醃黃瓜三明治
@kikumalu
Tue, Jul 1, 2025 12:08 PM
25
很不重要的
《泡沫》製作後談
之前對於要去解釋自己的作品,覺得就像要去解釋一則笑話一樣,那樣代表作品不完整才需要解釋。
現在有比較不同的感覺,把解釋作品做為一個有趣的談話也無妨,我覺得之前我非常堅信自己景仰的演員或是作家說過的話,反而少了可以自由一點的靈活彈性。
在歐美ONLY也正好碰到幾位想要介紹這個作品的顧客,我想《泡沫》就是個老舊的傷心悲劇,我不覺得它是BL,儘管它有同性戀成份,不過我還是希望由讀者自己感受、有自己的想法。
這次主要想談談的是:自己在這個作品想要傳達的東西&為什麼想要傳達。
2025.05.12
醃黃瓜三明治
@kikumalu
Tue, Jul 1, 2025 12:08 PM
開始的書序寫了這一段"本書恐怕是塊浮木,它不理智、十分無用,在虛華徒勞的金錢名聲之中載浮載沉。但或許它會是落水之人的慰藉。"
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我想把《泡沫》定位成一個能夠為人療傷的書,不過有沒有成功為人療傷,甚至有沒有人讀完之後覺得更致鬱,就是真的非常因人而易!我會選擇寫這個書序也是受到《少年維特的煩惱》的結語影響。
如果有人了解這本書,就會知道《泡沫》中的瑞內如同《少年維特的煩惱》中的維特一樣,都是傷感的青少年,因為不得志的戀情,最後也都選擇自殺終結自己的生命。
以心理學來說,這其實反映了瑞內的自憐與自戀,他不可自拔的多愁善感是他最大優點,同時也是最大的缺陷,但他並非是死於這種人格特質,而是不能接受全部的自己。
有很多人是抱著遺憾過活的,有些人能夠找到與遺憾和平共處的方式,儘管那不是絕對的幸福。
醃黃瓜三明治
@kikumalu
Tue, Jul 1, 2025 12:12 PM
在《悲慘世界》雨果將尤金·法蘭西斯·維多克做為尚萬強和賈維兩人的原型,甚至在他們個別被感化時用了非常接近的詞句,尚萬強轉變成一個富有愛心的人,賈維卻選擇跳河自殺。《泡沫》的兩個主角瑞內和莫特,也是以這樣的方式構想,他們的靈魂是同一個元素去鍛造出來的,(出自咆嘯山莊)所以最後兩人有著不同,但是是相似且相戀的,不過,我認為他們喜愛彼此的方式有非常大的不同,而這也是為什麼他們在理解戀情不成之後,無法和平分手、甚至莫特試圖將瑞內壓在水裡淹死。
醃黃瓜三明治
@kikumalu
Tue, Jul 1, 2025 12:13 PM
我注意到比較多讀者喜愛莫特,莫特過的很坎坷,我想他的童年只剩下奧克薩娜這個遠親表姊作為薄弱依靠,一切都還是支離破碎,我覺得所有人在某種程度上經歷被社會環境遺棄、難以融入團體生活,莫特經歷的是種極端,甚至殘酷的虐待,但那卻是他唯一被熱切在乎的方式,導致莫特對於被在乎、被愛的感覺,有很大部分是建立在性。
我覺得一般人對性的親密性是很憧憬的,而莫特的經歷是讓他覺得愛是必須包含性,他的創傷失去的價值感也需要要由不道德的方式做彌補,他才能感到刺激、興奮,從對自己恥辱麻木又得以感到活著,自毀性很高的人往往活在很高的矛盾中,他們不是很尊重別人的自由意志,因為他們也不太尊重自己的。
醃黃瓜三明治
@kikumalu
Tue, Jul 1, 2025 12:13 PM
Tue, Jul 1, 2025 12:32 PM
瑞內能夠從莫特這類人看見突破和自由,是因為瑞內遵循社會秩序中的法律與道德,而像莫特那樣毫無顧忌的活著,讓他有機會在窒息的生活中呼吸到新鮮空氣。
莫特是能夠讓他跳脫並重新思考的理由,莫特還給他更多的理由,去愛、依賴、信任、拯救,和莫特建立情感是輕易的,不過他們所處的年代和社會規範是明顯的阻擋,但不是唯一的阻礙。
說到底,莫特是個缺愛也無法去愛的人,他並不忠誠也不坦蕩,瑞內的出現造成莫特極大的不安,瑞內開始讓他意識到自己是能夠被愛的,但這樣也帶來了痛苦,並否決了他一直以來迴避愛自己的方式。
醃黃瓜三明治
@kikumalu
Tue, Jul 1, 2025 12:30 PM
Tue, Jul 1, 2025 12:32 PM
罪過是用更大的罪過遮掩的,有哲學家這樣說過,為了遮掩莫特自身被男爵性侵的羞辱過去,在表面上他殺了男爵來獲得自由,實際上莫特卻將自己的靈魂塑造成更像男爵的樣貌,因為覺得自己骯髒醜陋,他無法接納自己的那ㄧ部分,他抹殺了自我的一部分,殺人必須要殺掉一部分的自己。
而瑞內在知道莫特的過去真相,理解他為何殺人,為了保護他免受法律判死的可能性,他選擇說謊為他掩飾莫特做出的可怕行徑。
但這麼做也違背了瑞內自己的良心,同時莫特獨得殊榮且顯得毫無悔意,這讓瑞內意識到莫特是多麼可怕的人,而自己也成為這個罪行的共犯,並且臣服在莫特控制之下,所以他選擇離開。
但莫特做到這種地步了,這個沒良心的人不願意輕易放棄這段感情。
醃黃瓜三明治
@kikumalu
Tue, Jul 1, 2025 12:30 PM
Tue, Jul 1, 2025 12:33 PM
他試圖將瑞內淹死,其實是他扭曲深愛的展現,(非常貶意、無道德的愛)而在那一刻,與男爵不同的是,他就像美人魚的故事一樣無法忍心殺了自己心愛的人。
為何莫特和瑞內的戀情是不能繼續的,我想是顯而易見的,在試圖描寫莫特這樣極度創傷的人,那個過程很悲慘,要描繪一個糟蹋自己的人是萬分痛苦的,讀者們,要能夠愛自己,真的,莫特是沒辦法被愛的,沒辦法愛自己的人是沒辦法被別人愛的,自己永遠是最大的阻礙。
莫特既無機會由別人的愛來自己,或許在現今的社會,他是不是不會走向自殺之途?沒有人能肯定。是不是如果莫特沒有自殺,瑞內可以有機會活到老?我也不是那麼確定。
醃黃瓜三明治
@kikumalu
Tue, Jul 1, 2025 12:30 PM
Tue, Jul 1, 2025 12:33 PM
我知道這個世界有人總是遊走在死亡河流的石橋上徘徊,沒人喜歡死亡,只是想要放棄活著,我可以理解想要放棄活著那種感覺,而且我深信每個有理智的人都曾這樣想過,我覺得那樣的想法不是罪過,甚至死亡也不是罪過。
我討厭這個世界存在的虛華部分,它說服了人們不值得被愛,也沒資格付出愛,人生虛無飄渺永遠只能安份守己,我討厭那樣的謬誤,而且我認識的大多數的人都選擇避免死亡的生存而不是選擇活著,那種毫無自信又卑微的生活讓我很傷心。
而且有些人說著自己活得很佛系,卻心裡滿是懊悔,為何人就不能接納自己有深愛、在乎的存在呢?
為何人心中擁有這份對生命的熱忱,最終卻得被扼殺,為何人得變成一個不同的人,才能繼續活著呢?
醃黃瓜三明治
@kikumalu
Tue, Jul 1, 2025 12:31 PM
Tue, Jul 1, 2025 12:33 PM
就像毛毛蟲在蛹內得將自己消化掉,才能成長成為蝴蝶,我得讓書中的兩個主角都死去,才能置之死地而後生,我需要創作這本作品,是因為我需要重生。
如果要從這兩個腳色去解釋他們如何與我相連,那對讀者而言永遠不是重點,讀者們必須由個人的感受去理解自身在哪或是誰。
我所感受到的,如果我沒有辦法接受過去的罪過、過錯、痛苦與背叛,我沒有辦法繼續走下去,我摸到了舊自我的盡頭,這一切都變的太艱難,我需要擁抱過去也邁向未來,而且理解那一點也不矛盾。
醃黃瓜三明治
@kikumalu
Tue, Jul 1, 2025 12:31 PM
Tue, Jul 1, 2025 12:33 PM
我希望那些感化時刻,人們能夠嚐到像尚萬強那樣接納自己的機會,而不是像賈維那樣的抑鬱寡歡且封閉,我想要能夠擁抱莫特這樣充滿罪過的自我、能夠接納瑞內最後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還是能夠繼續、甚至去感受到更多快樂與痛苦,心靈是可以容納一切的。
所以在故事結束後的幕後花絮,我讓兩位主角擁抱了小時候的自己,並且兩人重修舊好,這兩個分裂的自我得以彼此接納,那是超越死亡的存在,我想這是所有人的真正願景。
醃黃瓜三明治
@kikumalu
Tue, Jul 1, 2025 12:31 PM
Tue, Jul 1, 2025 12:34 PM
不管我們如何譴責社會、父母、對自己施暴的人,那永遠不是我們去傷害其他人的理由,我想有一件很明確的事是,我不希望有人誤以為這個作品想要推崇莫特這樣的愛,莫特不懂愛,他之所以需要瑞內的愛,是因為他沒辦法給予自己那樣的愛,而瑞內也是。
不管這個世界如何塑造我們,在意識到人永遠有足夠的勇氣能夠度過逆流,在最晦暗的時刻看見最溫暖的光,絕望便是蛻變的機會,擁抱死亡也擁抱生命。
所以《泡沫》其實是一個有關絕望與死亡的作品,沒有人能先知道,嚐到愛會引來的美好與痛苦,世界的洪流會沖走人擁有愛的機會,一切會一點也不留存,像閃電一樣永遠存在卻稍縱即逝,像拍上岩石的浪花消散。
或許對別人毫無價值,但不再需要加以解釋,人是為了這些片刻而生。
醃黃瓜三明治
@kikumalu
Tue, Jul 1, 2025 12:34 PM
擁抱自我的絕望,在我看來那就是重生的機會,能夠創作《泡沫》,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人生轉折與機會,很難解釋在我身上發生的巨變,暗自默許也有人能在看完這本故事之後斬獲新生,,就像《少年維特的煩惱》帶給我的慰藉一樣,在此獻上最後的祝福。
載入新的回覆
《泡沫》製作後談
之前對於要去解釋自己的作品,覺得就像要去解釋一則笑話一樣,那樣代表作品不完整才需要解釋。
現在有比較不同的感覺,把解釋作品做為一個有趣的談話也無妨,我覺得之前我非常堅信自己景仰的演員或是作家說過的話,反而少了可以自由一點的靈活彈性。
在歐美ONLY也正好碰到幾位想要介紹這個作品的顧客,我想《泡沫》就是個老舊的傷心悲劇,我不覺得它是BL,儘管它有同性戀成份,不過我還是希望由讀者自己感受、有自己的想法。
這次主要想談談的是:自己在這個作品想要傳達的東西&為什麼想要傳達。
2025.05.12
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我想把《泡沫》定位成一個能夠為人療傷的書,不過有沒有成功為人療傷,甚至有沒有人讀完之後覺得更致鬱,就是真的非常因人而易!我會選擇寫這個書序也是受到《少年維特的煩惱》的結語影響。
如果有人了解這本書,就會知道《泡沫》中的瑞內如同《少年維特的煩惱》中的維特一樣,都是傷感的青少年,因為不得志的戀情,最後也都選擇自殺終結自己的生命。
以心理學來說,這其實反映了瑞內的自憐與自戀,他不可自拔的多愁善感是他最大優點,同時也是最大的缺陷,但他並非是死於這種人格特質,而是不能接受全部的自己。
有很多人是抱著遺憾過活的,有些人能夠找到與遺憾和平共處的方式,儘管那不是絕對的幸福。
我覺得一般人對性的親密性是很憧憬的,而莫特的經歷是讓他覺得愛是必須包含性,他的創傷失去的價值感也需要要由不道德的方式做彌補,他才能感到刺激、興奮,從對自己恥辱麻木又得以感到活著,自毀性很高的人往往活在很高的矛盾中,他們不是很尊重別人的自由意志,因為他們也不太尊重自己的。
莫特是能夠讓他跳脫並重新思考的理由,莫特還給他更多的理由,去愛、依賴、信任、拯救,和莫特建立情感是輕易的,不過他們所處的年代和社會規範是明顯的阻擋,但不是唯一的阻礙。
說到底,莫特是個缺愛也無法去愛的人,他並不忠誠也不坦蕩,瑞內的出現造成莫特極大的不安,瑞內開始讓他意識到自己是能夠被愛的,但這樣也帶來了痛苦,並否決了他一直以來迴避愛自己的方式。
而瑞內在知道莫特的過去真相,理解他為何殺人,為了保護他免受法律判死的可能性,他選擇說謊為他掩飾莫特做出的可怕行徑。
但這麼做也違背了瑞內自己的良心,同時莫特獨得殊榮且顯得毫無悔意,這讓瑞內意識到莫特是多麼可怕的人,而自己也成為這個罪行的共犯,並且臣服在莫特控制之下,所以他選擇離開。
但莫特做到這種地步了,這個沒良心的人不願意輕易放棄這段感情。
為何莫特和瑞內的戀情是不能繼續的,我想是顯而易見的,在試圖描寫莫特這樣極度創傷的人,那個過程很悲慘,要描繪一個糟蹋自己的人是萬分痛苦的,讀者們,要能夠愛自己,真的,莫特是沒辦法被愛的,沒辦法愛自己的人是沒辦法被別人愛的,自己永遠是最大的阻礙。
莫特既無機會由別人的愛來自己,或許在現今的社會,他是不是不會走向自殺之途?沒有人能肯定。是不是如果莫特沒有自殺,瑞內可以有機會活到老?我也不是那麼確定。
我討厭這個世界存在的虛華部分,它說服了人們不值得被愛,也沒資格付出愛,人生虛無飄渺永遠只能安份守己,我討厭那樣的謬誤,而且我認識的大多數的人都選擇避免死亡的生存而不是選擇活著,那種毫無自信又卑微的生活讓我很傷心。
而且有些人說著自己活得很佛系,卻心裡滿是懊悔,為何人就不能接納自己有深愛、在乎的存在呢?
為何人心中擁有這份對生命的熱忱,最終卻得被扼殺,為何人得變成一個不同的人,才能繼續活著呢?
如果要從這兩個腳色去解釋他們如何與我相連,那對讀者而言永遠不是重點,讀者們必須由個人的感受去理解自身在哪或是誰。
我所感受到的,如果我沒有辦法接受過去的罪過、過錯、痛苦與背叛,我沒有辦法繼續走下去,我摸到了舊自我的盡頭,這一切都變的太艱難,我需要擁抱過去也邁向未來,而且理解那一點也不矛盾。
所以在故事結束後的幕後花絮,我讓兩位主角擁抱了小時候的自己,並且兩人重修舊好,這兩個分裂的自我得以彼此接納,那是超越死亡的存在,我想這是所有人的真正願景。
不管這個世界如何塑造我們,在意識到人永遠有足夠的勇氣能夠度過逆流,在最晦暗的時刻看見最溫暖的光,絕望便是蛻變的機會,擁抱死亡也擁抱生命。
所以《泡沫》其實是一個有關絕望與死亡的作品,沒有人能先知道,嚐到愛會引來的美好與痛苦,世界的洪流會沖走人擁有愛的機會,一切會一點也不留存,像閃電一樣永遠存在卻稍縱即逝,像拍上岩石的浪花消散。
或許對別人毫無價值,但不再需要加以解釋,人是為了這些片刻而生。