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
失控的焦慮世代|The Anxious Generation by Jonathan Haidt
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 - 強納森.海德特 | Readmoo 讀墨電子...
https://images.plurk.com/71OhW48UW2BdpCcuSshuWA.jpg
❝「幾乎一直掛在網上」的數據令人震驚,這些異常高的上網率顯示,即使Z世代的青少年沒有使用數位設備,看似在進行一些真實世界的活動,比如上課、吃飯、聊天,他們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放在社群媒體上。
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就是「我們永遠在別處。」
book ebook
新新
被小道消息的爸爸媽媽讀友們推薦到的書,前前後後讀了很久(主要是我一直跑球場靜不太下心來),前陣子看《混沌少年時》又一直想起來,終於一鼓作氣讀完。

全書以美國的統計資料為主,但我想影響性的部分其實很有參考價值,講到現在養小孩會捧著教養書和網路專家的建議,小心翼翼避免受到任何身體傷害,卻在網路世界撒手不管,任由小孩被社群平台和遊戲公司勾住。

是說如果單純討論這個現象,雖然我這個年紀的大人貌似還好,其實網路成癮的現象也不遑多讓。有多少家長其實跟小孩在一起的時候也都盯著手機?

「自己比爸媽的手機還不重要,自己是不值得的。」(等等我好像也會手機爭寵哈哈)
新新
作者先引用各項研究以支持自己的觀點,後段章節則提出自己的建議,讀到提升靈性的練習是:集體的神聖體驗(shared sacredness)身體參與(embodiment);靜止、安靜和專注;自我超越;緩怒快恕;對自然心存敬畏。

內文的例子:

幾乎所有社會都創造了一些儀式和集體活動,將人們暫時「提升」到神聖的領域,在這個神聖的領域,自我會退位,集體利益會占上風。
新新
球隊的粉絲,在比賽前也會使用類似的方式將大家團結在一起,包括誓師大會、唱加油歌、集體改變意識(通常透過酒精),伴隨各種類似宗教的儀式、迷信的行為和身體標記。每當球隊進球或觸地得分,成千上萬的球迷會齊聲高歌、同步跺腳。成為球迷之中的一員,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

這是社會學的奠基性見解之一:強大的社群不會光是因為一群人聚集和溝通,就神奇地出現。最強大、最令人滿意的社群,能夠藉由某種力量與活動,將成員從較低的層次提升到較高的層次,讓他們獲得強大的集體體驗,同時一起進入神聖的領域。
新新
// 以後我去看球就可以說自己是去參加❝集體的神聖體驗❞ XDDD
新新
雖然讓我特別想要立刻發出來的是現場看球居然也能提昇靈性體驗,不過整本書都挺值得一讀,不愧是博客來暢銷榜上有名的作品!
新新
新新
諶淑婷/為何家長在現實世界過度保護孩子,卻在虛擬世界放任孩子?──讀《失控的焦慮世代》

當孩子的童年是實體的遊戲時,孩子會受傷、經歷情緒起伏、學習解讀他人的表情與反應、練習等待、經歷衝突並試著解決,就算犯錯,往往就在遊戲場上被糾正,互相道歉時會看到彼此的神情,這些經歷讓幫助孩子的大腦前往探索模式發展,建立起健康的情感、加深依附關係,也養成未來應付日常生活風險的能力。

然而,當應有的社交互動大規模轉至線上,確實也有聊天,也玩遊戲,但網路帶來了奇異的經驗:

⬛ 封鎖帳號就能切斷關係,但被截圖的訊息會被不斷轉傳、永久保存;
⬛ 任何人都能看到孩子非自願流出的內容,孩子會遭受陌生人的批評嘲笑;
⬛ 孩子以為自己正在累積社交經驗,其實體會到的是無能為力。
新新
【缺乏界限感的世代!為什麼社群平台對女生的傷害大於男生?】
趙逸帆 (@readingwithai_2024) on Threads
1️⃣ 影像比較與完美主義 :女孩更易受影響
2️⃣ 人際攻擊 :從桌下到網路上的延伸
3️⃣ 情緒依賴:女孩更容易分享自己的情緒和障礙
4️⃣ 掠奪與騷擾 :女孩的隱形風險
新新
新新
新新
新新
(以下大書摘)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