,來我示範一次給你看」,他們從出生就只知道螢幕上的東西,那要怎麼讓他們知道他們看的只是《楚門的世界》呢?
kellerlin
解法其實說簡單不簡單、說難也不難,那就是我們這代得先接受「先入為主的成見,是可以改的」(對,我們這代也對小朋友有成見),方法是在你想要指證的事情後面,加上問號就可以了:「是喔,那不是支語嗎?啊我隨便講講你別放在心上喔?」接下來他做什麼都鹽對應即可,我俗稱「種下懷疑的種子」,因為「懷疑論(Skepticism)」是會成癮的,而這正是實驗精神的開端
kellerlin
懷疑論的終點跟極限就是笛卡兒,最終你無法否定你自己的存在,開拓了「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他成為了西方現代哲學的啟蒙與開祖。真正的懷疑會去思考抖音是怎麼來的?背後又是什麼?自己為什麼會受到影響?受到影響的自己變成了什麼樣的人?而有時候我們只是需要不經意的提醒這幾點就好,然後你會發現這些其實就是媒體識讀要教的內容,殊途同歸
kellerlin
故也有教育現場觀察到,短影音的兩極化(M型化),沉迷觀看的小朋友有嚴重的學習障礙;製作影音的小朋友成績跟思考都很優秀,這種讓教育現場益發困難的班前段班後段的症頭,加上怪獸家長才不會承認自己也3C成癮,放生不管讓小雷包變成大雷包,最終遭殃的至少還是氧不叫養不教的家長
kellerlin
尷尬的是,既然知道3C育兒的趨勢,原本衛教跟專業知識應該要先攻佔短影音,作為對基礎教育的鋪墊、以及對兒童教育的幫助,然而抖音大量製作加上獎勵制度倒灌其他平台,以至於愈爛愈難看音樂破音盜版的內容才是主流,從迷因影音時代走過來,有時候都覺得垃圾食物至少還有熱量,這些垃圾影音真的很沒內容,還被有雛鳥效應的小朋友講「我只是看看(滑了兩個小時)」就......
kellerlin
也許有些人不服,我們這些老灰仔看的又是什麼好貨(死語連發)
就,沒有這種等級我就滑掉,還給它十秒跑嗎,看影片總是要學到一些東西吧XD
浮世捌景
浮世捌景 ukiyoe
kellerlin
kellerlin
雖然不管我舉不舉例,有成見的人還是會不點開然後生氣地維持成見「老人就是愛說教」、「你根本沒看過有創意的短影音!」喔,我這邊可以在悄悄地說一聲「你確定這些短影片不是抄襲以前的創意影片嗎?」、「唉呦我不是在說你對盜版無知無覺啦...不過你要不要查一下?」
kellerlin
給個例子,試著查查看有多少人模仿這個MV,又有多少人沒有附上原作當成是自己的?致敬跟抄襲的邊界是什麼?
Her Morning Elegance / Oren Lavie
kellerlin
一旦感受到藝術會讓你雞皮疙瘩、覺得溫暖跟有所啟發,我想這才是藝術的魅力之一,陶冶品味與澆灌心靈。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沒有一點一滴地慢慢培養,很容易就會惡化成「生活爛也是不得已的」、「反正等我有錢再來培養品味」,但同時又羨慕親朋好友在網路上或是出去玩的穿著就是這麼有品味,天天花時間滑手機羨慕嫉妒恨,就算花大錢買了跟親友一樣的東西還是覺得空虛,要培養自己的品味,不如從短影音選好片這麼簡單的地方開始也不錯呀
kellerlin
當然以上只是說說,要不要執行操之在己,跟我沒有關係喔XD
O_o
上面好像回覆第三還是第四段的鹽對應是什麼... 或是筆誤?
(認真研讀中)
kellerlin
O_o : 我想你需要點一下→這裡
O_o
哈!謝謝,因為沒看過這個詞,所以我太主觀認為您筆誤。不好意思。已查
kellerlin
O_o : 解開誤會就好XD 我很常寫錯字,還會三更半夜爬起來偷偷改掉,不嫌棄歡迎多加指正偶爾會出包吃書就是了
SDM Gio 總監吉歐
噗主開篇的邏輯,那個經典的「35歲理論」(一個人一生中不同時期對新科技品的觀感),以及不少超長篇劇集,往往隨著觀眾年齡越大而越貴古賤今,算不算也精神雷同的相關樣態(?)
kellerlin
SDM Gio 總監吉歐 : 我查了一下,35歲理論比較像是中國那邊對於就職年齡歧視的用語
就業危機?陸網好奇台灣職場有無「35歲紅線」 答案讓很多人崩潰 | 聯合新聞網
中國民眾求職遇「35歲魔咒」反年齡歧視入法路迢迢 | 兩岸 | 中央社 CNA

想請教有關「一個人一生中不同時期對新科技品的觀感」,或是長篇影集的評價隨著年齡變動等說法,是哪篇/哪些文章的論點呢?感覺像STS跟影視評論的文章,有興趣想拜讀看看

如果要說貴古賤今的刻板印象,還真的有相關研究,稱為「"kids these days" effect」(「現在的小朋友/年輕人」效應)也會隨著跟年輕人接觸而改變評價der,見之前的噗
SDM Gio 總監吉歐
kellerlin : ①35歲理論是個模糊的說法,標題應該是「克拉克科技三定律」(幽默版),內容是:

在他出生時已有的科技,: 就是稀鬆平常、理所當然的世界未來秩序的一部分。

在他15-35歲之間誕生的科技,: 則是將會改變世界的革命性產物。

在他35歲之後誕生的科技,: 則是被認為違反自然規律,難以接受的。
___

超長篇的話,類似Dr. Who、霹靂布袋戲世界觀,乃至WWE(世界摔角娛樂),每過一段時間就會出現把當前劇情罵得一蹋糊塗,說過往某(他們認為的)黃金時期多棒多棒的老劇迷/老粉絲。

這類言論一出,隨即就會戰成一團🙃。
kellerlin
SDM Gio 總監吉歐 : 痾那是《銀河搭便車指南》的道格拉斯·亞當斯惡搞 Clarke's three laws啦wwwwww
不過我喜歡克拉克的第三句:Any sufficiently advanced technology is indistinguishable from magic.可說是「這不科學/這是什麼巫術」迷因句的由來哈哈

「Dr. Who、霹靂布袋戲世界觀,乃至WWE(世界摔角娛樂)」這媒介譬喻也跨太多了同學~~~而且粉絲都知道這些IP最大的問題是公司本身反人類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