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近年的石虎研究中,Distribution of Carnivore protoparvovirus 1 in free-living leopard cats (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chinensi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domestic carnivores in Taiwan (2019, Chen-Chin Chen et al.),發現遭到路殺的石虎中,有82.4%感染遊蕩犬隻帶原的犬小病毒(病毒株和附近的遊蕩犬、放養犬完全吻合,證實是由犬隻傳染),而未遭路殺的存活個體,則僅有33%感染率,似乎足以說明犬小病毒會造成石虎注意力渙散或行動緩慢,導致遭路殺機率提高。
以下是我之前依清大顏士清老師團隊的遊蕩犬研究內容整理的筆記:
根據特生中心的統計,穿山甲救傷數量,遭犬咬案例數到2020年時已經佔去68%的比例,且從2017年後就開始節節上升,而該年度正是推動零安樂死政策的起點。
根據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救傷資料統計,2010年1月至2020年7月間,山羌、穿山甲等較小型的哺乳動物遭犬攻擊數量占比約20%,鼬獾、白鼻心占比約10%,此外,所有被狗攻擊的白鼻心,最後死亡率為100%。
而根據窩窩報導及農委會調查結果,農委會自2013年開始定期監測狂犬病疫情狀況,10年來有33%的鼬獾已處於狂犬病發病的陽性狀態。
從海外案例看起,根據IUCN紅皮書(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統計,總共有188個「受脅物種」在面臨瀕危的主因之一是受到狗的危害,非受脅物種暫未計入但可想而知會多上很多。
在澳洲,澳洲野犬加上人為獵捕,加速了袋狼、袋獾的滅絕。
在印度,有80個以上的物種有受犬隻攻擊的紀錄,而一半的攻擊事件都發生在保護區或保護區周遭。
2014年~2018年間,由中山大學研究團隊統一架設的自動相機所搜集到的數據顯示,在這四年間狗的相對出現指數大幅攀升。2018年開始做高強度TNVR後,2021年及2022年的調查中,狗的相對出現指數下降約30%,但統計上不顯著。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至2018年間,山羌的相對出現指數微幅下降,然而從2018年至2022年,山羌的相對出現指數忽然劇烈下降,目前只剩不到原本的10%。
壽山的數據模擬結果也與陽明山相似:只要有極少量移入,TNR就立刻失效。然而,若把移除安置方案納入,每年能夠移除20~40隻狗的話,TNR則相對能產生效果。而即使無個體移入,絕育率仍要高度維持,絕育率只要弱化到60%,即使沒有新個體移入,TNR同樣會立即失效。
遊蕩動物的零安樂政策是對生命的極度不尊重——無論是對原生生物、遊蕩動物還是人民。原生生物被遊蕩動物壓縮了生存機會、遊蕩動物一輩子活在恐懼和低下的生活品質中、被遊蕩動物影響的人民則隨時可能因為遊蕩動物而出意外掛彩或掛掉,還不一定能獲判國賠。
真是讓人無語,尤其在體制內更是。林保署一年用來保育100多個物種和所有國家公園的經費,還比不上一個新建的動物之家的建案經費,可笑又可悲至極。
為了滿足那群沒讀書的毛寶的變態優越感,犧牲台灣獨有的生物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